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库单 发表于 2003-9-6 03:39:59

[转]深度哈法族

晕!似乎自己还蛮符合其中的几个特征哦!:o


深度哈法族
--------------------------------------------------------------------------------

金羊网 2003-07-22 10:37:03
www.ycwb.com

>>>编辑荐语

    哈法有理


    哈什么哈什么,似乎是从“哈日”开始的。哈,就是酷爱迷恋之义。想要了解异国文化,这是人之常情,不少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哈日,而日本青年则普遍哈法。法国人又如何呢?据我所知,虽然成年法国人鄙视美国文化,但青少年的哈美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了解和热爱异国文化的冲动,在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肯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哈日,可以理解,哈韩我就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韩国的文化底蕴实在短浅,能“哈”出什么来大可怀疑。相比之下,法国就很有“哈”头,文豪画家影人歌手,法国人在文化的诸多领域贡献卓著,值得我们深入“哈”之。自得其乐,哈哈哈哈……

    什么是“哈法族”?哈法族就是Francophile,就是迷恋与法国有关的一切的人。在中国,“哈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巴黎所代表的奢华、艳丽、高雅、风尚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大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小资群众。那么,什么是深度哈法族呢?深度其实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它意味着更深的迷恋,像是病入膏肓;其次,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了解,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批判性地选择。

    哈法是一种病

    深度哈法族,实际上就是那些中毒最深的法国文化迷恋者。他们早上起来,早餐是法国长条面包;见了熟人和同事,嘴里吐出的是“傻驴”和“笨猪”(分别为法语Salut和Bonjour的谐音,意思是“你好”、“早安”);浏览的网页是法文版Yahoo;随手放一支歌曲,是悠扬的“香颂”(Chanson,韵律上非常法国化的法文歌曲);到西餐厅吃饭,只想点波尔多红酒和法国蜗牛;像法国人一样,他们讨厌看电视,却喜欢读书;他们买书,像法国读众一样,不注重花哨的封面,因为法国的平装书常常只有素色的封面,上面只印书名、作者和出版单位,没有任何图片;他们喜欢上咖啡馆,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高谈阔论;美国的主流文化是遭到极端嘲讽的,但美国自己并不珍爱的作家,比如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却成为法国人的偶像。

    他们说:“我们是法国病人!”

    深度来自极端

    在深度哈法的族群中,骑墙作风是被严厉禁止的。也就是说,必须站稳自己的立场。因此,不但好莱坞的大片、中国的乡土风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很多来自法国文化内部的东西也被加以谨慎挑选。不是只要跟法兰西带点边就能获得他们的青眼,他们的眼角高着呢!

    切记,他们不喜欢香奈尔5号,也不喜欢雪铁龙汽车,对伊夫·圣·罗朗(YSL)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几乎反感。他们不大爱读巴尔扎克,对雨果是无可无不可。萨特、波伏瓦、昆德拉、罗兰·巴特、杜拉斯,这些可以在他们面前提起,但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真正兴趣所在。总是把别人说俗说滥的名字挂在嘴边,与他们的一贯作风不符。

    千万不要跟他们说《杀手莱昂》是你最喜欢的法国影片,因为吕克·贝松遭到普遍厌弃。苏菲·玛索美则美矣,但深度哈法族对她不很感冒,即便出演《云端之外》也不能替她增添身价,因为他们一致认为那是一部烂片。

    趣味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且还得一刻不停地深入再深入。

    哈法族大本营

    通常说来,能将哈法族凝聚在一起的东西就是法语。一个从来没有过学习法语的念头的哈法族一定是冒牌货或者墙头草。实际上,虽然不属于同一语族,但法语跟英语还是非常相似的,尤其是词汇上的雷同,不会使初学者望而却步。有志向的哈法族,肯定会向法语展开攻击。

    如今,哪个城市的外语学院都得推出法语课程,当然初级班多,能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学员毕竟少见。其实,你去跟着老师熟悉一下基本的语音,剩下的完全可以自学。还有一个好的法语自习途径是上网。尽管网上的法语资源还远远比不上英语的丰富,但是法国国立图书馆的网上电子版法兰西名著也足够爱好者研读的了。中文的法语、法国文化网站也已经出现了好几家(如“看看法国”、“法语法国”、“咪咪学法语等”),浏览者不但可从中得到语言方面的指导,还可跟各地的哈法族进行广泛交流,我自己甘之如饴的是在线聆听网站提供的大量“香颂”。

