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独立杂志
●欧宁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面向经济和消费型社会转变,大众媒体也从以前的单一政治宣传功能转向多元化发展,媒体运作虽然仍在国家操控之下,但亦开始引入市场机制。报纸版面有增无减,新杂志层出不穷,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说明大众传播的火热时代已悄然来临。
今天,中国大陆地区的主流报纸和杂志,除了以统一的口吻报道时政新闻外,更以大量篇幅介绍生活潮流和娱乐资讯,鼓吹消费和合理享乐,满足日渐走向富裕的普罗大众的虚荣心和窥视欲。虽然体制变活了、选择变多了、角度变宽了,但是你会发觉,一夜之间,它们同时也染上了现代媒体的庸俗病。
在这些发行量动不动就以几十万、上百万计的出版物中,你难以觅到真知灼见、更难以觅到尖端的品味。在中国,走得最前的流行杂志可能只不过是对ELLE或VOGUE这些祖母级杂志的拙劣模仿。纯粹个性的声音,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众声喧哗中变得湮没无闻。
尽管在中国谈论品味和时尚显得有点儿捉襟见肘,但本文还是努力在这块刚刚苏醒的土地上找寻一点点惊喜,为读者介绍十种在中国独立制作出版的杂志,希望能捕捉到九十年代中国大众传播的大致脉络。
《红旗》
1994年,北京
艺术杂志
开本:180mm×230mm
编辑设计:曾小俊/艾未未/徐冰
这本由中国艺术家独立编辑、自资出版的杂志又称为“黑皮书”,因为它的封面除了出版时间和出版日期几行小字外,别无它物、漆黑一片。《红旗》本是中共中央喉舌刊物的名字,在这里却变成前卫艺术家主导艺术趣味、争取话语权力的象征词汇。
《红旗》第一期收入了九十年代初活跃于北京东村和中国其它地区的年轻艺术家的装置、行为和概念艺术作品,并有Marcel Duchamp和Andy Warhol等欧美大师的文献介绍,对于中国艺术界从架上绘画走向新媒质和新空间的拓展有着先锋示范的作用。整本杂志最值得重视的是对旅美华人(台湾)艺术家谢德庆的作品介绍和对他的直接访谈,谢的传奇经历、艺术观点和一系列为期一年的行为艺术作品,为中国艺术界带来极大的震撼。
除了外国媒体的报道介绍外,中国前卫艺术的创作难以进入体制内主流媒体的版面。独立出版是唯一的通路,它能满足艺术家的自由表达,亦能达成与艺术大众的直接交流。但因为资金等等问题,独立艺术杂志在出版了第一期之后往往难以为继。直到现在,《红旗》第二期仍在努力之中。
《荷里活通讯》
1994年,深圳
酒吧杂志
开本:210 mm×290mm
编辑设计:欧宁
出版:Hollywood Disco & Bar
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人的娱乐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深圳这个最超前的城市为例,1994年以前,多数人都爱去夜总会和卡拉OK;1994年之后,新兴的Disco和酒吧则成为他们的新宠。1994年开业的Hollywood Disco & Bar 在深圳开风气之先,它的自由风格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新人类。为了强调新的娱乐概念和新的城市文化,它出版了一本名为《荷里活通讯》的杂志,放在场所里供人自由索阅。
这本杂志虽然只出了一期,但它却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它介绍了1994年Woodstock二十五周年音乐会,介绍了中国新兴的平面设计师和前卫绘画,并以《移民城市的文化焦虑》为题讨论了深圳的文化归属问题。它试图让人相信,在Hollywood Disco & Bar,再没有卡拉OK里虚情假意的生意应酬,也没有人到中年的阴暗性幻想,而只有年轻的人群、年轻的气象和先锋的文化。
《新群众》
1994年-1995年,深圳
音乐文化杂志
开本:145 mm×210mm
编辑设计:欧宁
出版:新群众(Alternative Art Organization)
