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ght 发表于 2006-8-4 19:56:59

简单评价一下人民出版社版的北回归线

偶然读到人民出版社的北回归线,网上没有注明译者,粗读一下发现问题多多,在这里写一下

如我在上一篇帖子里写的,译米勒,最重要的是音律美与节奏美。米勒的作品如果译缺了这两样,马上就色彩顿失,只不过是一堆脏字儿和肮脏描写的的堆砌罢了,毫无美感。人民出版社版的这套译本显然对一些微妙的用词缺少推敲,也忽视了力度与节奏的问题。原文排比句的顺序都被打乱以适应那个译者构词的需要,我觉得这样肯定不是忠实原著的译法。

以下是引文。上边的一段都是人民出版社版,下边用来对照的都是我的译版。需要加注的我会加括号说明。

现在我住在波勒兹别墅,这里找不到一点儿灰尘,也没有一件东西摆得不是地方。除了我们,这里再没有别人。我们死了。

我住在波吉斯别墅。这儿既找不到一块脏泥,也没有一把椅子摆错了地方。这儿只有我们,我们也都死了。
(原文中there's not a chair misplaced不知为何要译成“没有一件东西摆的不是地方。原文此处本不必加以扭曲。a crumb of dirt本意也应译为一块泥,而不是灰尘。crumb这个量词也译的不好)

  昨晚鲍里斯发现他身上生了虱子,于是我只好剃光他的腋毛,可是他还是浑身发痒。住在这么漂亮的地方居然还会生虱子?不过没关系。我俩,我和鲍里斯也许永远不会彼此这样了解,若不是靠那些虱子。

昨天夜里包里斯全身发痒。但即使我剃光了他的腋毛,这股痒劲儿也没停止。一个人怎么能在这么漂亮的地方生起虱子来?不过没关系。要不是那些虱子,我和包里斯可能永远都不会如此亲昵地了解对方。
(这个自然段里译失了intimately这个重要形容词,这个词本意是形容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译失了这个词就会缺少那种暧昧的气质。包里斯是miller在文中很欣赏的一个人物,这个词不能不译出来,但也很难译好。“亲密”不够暧昧,只有“亲昵”才够数。同时我也倾向用包里斯来译boris这个人名,鱼字旁的鲍太难看了。)

  鲍里斯刚刚总结了他的看法。他是一个天气预报专家。他说,天气会继续坏下去,会有更多的灾难、更多的死人、更多的绝望。无论哪儿都没有一点儿要发生变化的迹象。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或者已经自杀,或者正在自杀。如此说来,这个英雄不是时间,却是永恒。我们必须步调一致、前赴后继地朝着死亡的监牢奔去。没法逃脱,天气也不会变。

就在刚刚,包里斯简明地跟我总结了他的观点。他是一个预言天气的先知。如他所言,天气决不会变好。只会出现更多的灾难,更多的死亡,以及更深的绝望。不管走到哪儿,你都不会看到一丁点儿好转的迹象。时间的癌正在吞噬我们。而我们的英雄早已自杀,或者正在试图自杀。真正得胜的,不是时间,而是虚无。我们必须步调一致,跨出无可挽回的一步,走向死亡的牢笼。没人能够逃脱,天气也决不会好转。

(这个自然段很重要,其中的节奏感是这本书的主要闪光点之一,作为第一章的主体,必须要译出彩来才能让读者了然米勒整本书的风格。weather prophet这个词有一层引申的含义——prophet的含义是宗教的先知,如果这层意思不译出来,就丢失了米勒本意中一些哲学的东西。我在这段中尽量使用了排比句。另外,our heros have killed themselves, or are killing themselves之后的那个hero我给译成了“真正得胜的”。这是因为之前的hero指的是人类的英雄,而之后那个hero指的是诸如命运,时间之类的概念,如果这个hero也要译成英雄的话,就会与之前英雄的用法搞混。timelessness,这里我译成虚无,而不是永恒。因为永恒一般在中文里用来形容存在,而timelessness,米勒的本意是用来指代虚无。a lock step不知为何人民版没有译出,这也是一个关键的形容词。另外对比着看,就知道我能用排比句就用排比句,就是为了译出原文的节奏感)

  这是我来到巴黎后的第二个秋天。我是由于某种自己至今也没能搞清的原因被人送到这儿来的。

现在,是我来到巴黎第二个年头的秋天。我至今仍不清楚,为何会身置于此。

(这里是一个明显的误译。原文the fall of my second year in paris,绝不能译成在巴黎的第二个秋天。巴黎的第二个秋天,英文就应该作the second fall in paris了,会有暗示作者是在秋天来到巴黎的意思。但原文决没有这个意思,作者可以是任何一个时间来到巴黎的。第二句话译腔太明显了,这根本不是中文。)