    哈法族理当团结在一起,在自己的大本营里受到鼓舞、获取信息。

刘铮

   (紫/编制)

出库单 发表于 2003-9-6 03:57:51

不是小资不是波波是哈法族


不是小资不是波波是哈法族

英语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扩大影响力,有着潮水般铺展的态势,与之不同的是法国的拓展影响的方式,它更像是一条河流,集中地冲击着特定的通道。在这条通道的尽头,是中法两个国家间一个向另一个逐渐融合的文化和生活。 美国文化曾强烈地影响了中国,而如今法国文化则悄悄地蔓延开来,这一秩序似乎有点儿违反了经济带动文化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法国最富于魅力的年代远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期,在那笙歌鼎沸的纵乐年代,艺术生活星光璀璨,巴黎博览会开展,新的希望是在法国而不是别国,照耀着人类的生活。而现在,那个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来,无论承认与否,法国占据的欧洲乃至世界中心的地位就衰落了。如今法国对中国城市产生影响,在某种程度已经不只是强势经济推动的结果。 正如红土中才能生长出茶树,中国现实与法国文化的契合面,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基础。

知识
出版家陈侗十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广法国文化,他策划的“午夜文丛”着力推出法国午夜出版社出版的法国新小说,作为法国文化爱好者,他认为这些在本国销路都不畅的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在《自己的世界》一书中,陈侗充满激情地写到了午夜出版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让-图森和巴黎的书店——正是这些法国文化的新锐或精华的部分,构成了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知识阶层是中国城市中最理性的法国爱好者,而他们的偏爱毫无疑问也有着自己的立场基础。可以注意到,与一般西方国家相比,法国的左派知识分子更引人注目,他们担当的批判性的公共角色也更享有世界声望。即使除去马尔罗和萨特这类在中国影响巨大的老古董,近年来在学界中最受推重甚至成为时尚标签的巴特、福柯、德里达、利科、布尔迪厄和克里斯蒂娃也都来自法国,其影响力远非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团队可比。在“爱苍生”传统下的开放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尤其讲究政治正确,相比较美国的实用主义,法国的“原知旨主义”和不妥协的人文精神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引起激情。 在北京的三联图书韬奋中心,那些装帧平淡、读起来很难懂的法国版权书可以有着不错的销路。艰深的写作虽不是哪一国知识分子的专利,但在商业潮中,法国的著名知识分子们却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最多的幸运。 某种程度上,34年前的“红五月”成为了法国知识分子们的竞技场。而当法国文化趋向于理智,中国知识阶层也注意到这个大革命、巴黎公社和红五月事件的发生地也在拥抱另一种理念,雷蒙·阿隆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因此也有了好运气。这些当年的少数派同样在中国找到了知音。

女性
见多识广、外交家出身的作家保罗·莫兰说:“在爱情方面,作为法国人,已经走了一半道路。”即使没听过这句话,女性也容易被其背后代表的东西所诱惑。可以提供佐证的是下面这条著名的趣闻,一家英国安全套公司在全世界15个国家作了一个万人爱情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在哪一个国家做爱最好?”51%的人回答了法国。 毫无疑问,“法国”一词在中国城市中首先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浪漫,它血统纯正而不容置疑,即使在相当现实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以豁免于可笑。 爱情与性及其关联产品——服装、提包、化妆品——时尚,是促使女性倾向于法国文化的绝对动力。无论是在“最女性的城市”上海,还是在一般内陆城市,中国女性都程度不同地着迷于某种来自时尚杂志的气质,而那些杂志上的“大片”通常来自法国。她们要享受夏奈尔、CD、兰蔻,要看《玛丽嘉儿》,要法国风味,这差不多就是她们现代都市生活的符号,似乎拥有它们,她们就可以在青春中找到挥霍和舒适的感触,像法国香水一样散发出微微颓废但绝对迷人的分子。 想比之下,以推销汉堡和汽水见长的美国文化就显得土头土脑。一些城市女性的梦想之一,也许就是到美国驻中国的大公司上班,然后去法国专卖店里购物。 更深层的动力则在社会意识的转变的微妙之处。无论人们有多么不喜欢,甚至很多女人自身都不喜欢,事实就是中国女性的女权意识正在提升,至少独立的态度正在越来越被欣赏。在这一方面,西蒙·波娃的《第二性》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即使很多女性并没有读完这本厚实而复杂的书,但是“女人是环境造成的”却几乎人所共知。 法国文化造就的中国现实之一便是,人们会问,在与法国姐妹们同样享受了女性商品之后,有多少中国女性会像她们一样渴望从第二性变成第一性?

