方舟 发表于 2004-6-10 14:37:39

关于台湾民谣—你知道多少?

民谣的三大系统-福佬系民谣

                     ↗    福佬系:使用台湾话的福佬系民谣
一、汉   族
                     ↘    客家系:使用客家话的客家系民谣
二、山地族   →   山地系:使用山地语的山地系民谣

      台湾的音乐文化,除山地音乐本具有原住土著音乐特色之外,汉族的音乐,虽移植自大陆,为三百余年来因受本地语言、风俗民情、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人文特质、土地情感浸染与影响,经过不断的滋长、再生和演化,遂孕育成独具本土风格的民俗音乐。

☆福佬系在台民谣中的地位 :

在国民政府迁台之前,福佬人约占全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会说台湾话的人更多。由于福佬人占了绝大多数,且其民俗音乐的内涵亦颇为丰富而多采多姿,故以台语歌唱的福佬系民谣,自然成为台湾民谣中的最大主流和重心。而民间所指的『台湾民谣』亦大致针对『福佬系民谣』而言。

☆创作民谣在台湾歌谣中的地位:

值的一提的,创作于台湾光复前后,流传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的创作乡土民谣。如光复前的『望春风』、『雨夜花』、『农村曲』、『白牡丹』等,光复后的『补破网』、『烧肉粽』、『安平追想曲』、『杯底不可饲金鱼』等。这些经的起考验的古老好歌,不但极富传统乡土音乐气息,又能反应台胞爱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风保守的时代里,儿女私情的心声,令人百听不厌。每唱起这些曲子,就有如饮啜醇酒,一口甘甚一口,欲罢不能。这些具有民谣风格的创作歌谣,因它们均有作者而不得列入所谓『民谣之林』。事实上,它们能否称得上民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在一般群众心目中根深柢固的地位,可能连正宗的民谣都要望尘莫及。这正是这些够味道、够水准的创作歌谣经常被认定为『台湾民谣』之理由,也许我们可称它们『准民谣』吧!

民谣的三大系统-客家系民谣简介

☆ 爱好音乐的客家族:

客族迁入台湾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客家山歌成为客族的重要精神食粮。客家人常喜欢在荒山原野、田园茶山,于工作之际,就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自然即兴作词随口哼唱山歌,这是客家人寓娱乐于工作,我乐故我歌,爱好音乐的表现。日据时代,客家调曾因过份兴盛而被严禁演唱。然而,在其捍卫华冑文化源流的努力之下,客家调并不因『禁唱』而绝响,台湾光复后,反而大为风行。目前,在客家乡镇经持举办的『客家山歌大赛』,情况均十分热烈,参加大赛的有年逾九十的老人,也有年仅八岁的孩童、有农夫、商人、公教、学生,人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此外,聚集在公园、庙庭等公共休闲场所的即兴演唱亦到处可见。此种山歌比赛及聚集欢唱的活动是持续不断,蔚然成风的。可见『唱山歌』就是客家人活中最重要的调剂品。

☆客家民谣依曲调性质可分为:

老山歌:又称大山歌,为客家古调,原始而朴拙,有『真』实感。
山歌仔:又称山歌指,系由老山歌演化而来,悦耳动人,纯朴诚『善』。
平版调:由老山歌及山歌仔改良而来,又称改良调,是由山歌之荒腔野调经『美』化后,走进茶园、家庭步上舞台,被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曲调。

☆客家民谣的曲调特质:

客家调基本上是山歌的气质,有所谓九腔十八调之说,为迄今尚无人能一一列举。一般认为其因受到福佬戏曲调唱腔的影响,以非全属客家调的土产腔调了。

与其它中国民谣一样,客家民谣亦大多采用适合我们民族性的五声音阶,其调性柔和、含蓄、中庸。而音的使用以La、Do、Mi为最多。旋律进行、活泼中兼具幽静之美。且客家人虽经多次迁移,却仍保留着其原有方言,客家语接近北京语,亦有台语古音的韵味,属北语南腔,客家民谣正好反映出其具有北调豪迈的特质及南腔婉转的柔性。

客家民谣的节奏、拍子,生动且活泼,别具风格。而且为了配合即兴歌词的意境,随性的把速度、拍子、音韵产生不规则而自由的应用,更是饶富情趣。

客家调的曲式结构,以两段乐句的重复为多,即一个曲调唱两回(第二回或做稍微的变化),也就是说,转合为起承的重复使用,以强调曲子的个性,同时也配合了大部分是四句七言的歌词。

客家调之歌词体才用的大部分是七言四句诗体,也讲究平仄韵味,通常是第一、二、四句末字用平声,第三句的末字用仄声,其它的字只要唱的顺口即可。有时在七言之外,加上虚字、叠句,偶而也加上长短句、感叹词等之类。歌词内容,大多涉及男女情爱,词中双关隐语、比喻语甚多,而此以『双关语影射特殊事物』的表达方式即为客家山歌的特色之一。

