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转一篇论文“通往后现代性哲学的福柯权力观:从网上的语言看”

[复制链接]
taba 发表于 2003-4-16 1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就是觉得文科的论文有趣,就转了,以前没看过,觉得有点意思

通往后现代性哲学的福柯权力观:从网上的语言看

          林  航

目录

1 网络 权力 语言
2 尼采与福柯
3 哈贝马斯与福柯
4 语言:交往还是斗争
5 后现代性:语言在网上
6 谁是福柯?哪种哲学?
      

一. 网络 权力 语言

  网络随着其发明、应用、普及乃至流行而引起了哲学家与社会学家1的兴趣。关于电脑网络的谈论在最近几年来急剧地增加,哲学家主要将它视为一个应用哲学的领域而进行思考,包括计算机问题2、虚拟现实、网络伦理等。文献更集中于虚拟现实的讨论,因为这涉及到网络空间的真实性问题。有人认为虚拟现实无法产生充分的自恰,因为“虚拟现实仅仅是一种描述性技术,提供的是一种描述性空间和描述性实践,并不是真正的实践。”3还有人肯定了网络空间的可能合理性4,但我却将在这篇论文中关注语言在网上的存在状态问题,并集中讨论福柯的权力观及其影响和最终意义。为了便于展开,下面先就网上到底有没有民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般人们很容易就网络的出现欢呼雀跃和鼓掌叫好,很简单,“网络行动”具有了真正的“虚拟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5。网络似乎给予人们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民主。“主体的隐匿性”6保证了上网者的自由自在,并且有可能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出“人性中独具的自我批判、自我纠错的理性精神,”7而实现网上的民主。这种情况能出现最好,因为人类文明史上追寻了几千年的政治管理架构现在大有希望依靠网络的途径而达成了,这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信息,但据实际经验观察,另一些资深的上网者对网络空间充分自由民主的判断倒向怀疑,原因是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出现,网上自由民主的实际情形反而不容乐观,竟有人这样抱怨,“你以为无所谓、你以为不过虚拟的那一切正在控制着你、改变着你、塑造着你——你的心灵你的感觉你的理性你的钱包,早已成为各方所谓虚拟势力竞逐的猎物,你能躲开?” 8照这口气,上网者简直就是处于一种极为不利的劣势地位,网上的欢乐泡汤,更不用提什么民主自由乌托邦了。问题出在哪里?网络为什么不仅没有提供民主反而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被压制的感觉?是否有某种不可见的权力在这虚拟之网的背后作祟?
  在更接近于政治学和日常语言的意义上,权力被认为是产生势力差距的原因和表象。在听到“权力”这个词或者看到“权力”这个词的时候,人们想到“国家”、“官员”、“金钱”、“特权”,甚至“寻租”这些关联项,权力的基本规定性就是一种势力差距(虽然这种说法有些模糊),不仅如此,权力的势力差在它的本源上只是象征性、隐喻性的,虽然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残酷而激烈。
  权力的极端样态在网上已经有所出现,“网络的初衷是自由,但自由的另一面必然是规范的伴随,规范与自由总是相辅相成的。”“网络空间充满竞争、冲突与斗争,”9尽管从表面上看“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如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国家,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10这种网络的无规制性不能成立,从最起码的意义上,网络空间是由人类所搭建起来的,包括网络运行所需的终端和计算机间传输设备、网上内容的提供、乃至网络空间赖以形成的现实生活机制(例如购买网卡或交纳上网金额等)都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制作完成动画,另一方面,在这个虚化的“人类”背后,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个人或组织所有者,比如网络空间的网站就是由个人(个人主页)或者组织(政府、公司)所建设和拥有所有权的,尽管现在网络版权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不成熟阶段,但我们只需认识这一点:网络绝非自由横行的另一个桃花源,哪怕在一个最弱的解释标准上,“网民,拥有无限的自由,他(她)们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关系,任何人也无法把现实社会中所拥有的金钱、权力、地位带进网络社会”11也在理论上不成立,本文的第四节将会以福柯的观点来论证权力的生产性和其不可消灭性。
  语言是破译这种网下-网上机制移植的一个密码。关于语言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一般人早有体会,语言学家通过更加细致的研究使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加深入的维度,并形成了完整规范的学科化建制。在此情况下,语言在网上动画状态便成了我们所想要关注的一个新的问题,它正符合我们的“心事”12所向,我们会想更多、更正确地了解这些我们正在现实世界中使用的语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样态。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语言在网上的地位任何?它还像语言学家以及那些重视语言的哲学家们那样在网络中占据一个交流及其它功能的重要核心吗?
  的确如此,我们依然依赖于语言的使用。为了更好地思考和领会,我将对语言的范围作小小的说明,语言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言语,同时,它还涉及到了符号性的事物。一方面,“语言本来就跟言语行为密不可分,”13另一方面,语言也是“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及现代传播媒介的总称,也就是指人类的符号表达方式。”14这样,语言的符号性得到强调,语言的使用不仅具备实践上的应用功能,它还获得了另一种理论上的可度规性。网络上的网站需要文字说明,论坛需要文字的讨论,聊天需要文字的沟通15,看似更具独立性的网络游戏仍离不开文字16。宽带化的整体趋势和多媒体的广泛普及,加上操作软件的不断开发使图像、视频、音频在网络上的生产呈现快速的增长17,这一切却不能完全逃开现实的源头,一个需要面对的事实是,现实中人类发展出了一套精密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在网上的社会中也被同构化地应用着,互联网自身的独具差异的亮点在语言上被遮蔽了,不仅如此,网上的语言还深深地带着网下语言具有的性质——权力性。
  
