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两片天空
——电影《THE WAY HOME》评论
二战后的某韩国农村成为了美国的驻军基地,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下,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村里的少年桑明和常和是一对好朋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桑明的父亲作了美军的翻译,其实质的工作就是联系生活困难的韩国妇女解决美国士兵的性压抑问题,由此家境富裕了起来;常和的父亲在北朝鲜的战场上作了俘虏,生死未卜,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辛。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影片中部,高潮开始前既不铺垫也不缓冲,高潮结束后顾不上愈合也就不在乎抚慰了。所以当桑明和常和偶然间发现自己的父母都是美军性交易事件中的一员时——桑明的父亲是守在门口的联系人,而他联系到的就是常合的母亲。想寻找疼痛的感觉似乎都来不及。后来的结果是常和烧毁了美军性交易的固定场所并烧死了一个美军士兵,而常和也在美军的报复下永远失踪了。故事最残酷的地方一是在于桑明和常和发现父母秘密的偶然性和同一时间,二是常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永远失踪——伴随着捆绑和浮肿溃烂的身体被人们找了出来并且猜测他的身份。当桑明那日益发福的父亲在茶余饭后不无调侃的说“那应该就是常和吧?”时,当常和那从监狱中逃跑回家、伤痕累累的父亲恍惚的问“真的是常和么?可他为什么要放火呢?”时,这部影片便真正完成了它的悲情主题,却让你想哭都哭不出来。
影片的结尾开了转折的玩笑,让不协调的戏剧性打破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桑明的父亲莫名其妙的参与到了走私交易并失去了美军的信任,家境又慢慢萧条了起来。如果不是这个糟糕的结尾,我们险些就要当这些事完全没有发生过,并且完全残酷于麻木的叙事手段上了。不过它起码强调了影片的一个主题,即政治、种族、战争和贫富差距,这些东西与爱是多么的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