歌唱者有的固然以长久传下来,已经唱惯的歌词来演唱,有的则是用自己触景生情或及兴创作的歌词,以固定的曲牌为基本轮廓,做唱腔的字由发挥,使词曲配合的顺口易唱,而又不失原有之风格。演唱者非常注意装饰音的效果,也常利用虚字衬字以把握『加花』的机会。另外,客家山歌发生于山岭田野,常是站在两个山头对唱的,为了使对方听来清晰,唱者必须大展嗓门,提高声调,而这种富有野趣味道的高吭性唱腔,亦为客家调另一动人之特性。

民谣的三大系统-山地系民谣简介

台湾的山地族,依近代学者就语言、肤色、风俗习惯、文化特质等因素研断,系属于原马来人系统,使用马来语系民族。在汉族正式经营台湾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山地同胞(山地族和平埔族)在台岛居住。目前,山地人中的平埔族以几乎完全和化,而山地族仍散居于偏僻深远的山地。依民族学家就其文化特征和语系的差异把山地族分成泰雅、赛夏、劭、曹、布农、排湾、鲁凯、卑南、雅美、阿美等十大族系。分布于花莲、台东、沿东部铁路西侧到中央山脉一带的布农族是最大的一族。

地同胞的人口,虽仅占台湾总人口百分之二的比率,但音乐量却大的惊人。山地族的民谣如同它们的生活型态,大部分仍停留在原始色调极浓的阶段。曲调简短、节奏单纯、音的组合朴实。可说是台湾未经文民的『污染』,有纯自然美感的音乐。

雅族 曲调苍凉,令人听来有忧伤之感。

曹族 音乐豪迈雄壮。

布农族 声调野味十足。

排湾、鲁凯、卑南族 其歌曲有汉族风味,并颇具田园气息。

兰屿的雅美族 还停留在半唱半诵阶段,唯十分朴实、和善。

阿美族 分布在花莲、台东沿海的阿美族是十族中文化较高的一族,音乐丰富而多采多姿。为台湾山地族之冠。因其曲调简洁,旋律动人,节奏明朗有力,听来韵味十足,又适合载歌载舞之用,自然就易于为人接受。故目前一般平地所听到的山地歌曲,以阿美族的曲子最多。

劭族 无独特风格

民谣史-肇基时期(古老民谣乐观曲)

除了原住的山地族外,台湾同胞均源自河洛、中原地区,是当时文化层是较高的汉人其前在的性格里有着北方豪爽率直的气度。东晋之后,因战乱和生计,不辞劳苦辗转南迁,在福建和两广一带定居,处于水国之乡而培养出温和柔顺的个性。老祖先们艰苦的长途迁徙,为生存而挣扎,为家园奋斗,含辛茄苦的过程,磨练出刻苦耐劳的个性。明末清初,更为了生存,冒着生命危险,跨渡汹涌大海移居台湾。开台辟台时期,先民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勇往直前发挥坚忍不拔的优秀族性,以血汗为后代子孙开拓美丽的宝岛。一直到日人据台前的两百余年间,正是台湾古老传统民谣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且孕育奇特有风貌和本质的时期。

依当时产生的古老传统民谣之内容而言,汉人在入台初期,由于思乡心切,许多人喜欢借着大陆家乡歌谣来抒发乡愁郁闷。在辟台建台时期,民谣则大多以生活点滴为素材,阐述人生的意义和道理,谈及各行业的生活的景况及社会现象,其内涵则充满乐天和希望。

例如:「饮酒歌」是叙述老祖宗垦荒耕作之余,相邀三五好友畅饮划拳的豪迈心境。「天黑黑」从天候景象谈到阿公阿婆之间,为了煮咸或煮淡而吵得把锅弄翻打破的趣事,其中还蕴含着合作才能成事的意义。「牛犁歌」是农暇之余,寓音乐于工作的歌舞小曲。「台东调」描述恒春人到台东求职谋生,开拓前程的故事。「摇婴仔歌」则是母亲哄着婴儿入睡乡,非常柔美的摇篮歌。而「丢丢铜仔」据称系早期叙述人们于闲暇时玩乐拋丢铜钱的游戏歌,后来又成为记载兰阳地区为了繁荣地方,凿通连绵不觉的山岭,建筑与外界相通的铁道,试车那天火车穿过山洞的情景之动人故事。另外,「劝世歌」说明了为善最乐的道理,在在均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或自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心声。