情调
事实上法国之所以对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产生影响,正是某一“哈法”群在以法国为载体寄托自己的幻想。比较“小资”的“70年代后”群落无法抵御新桥和拜伦街这样的名字,即使不能去巴黎,他们也愿意在地图上划出从这里到那里的路线,谋划着是坐地铁还是古风盎然的巴黎街车,浏览那些意想之外的地名。 他们恰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间隙,商业化的时髦渐渐占据上风,个性化的时髦还没有完全没落。 正是这些人的推动,使得爱好法国被视为具备艺术气质的特征。在对电影、文学、建筑等实体的欣赏之外,在他们当中,法国文化又被鉴赏为一种非美国化但同样吸引人的生活方式。陈丹燕的欧洲记行系列,比如《咖啡苦不苦》,可算作“哈法族”了解法国生活的基本手册。他们就能随口举出雅士等著名的咖啡馆,哪怕只是因为流连其间的名流的声名,而即使是最普通的小咖啡馆的魅力,他们也愿意到文字和照片中去体味。 情调主义者们最清楚的法国梦也许是:潜身于阳光斜射的临窗咖啡桌,周围有轻轻低语,端着大盘咖啡招待来去无声,置身于一大片喧嚣浮躁中的小小安谧之地。 以咖啡文字著称的托贝格夫人曾经说,咖啡馆即巴黎,而现在的事实是,去美国人开的星巴克会被看作是体会法国风味。同样,法国美食、葡萄酒的吸引力也不逊色。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人物一旦到了巴黎总是食欲大开。而在北京,最受推崇的西餐馆总是马克西姆——来自法国的味道。 对于情调主义者来说,法国味道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令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法国人,甚至即使你从没到过法国。法国味道使你无论看待什么东西,不是先看它有多么实用,而是看它有多美,多么与众不同。

艺术
法国是个彻底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它的革命史看出来,也可以从它的浪漫念头和现实主义看出来。法国的现实主义,按照我们的教科书的说法,是很落后的,多年以来从未超越自然主义的阶段。你可以在《37度2》中期待什么?错乱、迷狂、胃绞痛般的爱情、阴雨般不能摆脱的性———赤裸与真实。实际上,这些以“艺术家”类型的普通人为题材的电影正是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法国艺术。 在美、意、法的合拍片《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导演来自意大利,主演来自美国,精神来自法国。片中有两个极度震撼的情节,一是马龙·白兰度的半磅牛油秀,二是他在探戈舞厅里的脱裤抗议。据说后来拍摄历史上最著名的情色系列电影《艾曼纽》的导演,就是看了这部没有什么探戈的探戈电影而萌生了那个改变自己一生的拍摄念头。 法国吸引了中国城市中的电影爱好者和艺术家,疯狂的人性解脱直至毁灭的故事,距离中国现实如此遥远又如此令人沉迷。或许,法国文化的渊源是一切的基础。最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故事是印象派艺术家们的,当年法国印象派绘画之父卡米耶·毕沙罗和他的年轻朋友们,莫奈、修拉、劳特雷克、梵高,为了伟大的名声而忍耐着贫困和失败,像他们自己一样疯狂,最终为我们锻造了一群印象主义大师、一个哀荣备至的帮派、一个只能属于巴黎的传奇。而相当多的文艺青年曾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精神亲缘,而这些人正在影响中国。 关于法国,作家加缪曾经充满苦楚的激情:“它最令人讨厌的是,感官的细致、温柔,喜欢把美好的当成漂亮,又把漂亮的说成美好……让人喜欢的是,可怕的孤独,让惟一剩下的心灵满溢着哀愁的情绪……” 绝对的复杂,丰富的感性,法国文化的中国河流里总是流淌着这两个旋涡。(南方周末)

出库单 发表于 2003-9-6 04:06:43

陈侗策划的“午夜文丛”我买了哦!