  
二. 尼采与福柯

    权力的故事最先在尼采那里被讲述出来,他是以独有的热情的语言说出的。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头脑中蕴藏着的最激烈的力量之争,在著名的权力意志理论中,“力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关胜利的概念,因为力与力的关系从概念上理解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18尼采强调力,强调力的征服与服从,并更钟情于超越意义上的权力意志,“我是自由的,‘他’却必须服从”19,权力的征服性质使弱者被归入了淘汰之列,在滚滚的进步洪流中失败者无情地被抛弃,只剩下超人的笑声回荡。“死,也属于真的进步的条件,就像进步总是表现为通向更强大的力的意志和道理,总是靠消耗许多弱小的力来实现一样。”20权力在尼采的理解中与传统并不相同,正如许多其它的哲学概念一样。事实上,权力的规定性比现实中的概念范畴要复杂和困难得多。首先,权力被纳入了一种总体论的观点之中,它具有无穷多样的实现形式和特征,具有无所不在的流动性。在此意义上,权力超越了简单的“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而在抽象的层面上依存于“力”的“内在的意志”,“它本质上是一个可塑的原则,它不会比自己限定的条件更宽泛,”“它总是可塑的和变化无常的。”21其次,权力在尼采的哲学体系构架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权力被理解为我们观察世界的基本样式,一种难以最终逃脱的“幽灵般”22的逻各斯,权力生成一切,这使权力自身成为“生产性的”,权力在尼采这里还没有完全褪去旧式哲学的形上色彩,它虽然获得了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但它终究是一元的、肯定性的,几十年后,这位德国先驱在法国找到了他的继承者,尽管这种继承只是部分学理上的。尼采的癫狂病症恰好成了福柯的博士论文研究项目23,福柯想要以某种变异了的理性来论说疯癫,他“把目光盯住癫狂,写出沉寂的‘癫狂考古学’。”24权力和意志权力同样处于福柯的兴趣中心,他与尼采一样,想要在理性与癫狂的两极间开出另一条道路,结果,前者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出了赌注和代价,后者则以自己的头脑为此加上了诠释。“权力和权力意识形态是70年代以来福柯的学术兴趣所在,”25他“不折不扣是尼采的信徒,尤其是尼采的权力理论的信徒。”26福柯不仅关注无所不在的权力,还从语言和话语中发现了权力的存在,这是福柯超过尼采的一个方面,从表面上看,尼采更为大气和高度概括,福柯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钉子一样开拓于一些从学术角度上看来更细小的剖面,如疯癫、监禁、性欲和医疗等等,但他却围绕着这些社会技术面的被掩盖的历史读解出了更为撼动人心的权力来。福柯强调的是无所不在的权力关系,同时“拒绝任何形式的‘辩证法’”27,他进而在恰当的时候处理了语言间际权力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引起了福柯与哈贝马斯之间的摩擦。这是重量级与重量级思想之间的较量,尼采作为德国哲学的异数,与海德格尔一起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界,福柯现在要与重归传统的哈贝马斯对峙了,就像于此不久之后德里达与伽达默尔在巴黎的对峙一样。权力与交往,解构与理解,哪一方才是真正的通达之路?