爱情是古今中外自然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特殊默契。在古老民谣里不乏有谈及男女情爱的部分。戏曲中除了『百家春』、『山伯英台』等为了配合剧情中所需,属于哀怨感伤的悲歌之外,绝大多数的古老情歌都是在含蓄中略带浪漫气氛。如『草螟弄鸡公』、描述风趣而善解人意的阿伯与小姑娘之间的调侃逗情。『病子歌』则是在叙述夫妻恩爱之情。此外,许多客家采茶山歌,以引喻、双关隐语来影射男女私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民谣史-日据时代(异族欺压唱哀调)

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同胞不幸沦为清廷战败的牺牲品。日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君临台湾,是台湾同胞为奴隶牛马,巧夺豪取,榨取台民血汗。日本的奴化政策自始至终永不罢休,欺诱诈骗,无所不用其极。在音乐方面,日人软硬兼施,积极推展日本音乐教育,宜入东洋歌曲。民国六年,小林 造就任台湾总督之后,深知以压力横加强制并非良策,徒使台胞增加忿怨和敌对,乃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企图以摧毁台湾民俗歌谣为手段,来消蚀台胞的民族意识和汉族的传统文化,并达成其侵略的政治野心。他们把台湾歌谣尽量翻成日语,也另写日语歌词套唱台湾歌谣,火使当时的歌曲模仿日本歌调,不一而足,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在日人奸滑的大力输入音乐毒素之下,虽然台湾民俗歌谣仍能庄敬自强,保卫住中华传统音乐的曲调精神,但确实也使谈湾正格音乐的发展遭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通俗歌谣方面最是伤痕累累。

日本据台五十年,在其欺压奴化的统治下,严重伤害了台湾同胞的民族精神和信心,使人们在心理上蒙覆了一层紧张、恐惧、敢怒不敢言的畏缩阴影,塑造出台胞被统治、被压迫的『童养媳』心态与悲观性格,令人扼腕!这些促使创作于日据时代的歌谣,几乎都是苦闷、哀叹、悲戚、无望的哭伤调。

分析一下光复前遗留下来的创作通俗歌谣,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歌谣风格之梗概。除了极少数如『农村曲』是描写农村生活外,绝大多数的曲子都因为畏惧于日人的高压政策,不敢反应社会现象,不敢倾诉内心的愤怒,也因慑于触及敏感问题,千篇一律写的是风花雪月的诉情歌。尤其更可悲的是这些爱情歌谣,除了『四季谣』『满面春风』等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均属于哀伤、怨叹、消极的灰色歌曲。例如:『雨夜花』描述一位不幸女子的凄凉遭遇,仿如雨夜里被摧残的花朵。『月夜愁』写的是被情郎拋弃的女孩,在月夜里伤心落泪的情节。『河边春梦』是叙说失恋女子泪濡襟的故事。而『双雁影』『阮不知啦』『港边惜别』等亦均系悲戚悱恻,毫无希望的恋情。

当然,光复前流传至今的唉掉,其音乐价值是肯定的,其反应时代意义也是可贵的。然而,其象征台湾同胞在日据时代苦无诉处,怒而不敢言,内心充塞苦闷和不满,也是事实。

民谣史-光复初期(一场热闹乱纷纷)

光复后,台湾重返祖国怀抱,民俗歌谣重获自由发挥的时机。民众大开嗓门,为自由而高声欢唱,吐出被欺压的苦闷之气,也唱出乐观之曲。加上传播工具的日益发达,整个台湾社会从城市到乡间,从白领阶级到劳动者,每个人莫不随时随地哼唱着属于自己的歌一时不管是古老自然民谣或创作新歌,响彻全省每一角落。光复前后的好歌就在这个时候奠定了他们难以动摇的基础,而光复后初期遂成为台湾歌谣的盛行时期。

光复之初,台湾从废墟中重建,民生疾苦是必然的,为生计奔波几乎是个人的生活主题。因此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些反映各行百态及社会景象的歌谣。如『烧肉粽』『收酒矸』『三轮车夫』『补缸补瓮』等皆是各行业的甘苦谈。『思念故乡』『阮若打开心里的门』等则是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城市开创前程的游子情怀。而这个时期的爱情歌谣,一部份因挥不掉日据时代『童养媳』心态的遗毒,如创作于民国三十五年的『望你早归』、三十六年的『秋怨』、三十八年的『孤恋花』『秋风夜雨』等仍属悲伤怨叹的咏情歌。然当时民风渐开,自由恋爱的思潮慢慢为大家所接受,诸如『台湾小调』『黄昏再会』『我有一句话』等这种春风得意,互诉心语,明朗表达对爱情的期望之情歌,也逐渐为大家所喜爱。此外,叙景的、亲情的、劝化的等各色各样歌谣亦不断出笼,行称缤纷灿烂的热闹场面。

