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始源于秦、晋、豫黄河三角地带,传统的皮影分布在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山西、湖南、河北和北京等地区,其中陕西的皮影比较著名,它的形象继承传统画像砖的概括手法,脸谱、服装吸取了传统戏曲的精华。
关于皮影艺术源于何时,由于缺少充分的实证数据,尚无定论,但兴盛于唐代,最晚于宋代皮影艺术在中国城乡已相当普及。(一说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它随着社会的变迁,时兴时落,直到今天,被当代的文化冲击得空间越来越小。
早期的皮影是用素纸雕成的,后来才选用上等的驴皮、牛皮或羊皮制作。先是将皮革进行刮、磨、洗,再在处理过的皮革上落稿,之后进行雕镂,完成后,绘染、着色,最后烫压平整等步骤。刚刻好的皮影的头与四肢和躯干是分开的,制成后要把几个部分串连起来,再加上三根耍杆,一个皮影就完成了。而雕刻的手法与剪纸相同,线与线相连, 不能中断,主要是通过阴刻和阳刻来塑造形象的。 皮影造型十分丰富,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强烈装饰效果,有着浓郁民间生活情趣的造型美,夸张变形的形象,使皮影艺术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山水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非常巧妙,有帷幔、城寨、房屋、亭院、车马和家具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人物分生、旦、凈、末、丑等角色,演出要依剧本,动作要配合鼓点旋律,在表演时,艺人手上要耍,嘴里要说、念、唱、逗, 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皮影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
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
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
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陕西皮影由于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区别就有十个剧种,这在全国各省区是独一无二的。各皮影剧种不只流传形式、音乐唱腔不同,操纵技术都各有特点。如“陕北碗碗腔”主要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流行过程中吸收同州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形成其独具的特色,传统剧目以文武兼备的神话剧为主,取材《西游记》、《封神演义》的连台本戏,能以皮影戏独有的特技,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幻,深受民众喜爱。
皮影戏表演时,一般在夜晚设帐幕,隔帐点灯烛,帐后表演人员操纵皮影进出动作,并伴以唱曲道白和乐器。有的皮影戏班由把式(演唱者)、上手(也称鼓匠)、下手、中手、箱主等人员组成。所携影箱装有影人,影人配备约头像四百个,身子八十个,环境景片若干。头像依净脸(阳刻造型)、肉脸(阴刻造型)的生、旦、净、丑分类放置,有金刁纱帽包、大小神头包、高盔包、巾包、旦头包、扎巾包、雉尾包、杂头包等;身子有二十八件男女靠、八件蟒龙靠、八件官衣、八件敞衣、二件道衣、二件水衣、四件老生衣、六件女旦衣及数十件花旦、老旦、挎剑莽、披风、青衣、罪衣、僧衣、大圣衣、龙套、箭衣、背槌、背鞭、背剑、背刀、背斧、神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