三. 哈贝马斯与福柯

    一九八四年,福柯逝世;二十、二十一世纪之交,哈贝马斯来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现实的世界始终是主要的视域,这就使我们无法更多地从文本上直接地获悉这两位思想家将会任何面对当今的全球化网络浪潮。就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自身以一种连续的和兴奋的姿态报告着最新的网民比例。哈贝马斯很有可能会以批判的目光对网络的交往状况表示不满。因为在网络社会里,真实的道德水准足以使人感到失望28,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那种“在民主的法制国家的各种制度中缓慢沉积而成的”“交往理性”29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子虚乌有,虽然有人敏锐地觉察到语言仍在网上交往中起基础的作用,以盛行的(或称虚假的)“网恋”为例,“‘网恋’中恋爱双方大多是通过文字性信息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寻找虚拟的感觉,拓展充分的想像空间”30,哈贝马斯、福柯和尼采都看出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压制,前两者还看出了语言的权力压制,那么,基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同构性和移植性,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变易和话语权力必然地会移植到网上去(这种移植是自然发生的或曰不由自主的)31,从而使网络社会越来越类似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形态。32福柯对现实社会中的权力讨论是相当深入的。而哈贝马斯对现实社会中权力的关注如果说有,那也完全是为了建设性的人群交往目的而对之投注的,简单地说,福柯倾向于破坏之后的蔓延的生产性,而哈贝马斯倾向于在破坏性过程的中途扶正交往,达成理解。这是两种分歧远大于相似的进路,后面将会具体论述,福柯通向的是后现代性的哲学,而哈贝马斯通向的则是建设的现代性哲学。我们先看看福柯和哈贝马斯的各自观点之争,稍后讨论这种现实的分歧任何对应网上的语言权力问题。
    福柯的主体总是处于一个更大的思想维度之下,在福柯看来,社会分为不同的层级(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单一主体,其内部也必然有着矛盾的权力交错),权力主要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33实施对主体的控制。这种不可见的权力力量细微地分布却整体上无比强大,具有渗透性的特征,“现代权力是‘毛细血管状的’,它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作用于社会机体的每一末端,”34使主体受到普遍性的权力压制,这种压制是全方位的。权力“抵达了个人本身,抵达了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姿态、他们的全部日常行为。”35受控制和影响的主体自知或不自知,然而难以获得自由。权力真实而普遍地存在着,甚至“福柯并未为其权力现象找寻一本体论基础,而是满足于指出权力和支配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36他“充分考虑到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斗争、对抗点、张力,”“福柯要谈论的就是本来的话语!”37
    很容易想像在福柯的世界观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即使想像不到,也能清晰地感觉到。主体处于被奴役地位,丧失自由,暗无天日,无法狂欢。“在极具束缚性的权力之网中,个体成为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38别以为福柯在虚对虚地谈论权力的发生和生产,他恰恰强调了权力发生的主体实践性,权力真实地在主体实践和行动过程中呈现着,在这中间并不幻想的成分,它“基本上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他们的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施加影响。”39权力的上述景观最终落实为令人感到不太愉快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家的福柯是结合历史话语现象来分析权力压制结构及其相配合的意识形态表现的。”40整个社会因此就被解构了,福柯以一种异样的目光注视着社会的结构,得出了不乐观的结论。充满权力,权力异化为合理性和理性本身,人们分不清善恶主次,“现代人的自我主体是各种体制的纪律和话语制造出来的,真理只是权力意志的话语。”41
    说到这里,福柯似乎与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有几分相似,也难怪这些问题引起哈贝马斯的关注。作为法兰克福选派成员的哈贝马斯仍持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哈贝马斯的改良意愿强过分裂的取向,他在更弱的意义上企图进行裂痕缝合,这样,哈贝马斯才会“既肯定技术理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又反对技术理性对‘生活世界的渗透’,”他一方面承认了权力压制,另一方面又打算通过主体间性的言谈合理化而根本上缓慢地扭转这一糟糕的迹象,也就是说,即使“‘机构’合理化,我们仍可以从中期待一种交往理性。”42交往理性从何而来?哈贝马斯暂时把目光收回到单个主体的内心深处,他求助于一种“绝对理性”(其实是对主体拥有绝对理性的信念),一种“非压抑性的自我同一性”43,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抛弃封闭的自我利己主义,”44主体间的交往将会达到“公共领域”上的新的理性。


四. 语言:交往还是斗争?

