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又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来了
——电影《实验》评论
德国某研究所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消息,即他们准备进行一项科学研究,需要20名自愿者参加,实验成功后每人有一笔丰厚的酬劳。20个不同身份的自愿者和科研人员一起完成了这项实验,而付出的代价是善良的背叛、道德的沦丧、偏执狂的凶杀,以及最残酷的对荒唐人性的揭露和触痛。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紧凑的电影,一开始就是男女主角的相遇和相爱,接着这段恋情形成了幸福的隐患,构造出高潮的伏笔,然后便由导演和摄影在两个人的正侧面描写中穿插叙事,进行合理乖巧的铺垫,最后的效果是跌荡起伏荡气回肠英雄美女煞是好看。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并没有好莱乌式的英雄题材和灾难情怀,有的只是造反首领和小范围的流氓式的冲突,而也正是在这些小环境里,人性的描写恰如其分的释放并且被总结,最终在一个个角色的悲情命运中完成诅咒和讽刺。
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在人类习惯的思维定位和环境促就后的潜意识勃发中,这两者相互控制和顺应,剩下的就是血淋淋的残忍的旁观——20个实验者分成两队,12个扮演囚犯,另外8个扮演狱警,两种模拟身份在一个模拟监狱里度过两个星期。作为一种猥亵的面对方式,旁观的着眼点形成了情节中高潮的支点——影片中模拟狱警在控制了研究所后囚禁了研究人员,潜意识启发后的疯狂在环境的温床中旺盛的发育,最终上演了暴动和癫狂的闹剧。我们完全可以在弗洛伊德那为这部电影找出关于情节合理性的保证和心理暗示萌发作用的警示,所以当那些残忍、嫉妒、暴力、兽欲和人性的隐痛在一个模拟环境内倾巢而出时,再坚强的神经都会惊慌的说:“天啊,怎么会这样?!”
于是那些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又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就这么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