1994年以后,各类酒吧开始在中国涌现,它们为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新群众”正是一个凭借酒吧进行前卫音乐文化推广的松散组织。它寄托着这样一种理想:经由音乐这一有力的媒介,建树起一种新人格,这种新人格将使盲目崇拜偶像的群众成长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新群众。从1994到1995年两年间,“新群众”出版了两期《新群众》杂志,组织了“新群众音乐共兴行动”音乐会、澳洲实验乐团Peril专场音乐会、John Zorn+Yamatsuka Eye中国巡回音乐会等活动,把独立自主的音乐精神传播到中国各地。
“新群众”的组织意念受到新斯洛文尼亚艺术集团NSK(Neue Slowenische Kunst)的影响;而《新群众》杂志的精神哲学则得益于香港《黑鸟通讯》的熏陶。如同郭达年激进的反商业、反建制态度一样,《新群众》倡导反英雄、反偶像,主张以独立的精神抗衡庸俗流行乐。在两期杂志中,无论是对本土音乐的论述还是对外国资讯的介绍,均体现出这种始终如一的鲜明观点。
《L》
1996年-1997年,广州
文化杂志
开本:140mm×200mm
编辑设计:陈侗
出版:博尔赫斯书店
《L》取自Libreria Borges的首个字母,它可以说是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店刊”。第一期以剧作家Samuel Beckett为封面,第二期则以巴黎午夜出版社的社址照片为封面,黑白的画面上印上红色的文字,品味孤高,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刊物的风格。《L》以文学为主要内容,每期有一个专题,例如第一期以贝克特为专题,第二期则以法国“新小说新一代”为专题;在专题之外,每期还会有艺术家的访谈以及一些理论文字,多以翻译为主。
博尔赫斯书店是书店梦想家陈侗的杰作。在一个毫不显眼的狭小空间里,陈侗恣意展示他的个人阅读趣味和奇思妙想,这里的一切与潮流无关,但却有一种对思想的灵敏洞悉。他的书店以“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的名字命名,他同时还是法国新小说的狂热爱慕者,曾以个人名义邀请Alain Robbe-Grillet到中国访问,最大的愿望是经营一间象午夜那样的出版社。
《Q-ZINE》
1998年,深圳
酒吧杂志
开本:210mm×250mm
主编:欧宁
设计:李忠
出版:Q Discotheque
这本杂志融合了Ray Gun式的平面设计、The Face和 i-D式的摄影以及中国自产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文字风格。大量的线条的运用、拖墨的痕迹、错印的效果、字体的千变万化、把正片当成负片冲洗所产生的靡烂的色彩以及梦呓般的超现实的语言,所有这一切组成了一个符合国际流行标准的亚文化读本。可能有人会指责它没有民族特色,但新生代的特权就是他们可以不再囿于这种民族本位的纠缠而直接进入国际主义的文化语境。
Q-Zine所介绍的摇滚乐手和DJ并不是主流媒体所热衷的娱乐明星,它所倡导的新生活也不是那些所谓的时尚杂志所欢呼和吹捧的白领生活,它所讲的一切全部经过了大脑的过滤。
《建设》
1998年,北京
朋克杂志
主编:不详
设计:不详
开本:145mm×210mm
这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独立杂志。它可能出自几个朋克少年之手,也可能有一些热爱北京新音乐的外国人的参与。它是复印的,没有装订(为了方便再复印),上面全是手工拼贴、手写的字体和涂鸦,具有不折不扣的D.I.Y.精神。朋克运动在中国已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懂得拿起吉他来宣泄他们的情绪,而且他们还会出版自己的刊物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比上一辈乐手有了极大的进步。在这本同时又称为“中国朋克考察报告”的杂志中,“脑浊”、“69”、“无政府男孩”等朋克乐队的乐手用文字讲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设计交流》
1987年至今,广州
平面设计杂志
主编设计:王序
开本:280mm×375mm
出版:交流社
《设计交流》1987年由王序创刊于香港,1995年回到广州,至今共出版了十四期。十多年来,王序与他的《设计交流》源源不绝为中国的平面设计师提供外国资讯,填补了中国设计出版的诸多空白,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
