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 times,worst times
看了侯孝贤导演的新片《最好的时光》,真是爱到一个不行。之前有朋友跟我评价说:“你要看真能把你给没意思死,就写三种年代,基本没什么说话的。”
确然,他说出了表面的现象,第一个故事1966年,取景很像《古玲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个故事1911年,则和《海上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是厅堂话剧,只不过绝妙的只有配乐没有对白,以默片时代的字幕取代,是极精括与现代的;第三个故事是2005年,型女欧阳靖的生活现状,但是看来看去都有前作《千禧曼波》的遗迹。
所以说,这个电影几乎是从前的电影的汇总,同样的长镜头,同样缓慢的动作语汇。但是三个故事并置在一起,似乎是在说明,每个人最好的时光都是在最坏的时代下渡过的。 都能想象出来是什么样子。。
侯孝贤的电影,越来越喜欢给他电视机里面放着,有一眼没一眼的看。很好看。 这片我也很喜欢
候孝贤有突破,镜头走的精致,整体到细节都更细腻
完全不觉得慢,没意思,每个景里从演员到布景,光是表现的东西就可以读到很多 前作应该是《咖啡时光》吧,昨天正好在看
我曾经看不下去他的电影,但习惯了以后,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会看不下去,他的电影明明是最平易近人的那种,就是会让你从头到尾看着舒服
习惯了他的电影,就再没有耐心看粗糙的片子了 我总觉得他的电影和杨德昌的属于同一类的。都是看上去平铺直叙隐隐稳稳的,实际上给人翻江倒海的感受。
最近总在捉摸一个这样的想法:电影和电视剧给人的不同感觉还在于。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对于片长有一个大致的预计,所以在该在哪个段落会有哪样的起伏是有定数的。
而大致上电影的片长是九十分钟,但是越是最近的导演有一个这样的趋势:就是打破九十分钟的固定模式,会相对缩短或延长片长。这对于在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就会完全没有心理防备的建设。
看《最好的时光》,之前就知道大致的梗概,但一直在渴盼,侯导演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一个故事。我觉得这也是电影之所以迷人的一个部位。 两个都是我很喜欢的
如果说侯孝贤的影片永远充满了山野乡间的呜咽声,那么杨德昌就是在都市里用摄影机留下灿烂伤口的徘徊者,不过在最好的时光里侯孝贤表现了他对都市的一部分看法
杨德昌应该是个比侯孝贤更文人的导演,或许还说更具有知识份子形象,而且似乎超越了自身很多纯感情色彩的表达,更多的是把经过自己理智思考后的结果冷静的表现出来
超越了一种境界吧 美国的spike lee有点像杨德昌 候的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南国再见,南国> 《咖啡时光》看了,很不错。《最好的时光》,昨天到手,还没来得及看。嘿嘿。 我也看光了
在朋友家看了 黑暗之光
前阵子还买了曼波的OST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