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峻:带着艾柯去旅行
轮到艾柯了。差不多两个星期,艾柯变成了中国小资必须知道的名字,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小说、符号学、中世纪专家、跨界、意大利——最后这条很关键,法国已经不够时髦了,明年是中意文化年,要想和人不一样,就赶紧吧……10月,从阿姆斯特丹回北京的飞机上,邻座的女孩在读台湾版的《波多里诺》,她不是小资,是艺术家。但这件事很小资。然后我们发现艾柯的名字到处都是,比福柯还狠。所有体面的书店都赫然摆着那么几本,《悠游小说林》、《带着鲑鱼去旅行》,或者还没卖完的《诠释与过度诠释》。
之前还有很多名字,苏珊·桑塔格,人们从她身上提取了“坎普”。还有卡尔惟诺和杜拉斯,还有罗兰·巴特,他名字起得好。但大卫·洛奇就比较惨,《小世界》第一个中文版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小资这个概念,后现代也还是个可疑的词。而今艾柯还在创造力旺盛的年纪,学术和小说通吃,刚好比掌握话语权的中国青年的阅读能力高出一个胡萝卜的高度,简直是太合适了。
1997年,广州的陈侗正在经营博尔赫斯书店,他印了两种小册子:《〈玫瑰之名〉注》和《翁贝尔托·艾科》,那些一直在找各种机会挤兑小资的人家里可能还有此收藏。那时候《玫瑰之名》已经或将要有3个中译本了,其一是凶杀的封面,其一是宝文堂的版本,其一还附了书中最为关键的图书馆的地图。似乎都有删节,尤其是那总计100多页没完没了的细节描写,比如一道门上方的n种雕像的形态和出处,但事实上耐心很重要,艾柯自己解释过,要是不经过那些烦人的磨练,就没法领略之后的快感。这一点,科塔萨尔的《跳房子》、钱钟书、钟鸣还有某些沉溺于细节和知识的法国古典小说家都是一样的,你觉得罗嗦,可有人就是迷恋,一种陶醉于存在本身的迷恋。这3个版本和青海人民版、上海科技文献版的《性史》一样,专属于某一批先知先觉的读书人。
而今天艾柯已经属于大众。更多的人听说了符号学——当然,跟没听说也差不多。顺手买下《开放的作品》的人,不会有1/3真的读它。而《玫瑰之名》的电影倘若出了盗版DVD,肯定又会让一半买了书的人放弃阅读,哪怕肖恩·康纳利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散发着80年代好莱坞香水味。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知道艾柯是谁了,我们只需要猜测,他大约是个知识分子,写一种既沉闷又畅销的小说,还有人在谈论他的游戏性。在下一个焦点出现之前,艾柯够大家猜一阵子的了。
好吧,其实这只是一个狂热的知识爱好者,他知道关于中世纪的一切,知道关于小说,尤其是类型小说的一切,他在大学教书,把知识拆开给别人看。这些使他享受,使我们叹服,并以为可以像模仿周星驰一样模仿之。带着艾柯旅行的人正在增加,看在符号学的份上,时代进步了。 而且据说翻译的那小孩才19.... Originally posted by 甩 at 2005/12/22 23:37:
而且据说翻译的那小孩才19....
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CN&q=%E4%BF%9E%E5%86%B0%E5%A4%8F&lr= 但始终是没有殳俏译的鲑鱼那么灵动,可能是原著题材的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