    上面的哈贝马斯与福柯的观点分歧正好可以用来对网上的很多现象作出解释。网络空间充斥着无数的主体,这些主体构成了在冰冷的经过连线的计算机之后的有温度的操控者,然而主体在网上却失去了自己的人类生物学的特征,网上的人没有样貌,没有固定的性格与身份,没有现实生活的琐碎规定,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的一部分现实规定被抽离了,而人的另一些现实规定仍因为必须而被保留,语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上的人极为依赖于语言,因为语言几乎成了最后的交往手段,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还可以断言多媒体以及宽带时代的到来并不会改变这一结论。论坛被称为社区,网络带上了现实的感觉,我们觉得网络生活本身可在某种程度上自足,简直是另一个天地,甚至除了基本的睡眠与进食之外皆可在互联网上得到满足,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网络足够地具备社会性。一方面,网络允许了语言的存在和使用,而带来了真实的社会临场感,另一方面,网络又使语言和现实生活纯化或者变异化,而带来了与现实社会生活足够强烈的区分度,网络因此吸引了心思活跃的大部分年轻人和其它年龄段的人。糟糕的是,网络在纯化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不纯”的东西,这里“引入”说的不太严格,因为很多东西是自我构建起来的,但我们还是能发现网络空间在许多地方就跟现实世界一样乌烟瘴气。为什么?福柯会为我们指出,网络已经完全或者至少很大程度上地“现实化”了,它的虚拟性在一种哲学的眼光中已经维护不了自身了,它沾染层级、权威、官僚,产生压制、不平等、不自由。而要解决这类麻烦的问题,还要靠主体自身的话语努力。福柯和哈贝马斯的思想体系中均涉及到语言、话语、文字。为了认识和处理网上的主体间性问题,可以从语言入手,他们在谈论语言时,仍坚持权力斗争与言谈交往的最终观点。
    权力不仅在语言形式的外部生成和体现,更重要的是权力在无限泛化的过程中进入了语言内部,在其中生殖和繁衍,最后成为现实权力运作中的合理一元。具体地说就是语言本身包含着词汇、文字、语音、单句、文本,以及历史45,语言在一个更大的视域中还包含“情景以及说话双方的关系”46,它内在于被区分为“言语社团”的整体的主体群落之中。因此,“其多重的力关系成为话语方式的内在部分,”47权力自在地“运作”,变幻无常,而且永远不企图一种最终调和和解决。“我们的任务是要把自身置于这种永远变换的斗争之中,而不期望任何终极的‘调和’”48。
    哈贝马斯并没有无视这种权力性,他的交往理论事实上首先就承认了主体间性的权力差距和矛盾斗争,只不过哈贝马斯希望超越这种不平衡和混乱而达到理性和谐,从这个角度看,就能理解哈贝马斯的用意不在于意识到“语言交流方式受到权力的扭曲,便构成了意识形态网络,”49而在于利用语言这种重要的手段,结合语用环境的条件设置改良达到规范交往的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还需要主体之间的语言使用“符合三个规则:真实性,规范性,真诚性。”50
    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承认哈贝马斯的这套理路的“目的上的善”,同时,这条道路在当今的世界确实非常紧迫和必要,我想强调的不过是,哈贝马斯没有理论自身的错误,但在福柯的比较视野下,哈贝马斯没有说出的地方就得到了彰显,更重要的是这些哈贝马斯没有说出的地方还是在另一种视角里非常重要的地方。
    哈贝马斯将“言说”作为他赢得主体交往战争的筹码。就这样,哈贝马斯跳过了单个的文字、单个的词项、单个的句子,甚至单个的语篇,而直接朝向语用学的地域取得借力,这不成为一种策略,但问题在于“言说并不是无根基的,像哈贝马斯这样‘强调了那种语意的言说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51和趋向于“语用条件的设置”52在福柯的语言权力观中将遭到双重的解构。
    福柯将语言中的“词”放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来加以考察,从古至今,人类不断地用不同的词汇指称和描绘不同的事物、事件,结果在整个语言系统中产生了大量的语词,这些语词层层累积、衰老、替换,伴随着它们的是意义的转换、缺失和变异,到最后,词与词之间、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混乱了,在这部词汇语言的“涉物史”中,福柯看到了权力意志的浮现和暗中操作,因为权力本来就植于话语,话语和词汇“与其说是语言,还不如说是符号体系,”53词汇已无法正常地表达思想和说明物件,因为它沾染上了不平衡的权力,经过这种“词”的言说与书写就将像一种类似于透过混浊滤镜的光线一样黯淡失真,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就“词”来着手进行对权力的剖解工作,不管最后得到的结果会是怎样,对“词”的分析永远应该摆在第一位,只有借助于“讨论这些符号借以反照被自己指明了的一切方式,”54我们才能够避免重复出现那种让语言继续“接近一种不含任何言语的认识活动,又接近那不能在我们的每一话语中被认识的东西,”55福柯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这些被玷污的语言词汇恢复其原初本真的能指性,而达到使我们建基于语词之上的思想“透明”干净的目的。