  我没有钱,没有人接济,没有希望。不过我是活着的人中最快活的,一年前、半年前,我还以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现在我可再不这么想了。与文学有关的一切都已与我无涉,谢天谢地,再也没有什么书要写了。

我身无分文,没人接济,没有希望。我是最快乐的活人。一年前,半年前,我认为我应该是个艺术家。现在,我再也不用想这个——我确实是艺术家。文学的那套东西早已从我身上剥落。感谢上帝,再也不必写什么书了。

(i'm the happiest man a live这句话人民版译得太绕口了。直接译成我是最快乐的活人,就直截了当了。米勒的用语基本都是很书面的语言,是为了显示他的文字能力,所以快活这个字太口语化,应用快乐代替。原文中“我确实是个艺术家”这个词也译失了,简直莫名其妙。no more books to be written这里我把被动态译成了主动态,因为被动态在中文里太少见了,读起来很奇怪

另外,这里有一个严重的误译!第二句话,i thought i was an artist. i no long need to think about it, i am.这句话,被人民出版社的译者严重扭曲了,人民出版社的译者译成了“我还以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现在我可再不这么想了。”,意味着米勒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

而米勒原意恰恰相反!他本来还在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艺术家,而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意思是,他再也不用考虑自己是不是一个艺术家了,因为他确确实实就是一个艺术家。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误译!)

  那么这一本呢?这一本不算是书,它是对人格的污蔑、诽谤、中伤。就“书”的一般意义来讲,这不是一本书。不,这是无休止的亵渎,是啐在艺术脸上的一口唾沫,是向上帝、人类、命运、时间、爱情、美等一切事物的裤裆里踹上的一脚。我将为你歌唱,纵使走调我也要唱。我要在你哀号时歌唱,我要在你肮脏的尸体上跳舞……


但这又是什么东西?这不是一本书。这是对人格的诬蔑、诽谤与中伤。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不,这是长篇的羞辱,是啐在艺术脸上的一口唾沫,是向上帝、人类、命运、时间、爱情、美……随便什么东西的裤裆里踹上的一脚。我将为你歌唱,尽管可能会稍微跑点调。我将在你哀号之时歌唱,在你肮脏的尸体之上起舞……

(这个自然段是第一章最出色的一段。人民版译得还不错,只是有几个误译。比如prolonged这个字。这个字的本意是“加长的”,而绝不是“无休止的”无休止的应该是endless。a prolonged insult本意是在指这本“书”是由长篇大论的侮辱构成的,如果译错了prolonged这个词,就会失去原文中本意中指这本书的含义。如果译成“无止尽的”,谁会明白这是在说这本书的本质?其后的两句译得还比较漂亮,但whatever you will这个词应该译成“随便什么东西”,而不是“所有事物”。

之后的那个“纵使”用的莫名其妙。原文中并没有“纵使”的含义。纵使指的是尽管怎么样,还是要怎么样。但原文并没有这个意思。米勒并不认为跑调地唱有什么不好,所以应该译成“歌唱的同时稍微跑了点调”的意思。后边我用了两个“之”字,是为了尽量译出一种文字排比上的美感来。”

今天暂且分析到这里。

slight 发表于 2006-8-4 20:02:25

对了,我发现人民版的老是加一些不必要的“呢”之类的虚词。我很恶心这种写法。跟撒娇似的。

刚才看完了第一章,误译实在太多了,太不应该了。译者根本没看懂,而只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玩弄文字

slight 发表于 2006-8-4 20:42:27

我召唤dionysos跟我一起来找碴!

rags 发表于 2006-8-4 23:21:14

看他的这套时,借书卡上我是第一个名字.
那会看了<情迷六月花>,还是VCD呢.. 呢呢呢呢呢,然后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

睡谷 发表于 2006-8-4 23:53:39

:hate::hate:
我看过的似乎就是这个版本。

rags 发表于 2006-8-5 03:08:16

心碎 还俩 至于吗

soapy 发表于 2006-8-5 11:46:10

slight的翻译的确更顺畅一些,以前看亨利米勒就觉得很不对劲,感觉二十世纪的小说都不好翻译

slight 发表于 2006-8-5 16:55:19

不顺畅是因为译者在删减的同时歪曲了很多原意。我都懒得一个个对照了,到处都是谬误。就算要删节那种肮脏描写,也不要歪曲本意阿。他妈的。

第一章里边删掉了很多cunt和性交描写,删就删吧,但很多与性描写无关的隐喻也给改了。
比如第一章里边说“肥厚的信件”,靠,什么叫肥厚的信件阿,那是在隐喻大鸡巴好不好。删掉之前的性描写,再看这个这个隐喻就完全不明白作者到底在说什么。至少加个注吧我说。

这个译者文笔还可以,但他英文太差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贴在里说的那个不可原谅的译误给很多人造成了错误印象,还以为米勒是反艺术家的,要不是朋友告诉我,我还不知道这么个误译给读者带来那么多误解。

Dionysos 发表于 2006-8-7 18:51:37

原帖由 slight 于 2006-8-4 20:42 发表
我召唤dionysos跟我一起来找碴!