《设计交流》每期以一个国家为专题,系统介绍欧美诸国的代表性设计师和设计作品,文字多以译介为主。在杂志的设计制作方面,王序推行其一贯的简约、大方的风格,以突出内容为主,以方便阅读为目的。《设计交流》的设计曾获得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等机构颁发的多个奖项。
《设计交流》是中国最早也是最持久的一个平面设计独立杂志。它的出版历史大致与Rudy Vanderlans的Emigre相似:同样是设计师创办的杂志,同样创始于八十年代并坚持到今天。不同的是,《设计交流》在出版旨趣上比Emigre更倾向经典,因为它担当的是向贫瘠的中国进行西方现代设计启蒙的重大使命,它无法不考虑中国的接受水平。
《平面》
1996年-1997年,深圳
平面设计杂志
开本:310mm×430mm
主编:欧宁
设计:韩家英
出版:深圳平面设计协会
这是一本比Emigre的开本还要大的平面设计杂志。它主要以推举本土设计师、探讨本土设计发展为已任,同时也会介绍最新国际设计动态。
第一期约来伦敦设计师Vaughan Oliver及其V23工作室的作品,第二期则找到David Carson,这两位设计师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
深圳是中国平面设计最发达的城市。它在国内最早成立了平面设计专业协会,举办过两届横跨两岸四地(中、港、台、澳)的“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大型展览,并赴日本、韩国和法国作专题展出。《平面》是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独立出版的专业刊物,它的目的就是为本土设计创作提供空间,并为它迈向国际推波助澜。
《海平面》
1998年至今,上海
平面设计杂志
开本:215 mm×300mm
主编:沈浩鹏/杨耀
设计:沈浩鹏/姜庆共
出版:上海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
受到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的影响,上海也成立了一个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并出版了这本名为《海平面》的独立杂志。与《平面》相比,《海平面》的出版周期大大缩短,它基本上达到双月刊的速度,至今已出到第四期。
在这四期杂志中,分别有对王序、靳埭强、陈幼坚和石汉瑞的访谈文章、上海本地设计师的作品介绍以及一些国际资讯。外国设计师的资料多数由王序提供,杂志的设计风格也走《设计交流》那种大方稳当的路线。
1998至1999年,上海平面设计师专业委员会是国内最活跃的平面设计团体,它组织了一系列的展览和学术活动。《海平面》经由这些活动而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推广。
《影话》
1998年,深圳
广告影片杂志
开本:215mm×280mm
创作总监:欧宁
主编:高小龙
设计:冯志峰/王展鹏/吴泽斌
出版:Sonic China Productions Ltd.
这是中国第一本自资出版的广告影片制作专业杂志。它由广州和深圳两地的资深广告影片导演和制作人发起,其用意是以此来加强业内交流,吸纳国际资讯,提高本土制作力量,以抵御境外4A公司的大举入侵。
第一期《影话》刊发了有关“本土与4A”这个议题的讨论,对新鲜出炉的广告影片进行了评点,介绍了广州“最贵”的美术指导和照明师,并刊登了对新锐广告导演Tarsem的访谈。
《影话》不想象《龙吟榜》那样只是刊登广告作品,它努力做到有更多可读的文字,能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对影片制作进行美学上的升华、对最新的技术和资讯进行最快的报道。从第二期开始,它还将增加MV制作、短片和录像的栏目。
简介
欧宁的设计文字除了发表在他主编的《平面》杂志上外,更广泛见于《街道》、《焦点》、《艺术家》、《书城》、《东方文化周刊》、《南方周末》、《深圳画报》、《深圳商报》、香港《号外》、韩国《设计月刊》等报章杂志。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他自己独立出版的许多音乐文化杂志、演出场刊、海天出版社《断裂丛书》、《芙蓉》杂志、《东方文化周刊》、《电影作品》杂志。1999年出版的《北京新声》由他一手策划。无论从编辑体例、文字风格还是平面设计,这本书都对传统阅读方式发出了前所未有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