哈贝马斯苦心经营的交往条件恰恰忽略了我们在言谈交往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权力度规,就像一个骑士想通过决斗使敌人挫败而取得胜利,但如果他手中握着的剑已经锈迹斑斑,那么再怎么理性化地改变其它外部条件都会是无济于事。人从来就不能不受制于语言的规律,人不但不是“语言的主人,相反他为它们所主宰:他的具体存在只有在它们中才能找到其规定。”56
    所以,哈贝马斯渴望的通过“主体发出的语言”达到“交往式的流动和透明”再也不可能实现了,它遭到福柯从根基上的反驳和抵制,福柯通过渲染语言和机制的权力性排斥了主体,主体事实上被排斥在外,他们获救的可能即使有,也绝非通过“协商”所能达成。“话语决不参照任何‘我思’,不仅如此,主体在考古学中遭到了驱逐,它至多只是话语的产物,而决不是话语的发出者。”57福柯不仅否定了语言,否定了主体,也否定了主体间的平等交流的可能,人类历史上被忽视的一面经过他精神病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的知识考古活动而被消解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福柯未完成的野心,那就是像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大师一样从基本的方面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事实上,正是这些看待世界的角度和选择,才产生和体现了最伟大的哲学。福柯揭示了平等、自由、民主这类乌托邦的不可能性,因为不仅仅在语词之内,而且在语言的外部性上,语言这类产品也逃脱不了权力的规制。“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与尼采一样,福柯视权力意志为基本的生产性的万物之源,它使得语言“在陈述的特定位置上”“轻易地成为真理或谬误的理解,”58权力的力量强大到了可以控制话语语言的生产和使用,权力的威力似乎被福柯夸大了,它的“概念被普遍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它丧失了任何分析的力量。”59这种看法并不正确,福柯所理解的权力不但没有刻意地夸大,反而精确地描述和解释着这个世界,权力并非又一种逻各斯,福柯也无心于什么多么庞大的哲学叙事,其实,福柯只不过像尼采一样发现了这个世人许久未曾完全道尽的秘密而已,权力也不是老子式的“道”,让人捉摸不透,因为权力又是一种可凭借的确实理论观点。福柯重提“权力”,就像海德格尔和萨特重提“存在”,普鲁斯特重提“时间”一样,它让人们突然间获得了另一种有效的视界,这是一种总体化的观念。而哈贝马斯的理论则在福柯的权力观下显得缺了点什么似的,“从现象上看,社会活动是属于哈贝马斯所讲的那种活动,但真正的问题是包含在策略性理性的理论中。对社会生物学家来说,对一切问题的真正的解释隐藏在更深层的‘人的自私天性’层面里。”60人的天性或许是自私的,不管这个命题真假与否,哈贝马斯的“策略性理性的理论”都无法摆脱福柯批判的目光。
    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矛盾终于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程巍想像了福柯于哈贝马斯在巴黎有过的短暂一晤,“哈贝马斯在这场会晤时一定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每说一句话,福柯就能够立刻发现其中被掩盖起来的权力因素,而权力因素会导致交流的中段。”61两位哲学家都是以博学著称的人,福柯涉猎的领域众多,而每每总有不同的发现,也许对于福柯来说,他的逻辑思路是化霸权和暴政于语言,最终还原于哲学;哈贝马斯著述丰厚,且言辞严谨,少以文学性的修辞来感染读者,他们的分歧真的是本质上不可通约的吗?福柯在一次文笔论战中这么回答:“尽管我想多一点认同他,但他赋予交往关系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位,一个我称之为‘乌托邦’的功能时,我总是有一个疑问。认为存在着交往状态,其中真理游戏可以自由流通并且没有任何强制性的限制,这样的想法在我看来纯属乌托邦。”62