来了...我都没看过北回归线:frown:
我爸以前买了一大套米勒全集,硬皮的,不知道是什么出版社
似乎翻得很色

Dionysos 发表于 2006-8-7 19:10:11

原帖由 slight 于 2006-8-4 19:56 发表
另外,这里有一个严重的误译!第二句话,i thought i was an artist. i no long need to think about it, i am.这句话,被人民出版社的译者严重扭曲了,人民出版社的译者译成了“我还以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现在我可再不这么想了。”,意味着米勒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译文里会有那么多肯定否定彻底反掉的错误.
很多情况只能用译者打瞌睡或者干脆晕掉了来解释
我看译文的时候会拿着笔,前后对照以后逻辑不对的就改掉.
还有很容易搞错的是方位和数字
仔细一想或者算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不过,如果前后没有提及的错误实在是太难看出来了

娜嘉那最后一句话也是被彻底搞反了...那可是关键的一句啊...

Mark 发表于 2006-8-8 01:12:20

即使看不懂,也还是要看原文的,很明显...谢谢王晶

slight 发表于 2006-8-8 01:54:18

关于“艺术家”这个词,必须强调一点,即使artist可以翻译为艺术家,其一些内在的涵义也是没有被解释出来的。我估计那个译者在译那句话时出了错,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因为artist这个词,在英文语境的时候,当说一个人是artist时,这个人未必非得会点什么不可。他可以仅仅是具有艺术家的态度,而并不从事任何艺术。一个人曾经搞文学创作,现在不搞文学创作了,仍然可以自称artist,因为他具有artist的观念和辨析能力,具有artist的态度。-ist这个后缀,仅仅解作“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具有某种态度的人”,比如perfectionist,完美主义者,就指持有事事必须完美这种态度的人,可见-ist仅指“具有这种属性的人”的涵义。

但在中文里讲“艺术家”时,我们往往指这个“会一点什么东西”,会写作,会画画,总之,至少从事一些艺术创作的活动。这主要是“家”这个名词的涵义主要就是指从事某种行业很出色的人,因此与英语的-ist后缀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差异。我们谈到“家”的时候,这个人不仅必须从事这个行业,而且必须极其优秀,才可称为“家”

这就是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与英文语境下的微妙差别。这个差别是由艺术观念和人文观念造成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很不容易理解。

因此我可以大胆推测一下,之所以那个译者出了那样一个错误,是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米勒不从事任何创作的话,他就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了,这也正好与他的下文相对应——在下一句话中,米勒声称,所有关于文学的东西都被他抛弃了,他再也不写书了。因此译者虽然看到了上一句中以意大利体着重标出的"i am",也故意没有译,以适应米勒德那句话。这个错误的根源,就是译者对-ist以及“家”这两个后缀词没有进行深入的辨析。这样就完全误解了米勒的本意。

米勒的本意是,虽然他已经完全抛弃了文学,但他随后便具有了艺术家的态度。他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反艺术观点——要成为艺术家,并不一定非要搞写作,相反,他具有了艺术家的态度以及世界观时,便可以宣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

米勒宣称这本书是“长篇的侮辱”,也是这个意图。他是在以反文学的态度创造文学,以反艺术的态度创造艺术。所以他才在宣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的同时声明放弃文学,这同样可以看为米勒在与传统文学划清界限。

国内对米勒研究甚少,如果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的话,上面这段总结可以给研究人员作参考。如果我们的现代文学课程以人民出版社的译本做研究的话,势必会导致极大的谬误。这绝不是我愿意看到的。

slight 发表于 2006-8-8 01:58:53

我收回我第一个帖子里边的话“译米勒最重要的是音律与节奏美”。现在看来,对反文化与反艺术的艺术史的研究,也是译米勒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否则就无法解释米勒作品的涵义

米勒在巴黎时,与巴黎文化圈交往甚密。对其反艺术的态度,可以从他身边的人的研究开始。我现在没这个精力,谁有兴趣就查查资料跟一下帖子什么的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单评价一下人民出版社版的北回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