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A 发表于 2004-11-8 18:23:24

外外:梦呓中的刺痛——给PK14乐队的新唱片《谁谁谁与谁谁谁》 

( http://www.sickbaby.org/pk14/pinglun.htm )

读库切的《青春》时,我就想他怎么能够在事隔多年之后,仅依靠回忆就触摸到了那种往日的真实,如同他每分每秒都依然在感受着青春期的那些特质---孤独、分裂、挫折感与人际疏远。后来我明白了:只有当一个艺术家已至中年甚至不惑及晚年,他才可能用整个人生中的阶段性的目光去诚实而成熟地打探自己的那个有切肤之痛的青春,那种打探犹如对透明的水中之物的审视,过滤掉当初的群体的浮躁、虚夸和自我感动,并因此而坚实和沉淀。
  
PK14乐队的核心杨海松已渡过了自己最青春的那些时刻,那些在舞台上无目的的愤怒与咆哮的刺激,那些充满敌意的歌词和堕入虚无的快乐。当他重新审视摇滚乐这个他视为艺术的东西时,他注定要问自己:摇滚乐能复原一个冲动的青春吗?还是摇滚乐只是冲动本身,它能够以发言和“有话要说”的愿望去构筑一张超越自我而不是陷入迷恋的小情小调的唱片吗?本质上,我认为这和库切在动笔写《青春》这本书之前的自我折磨是一样的。内心世界的光明与黑暗,往往是在与外在世界的对比中才能够获得。突破自我的外壳,才能感受到更宽阔的力量。
  
《谁谁谁和谁谁谁》,2004年秋,由摩登天空公司下属品牌“BADHEAD”出品,PK14乐队的第二张唱片。对于熟悉他们的首张唱片《上楼就向右拐》的人来说,新唱片给出了令人兴奋的、完全不一样的讯息。而对于刚刚认识他们的人,这是一个蓄积着愤怒、伤感与哀号的追问,一部颓败的、对于类似青春期事物的挽歌集。在看起来越发干净而空洞的世道,它像个巨大的钱币坠落于楼梯的回响,连绵而悠长,尖锐又动听。它是黑暗的,又是张狂和令人触动的------特别对于乐意沉浸在CHILL OUT和不痛不痒之类优美幻觉中的人们,它刺中那些浮夸生活的假像,直到出汗或出血。但它同时也是做梦的,不断进入和醒来,如同我个人喜欢的那个封底的设计:广场上人头攒动但看不见脸孔,无数彩色的气球和条幅漂浮于欢呼的手臂之上,塞满肮脏的天空。

从“让我们烂掉吧”到“国家在发胖,她丢失了信仰”(唱片首曲“她丢失了信仰”中的歌词),PK14似乎完成了这样一种过渡:从伪青春集体到一个个人与世界的冷漠相处;从“投向分裂的怀抱”到搭乘“红色列车”(唱片尾曲),绝望依然。可幼稚的病孩子形象已被换作不停奔跑的盲目的旅行者身份-----从缺失跑入更大的缺失,认定了忙于奔命的激情,认定了本没有位置的选择。我得说,杨海松的歌词从来就没有放过那些正在发生的生活,犹如面对溃烂的伤口。他力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细微的意象去投射更大更远的现实(社会与政治的),将卑微的个人置入残酷如同梦醒的冰冷环境中,去无限趋近于复杂和变换的内心世界。说句俗的,他从来都关心的是“人”,在新唱片的每首歌词中,几乎都有人称代词,你都可以闻到这种“人”味,这种通过诗歌般场景的言之有物,而绝非混淆于按摩色彩的流行乐的轻薄歌词。PK14是个严肃的乐队,没错,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是事实。

在一片夸大官能享乐和满足青春期的所谓病态刺激的虚弱乐声中,PK14用这张唱片表达了揭露的冷静,表达方式却是充满热情与煽动的,表达结果令人不安,如果你听懂了的话。他们喜爱将令人不安的东西,通过音乐,一点点渗透进你的身体。从这个角度说,这是一张值得反复去体验的唱片,或许,它也不是一张你一听就上耳的、可以大呼“过瘾”的唱片。

剥离开言论、诗歌与观念后的音乐,在这张唱片中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把这个角色看成一个人的话,那么,比起PK14的上张唱片,这个人要丰富、开朗和健谈得多。乐境也开阔、神秘和更富于起伏,犹如变化出更多镜头色彩的一部电影:每句台词和切换都看得出是有备而来。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熟悉PK14的人要说,他们不再那么“地下”了,他们让人大吃一惊地从一支阴郁、粗糙而略带业余格调的后朋乐队上升成为了一支精致的、具有独特品质的艺术化摇滚乐队,无论从录音、配器、演奏和演唱来说,都是这样。他们上升背后的努力与艰辛,不言而喻。从音乐的语言来看,乐队找到了一种抽象的抒情技巧,将杨海松的扭曲的唱腔与列车车窗外划过的幽暗景色般的和声织体交织或分离,节奏充满动感的弹性与行进感,背景时而点缀出的琴键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有几首歌哀挽地流露出迷人的黑暗哥特气息,像倒伏于河边的水草于晚风中惘然盛开。另些歌像是行走于地下道中的梦的双脚,沾着潮湿却又无时不刻地提醒着梦醒的焦虑(“她像一首歌”、“说话的伤口”)。后朋克神经质的微笑与怪叫沾放于几首急促而奔放的短歌,那里面吉他丰满的刷弹与鼓变幻有力的节奏将唱片后半部分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现场:杨海松喜欢的那三个蓝月依旧当空,分裂的小人儿在海中浮游如果,怪物们推动树干像推倒童话,所有面对的景物轮转出一个单调、荒凉的世界,花的繁茂与水的枯萎,喧嚣的潮汐与隔岸的明火,危险与安然并存,迷幻勾当着紧张。

个人最喜爱的这张专集中的两首歌,是《雨滴的坠落》与《红色列车》,我认为这是两首在创意上非常了不起的完成品,它们以异常丰厚与华丽转折的音乐方式展现了残缺与单调之美,以精细到每颗音符的用心激动起全局的宏大,以建筑般的辉煌的结构构成了一段绝望和无以排遣的崩溃感,或许,对于没听过这张唱片的你来说,这都是言过其实。但对于这个深秋在北京通县的某个小房间里为这张唱片彻夜未眠的我来说,这仅仅是对于某种冲动的感同身受,你纵然无法触摸到一个梦的品质,可你终究会于浮华中坠落到清醒的边缘,并在梦的残缺中痛悔如青春般的无常。但摇滚乐的烟火与我们周遭的冷漠世界一样,如常明灭,感念与幻觉经由刺痛纷至沓来。PK14为逝去与将来而奏出的《谁谁谁与谁谁谁》,像在黎明前的浓雾中一辆穿越隧道的客车,车票近在苍白的手指边际。

ejinlei 发表于 2004-11-12 14:32:21

我最喜欢“快”那首!

赵丫丫来灌水 发表于 2004-12-7 17:47:00

我喜欢"28个影子"和"说话的伤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外外:梦呓中的刺痛——给PK14乐队的新唱片《谁谁谁与谁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