最近新出的直接从法文翻译过来的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作品,我也收了几本。光看书的纸质和印刷的风格就叫人爱不释手,很低调很雅致,抚摸着书页就如同抚摸着女人的肌肤一样。

出库单 发表于 2003-9-6 04:26:06

法国除了在历史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以外,在当代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劲的创造力和活力!
真正成为“哈法”一族,还是要从迷上法国的独立乐队开始,他们真的做得太棒啦!这些音乐带给我一个新潮的,前卫的,洞察力尖锐的法国,全然不同于那个优雅的,文化的,大街上飘着咖啡香的法国。
两个世界都让人深深着迷,aromatic & incredible

stop2222 发表于 2003-9-6 14:36:19

yeah!好诶!!我也要哈法!!!其实特征已经出现了,要再接再厉!!!!!

ryan 发表于 2003-9-6 16:38:59

继续哈英!

dachy 发表于 2003-9-6 21:36:26

深度哈法族,实际上就是那些中毒最深的法国文化迷恋者。他们早上起来,早餐是法国长条面包;见了熟人和同事,嘴里吐出的是“傻驴”和“笨猪”(分别为法语Salut和Bonjour的谐音,意思是“你好”、“早安”);浏览的网页是法文版Yahoo;随手放一支歌曲,是悠扬的“香颂”(Chanson,韵律上非常法国化的法文歌曲);到西餐厅吃饭,只想点波尔多红酒和法国蜗牛;像法国人一样,他们讨厌看电视,却喜欢读书;他们买书,像法国读众一样,不注重花哨的封面,因为法国的平装书常常只有素色的封面,上面只印书名、作者和出版单位,没有任何图片;他们喜欢上咖啡馆,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为了高谈阔论;美国的主流文化是遭到极端嘲讽的,但美国自己并不珍爱的作家,比如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却成为法国人的偶像。



有点恶心了。。。

饕餮 发表于 2003-9-6 21:47:42

:o 原本二外选的德语。但是只有三个人选,此课不开。

无奈改选法语。

出库单 发表于 2003-9-7 00:06:07

Originally posted by dachy at 2003-9-6 21:36:
深度哈法族,实际上就是那些中毒最深的法国文化迷恋者。他们早上起来,早餐是法国长条面包;见了熟人和同事,嘴里吐出的是“傻驴”和“笨猪”(分别为法语Salut和Bonjour的谐音,意思是“你好”、“早安”);浏览 ...
俺还没有那么夸张...:lol:主要还是精神方面的“哈”

非谓语动词 发表于 2003-9-7 01:57:30

Originally posted by tumbleweed at 2003-9-6 04:06 AM:
陈侗策划的“午夜文丛”我买了哦!

最近新出的直接从法文翻译过来的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作品,我也收了几本。光看书的纸质和印刷的风格就叫人爱不释手,很低调很雅致,抚摸着书页就如同抚摸着女人的肌肤一样。

这套书的质量参次不齐咯
艾什诺兹是个巨大的惊喜

非谓语动词 发表于 2003-9-7 12:39:53

季风书园和上海书城应该还有吧
或者上海图书馆二楼的书店也许还有
很久没买正价书了也不太清楚

强烈推荐艾什诺兹的 《高大的金发女郎》和《我走了》
            克洛德。西蒙《植物园》(漓江出版过他的《佛兰得公路。农事诗》
            也强烈推荐)
强烈不推荐 逃亡者
其他的我都没看过:tearing:

dachy 发表于 2003-9-7 13:56:09

我是觉得,精神上哈就可以了
人家吃长面包你也跟着,那纯粹是。。。。
有本事也呼吁中国像法国那般妓院合法,他们敢么?

stop2222 发表于 2003-9-8 01:41:46

嘿嘿,他们倒是想。。。。。。

CHARLATANS 发表于 2003-9-10 11:51:09

Originally posted by tumbleweed at 9-6-2003 04:06:
陈侗策划的“午夜文丛”我买了哦!

最近新出的直接从法文翻译过来的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作品,我也收了几本。光看书的纸质和印刷的风格就叫人爱不释手,很低调很雅致,抚摸着书页就如同抚摸着女人的肌肤一样。

午夜文丛的主页
http://www.coll-minuit.com/

soapy 发表于 2003-9-10 14:07:17

什么破东西!@?!

dachy 发表于 2003-9-10 15:09:13

哈哈,SOAPY很穷的。

Iron 发表于 2003-9-10 22:09:17

我只喜欢法国的香水和LOUNGE。仅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深度哈法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