不可讳言,当时部分通俗歌谣,由于其中几位作家如许石、杨三郎等均曾远赴日本深造,在日本音乐的潜移默化和生活环境的压力下,他们所谱的曲子,难免留有一丝丝东洋音乐色彩的痕迹。所幸这些作品大多上能维护着浓郁的台湾乡土色调。另外,令人遗憾的,由于怀旧心性加上胜利的骄傲,冲淡了日据时代捍卫本土文化的民族意识,及日本电影在台湾倡行,使得一部份盗用日本调的膺品,亦鱼目混珠的掺入了台湾市场,阻碍了走向康庄坦途的台湾歌谣的脚步,真令人惋叹。

民谣史-民谣的衰退

湾歌谣虽曾盛行一时,但好景不常。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国语普遍推行,国语流行歌乃不断兴起,加上政策上的需要,以及种种对台湾歌谣发展限制性辅导,使其难获得传播媒介的充分支持,台湾歌谣的听众也就相对的减少。另外,昔日地方戏曲是民俗音乐的最好传播媒介,随着歌仔戏、子弟戏、车鼓戏、采茶戏等的没落,民俗歌谣也就渐渐随人所遗忘。六十年代中期,国语歌曲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音乐娱乐主体,并垄断市场,台湾歌谣则落入从属地位。尤其,许多唱片公司为降低制作成本,减少风险,投机获利,乃大量滥用外国歌曲填词。台语歌谣作家和唱歌者,因市场紧缩,生计困难,地位不受尊重,而纷纷转业改行。台语歌坛再渐失优秀人才之后,乃每况愈下,如此恶性循环,也就欲振乏力了。

自从大力引进西方科技文化之后,崇洋风气弥漫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渐失,台湾歌谣亦难幸免其狂澜摧残,而日渐迷失方向。此时西洋歌曲随着西方文化的倾入而风靡,几乎和国语流行歌曲并驾齐驱。台湾歌谣在此备受冲击之际,即未在质的方面力求精进亦未注入时代潮流新血,乃陷入一蹶不振之命运,甚至被所谓『知识分子』所轻蔑,认为哼唱台湾歌谣有降低身份之虞。其后,台湾民俗歌谣虽经而渐趋式微。至于期间台语流行歌谣虽偶有起色,惟其曲调精神和歌词内容,大多仍系日据殖民时代的消极悲歌,或为盗版歌曲。毕竟不可与真正具有传统民谣本质和精神的台湾民谣相提并论。

★唱出台湾民谣的传统精神

观诸台湾人们追求与开拓生活天地的历史轨迹及台湾歌谣的演化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日阀高压统治下,所产生悲剧性格的哀歌,只是台湾歌谣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变格型态。台湾歌谣的真正本质,应追溯到日据时代前,先民开辟台湾的肇基时期所生的传统自然民谣。换句话说,先民在其与大自然搏斗,历经茹苦含辛血汗过程中,磨练出『刻苦朴实、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及勇敢冒险』的精神,而以这种优秀民族性为基础所孕育出的音乐性质---『豪迈率直兼具温和柔顺,达观朴实而又充满希望』---正是台湾歌谣的真正本质和精神。

由以上对台湾民谣的精神之认识,今后台湾民俗音乐的创新和发扬,应以传统自然民谣的音乐性格为根,以先民追求理想的乐观为本,注入现代生命力量,走向『新古典』的模式才会更有意义,更有希望,更有远景!

民谣的年代

歌名 歌曲情境说明 备注

古早的歌饮酒歌

每当我想起你

采茶歌组曲

          丢丢铜仔组曲

1895年   台省民主歌

1910年   一只鸟仔哮啾啾

1925年   台湾自治歌

1930年   桃花泣血记

雨夜花

望春风

1940年   摇婴仔歌

收酒矸

望你早归

补破网

烧肉粽

杯底不可饲金鱼

1950-197年 打开心内的门窗

绿岛小夜曲

小城故事

龙的传人

1980-1990年 恰似你的温柔爱拼才会赢

爱拼才会赢  

母亲的名叫台湾

无通嫌台湾

向前走

1995年   白鹭鸶之歌

直直 发表于 2004-6-13 22:45:15

上哪搞得这么一篇东西?
说真的太长了!
内容通俗易懂就行了。

SHOWWHITE 发表于 2004-6-18 09:57:39

民谣还是民歌啊我搞不清了

馅饼 发表于 2004-6-20 17:01:15

这里讲个趣闻,以前听闽南曲,经常会听到"目屎"一词,演唱者忽悲情万慨,忽情意绵绵大颂"目屎,
诸如"兄阿你和我目屎不可摧","我啊坚守目屎等你来~~~"之类
搞到最后"目屎"在闽语中是爱情的意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台湾民谣—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