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人都很寂寞,幸好还有好书可读
科威特城(Kuwait City),除了它的珍珠和皮草,现在还是书香正浓的一座城市。先说一个让中国人高兴的信息:其中至少有25万本《孙子兵法》。关于阅读有一个古老的教条: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不会有前途。我不相信大多数教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启示的,不幸的是,我偏偏接受了这个教条,也许这有自我暗示的作用吧,我还是有一点阅读的,也许还有一点前途。这个教条一般还真相信是由基督教教士传下来的,早年在罗马帝国,可怜的教士手中什么都没有,被贵族与官吏们当成傻B,教士们只好沉醉在阅读当中,并且理所当然地拥有了教育的权力;他们读了几个世纪的书,终于把基督教读成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次收益巨大的阅读事件,使阅读成为权力核心,从那以后到如今,再也没人敢轻视。
教士可以视之为在和平环境下的阅读,从二战以来,统计却表明,人类的大规模阅读主要集中在战场上,并不是在大学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是去参加反战示威。
这次以科威特为主要出发点攻击伊拉克的美国大兵,每人的装备从35公斤到50公斤不等——等于背着一个新娘——其中的一些装备很有趣:兴奋剂,用来防止瞌睡;女性荷尔蒙,抑制性欲;还有4本书,除了开始提到的《孙子兵法》,还有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另外两本的阅读趣味恐怕就会差一点了,分别是《独立战争以来的美国军人英雄》和《战地信札》。
不知美国大兵们读到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时,作何感想;不过就是孙子在世,恐怕也对萨达姆这把破罐破摔的老骨头没什么办法。随着一些美国兵成为萨达姆的俘虏,《孙子兵法》想必也有几本落入了这位据说是酷爱阅读与创作的伊拉克当代作家手中,从其中找到救急的法子也未必不可能,不过,他看得懂英文吗?学一点英文确实很重要。
这些专门为战争环境设计的书籍在版式上很特殊:几乎不留白;体形狭长,容易放进口袋;字体非常大,在微弱的光线下可以阅读。这种版本自二战为士兵配备书籍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士兵们对版本的兴趣肯定不大,这些书一般是读完就扔掉,或是随手送人。这却成为战争的最好副产品了,1945年,德国的一个女孩伊丽莎白写信给美国纳税人表示感谢,因为她从这些书籍中认识到了海明威、福克纳和菲茨杰拉德。
负责为士兵挑选书籍的官员,从二战以来,品位有下降的趋势: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雨果的作品;而二战其间,书籍无所不包,从荷马开始到当时的伍尔夫,甚至还有不少反战小说,总共有上千种书籍。真是了不起的境界:战争是战争,阅读是阅读。这种境界还使士兵认识到了不少大师,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战前只不过卖了25000本,战争期间,却有155000本提供给了士兵。顺便说一声,村上春树说有一本书看了50遍,每个细部都折过重装,窃取了他受用终生的写作技巧,被他供上神坛的,就是这本《了不起的盖茨比》(港台译作《大亨小传》)。
美英为什么要对伊拉克开战?最新的原因是,国内民众的阅读兴趣下降,不得已,只好把他们送到适合阅读的战场上去了;而小布什说战争不会如想像中的那么快结束,自然也是因为读完4本书,至少也得个把月吧?
让人闻风丧胆的SARS病毒(就是你拼命喝板蓝根预防的那种),也出现在科威特城了,这样,这个海湾城市集中了所有不幸元素:媒体、战争、传染病;谢天谢地的是有阅读这种好元素,战争中的人都很寂寞,幸好还有好书可读。
没人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啊?
不错啊:cute: 我喜欢啊,盖次比 转到读版 这篇东西是经济观察报上的还是书城上的?是
jaxx 于 5-15-2003 19:28 写道:这篇东西是经济观察报上的还是书城上的?
是城市画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