五. 后现代性:语言在网上

    一个由难以穷尽、不断生产和自我指向的超链接联系起来的赛博空间,网页和文件,语言和符号。语言先是失去了语音63,接着减损了种类,最后留下一堆等待读解的符码,“正因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不固定的,它本身显示着无限,”64但是这些无限的语言却恰恰组织了一张权力之网,权力不属于任何一个单个的语词,不能被任何一个单个的语词所独有,却作用于任何一个其它的语词,权力产生于不平等。网上语言因为自身的无所不在的权力属性抛离了企图操控和生产它们的上网者,并且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权力属性反过来操控上网者。语言——权力。传统语言学的那些分析对象一下子在网络空间中复活了,语言权力造就了相互隔离的语言团体,这些语言团体游散于网络之中,形成一个个封闭不开放的孤岛。网上语言同时带有语言的“方言地理界线”65,语言自我增殖、催生借用词、语言排列次序与思想差异、历史语言变化等等,语言在网上获得了现实生活中的规定性,现实中的语言权力斗争66,在网上变得更加强烈。语言的控制与被控制、分配与被分配、选择与被选择、分类与被分类、组织与被组织,统统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和生产67。在这个过程之中,权力抵达为后现代性的狂欢,它通过主体和主体、主体和语言、以及语言内部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权力不再被看作那么具有邪恶性的东西,它的概念和理解乃至意义被解构和分延,强调语言本文或者去本文中心,强势语言团体或者边缘语言团体,嘲讽戏虐或者一本正经,青春至上或者老气横秋,板砖飞砸或者四处灌水,520或者886,GG或者MM,爱好电影音乐或者爱好游戏漫画68,“能动的创造者”或者“被各种文化密码所建构的虚幻外型”69,这一切都已经不能再有所谓了,语言的坚硬或者柔软的外壳或者内核分崩离析,理性的可靠性被炸平了,福柯在世,他一定会成为网络的拥护鼓吹者,又或者他会进行网上语言的考古学工作,对这种最新权力符码的规制与惩罚、疯癫与文明、词与物、混乱与秩序作出福柯式的回答。语言只不过是权力,权力只不过是游戏,哲学只不过是考古,符号只不过是相似,知识只不过是习惯。福柯的权力观“标志着在哲学的宇宙中铺展开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棋盘,世界、语言、思想三种质料的元素就像围棋棋子一样,没有任何加权,没有任何事先赋值的必要,只在它们游戏的一刹那,它们即获得结构意义和实体意义,随即这些意义又将消失。”70网络给语言的权力带来无限的加乘,福柯给哲学和知识带来造反。后现代的网络,后现代的福柯。


六. 谁是福柯?哪种哲学?

    我相信每一个哲学研究者的心中都有一张秘密而又亲切的哲学地图。古往今来,时空变换,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思想,哪一些或者哪一个将会是哲学形态的优秀者呢?我们又更靠近于哪一种哲学?今天,一般人认为德国哲学最为严谨和系统,但情况也许不是这样,放眼望去,其实恰是美英的分析哲学才因其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加入反而史无前例“刻板”地可敬。然而,分析哲学也早已不再带领主流,现在的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变种,也不是又一种增长极限论,相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已经无法在信仰上或者论证上确立一种思想的眼界了。法国的哲学家们给我们作出了一种可能的回答。美国是当今后现代主义的大本营,但其思想来源还是来自于法国。于是有了萨特、梅洛-庞蒂、列维那斯、福柯、德鲁兹、塞尔、利奥塔,以及德里达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我们并不企求一定从这串名单中得出多么一致的哲学思路来,但这些名字和他们所带来的书写却汇成了一股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性哲学”的思潮。这里并非想给后现代再加上一重定义,相反,它原本就应该是流动的,多变的,模糊的,一如福柯眼中的权力。“福柯的文化无意识微观分析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奠定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方向,当然它的主要贡献就是对权力的微观分析和解构。”71福柯就是福柯,他那充满魅力的身体令人着迷,他极端自负、毫无宽容的火爆脾气并不妨碍他的才华横溢和机智思考。福柯从来就没有离开人们目光的中心,尽管有些人对福柯就像对待后现代性一样,从最初的好奇、惊诧、接受到后来的厌恶和反感,福柯却以其不断变换的提问为他自己和他的哲学做了最好的辩护。福柯是一个解构主义者?福柯是一个反形而上学者?福柯是一个把文学性过多地揉进哲学,就像他的其他一些法国同胞那样的人?不,福柯只不过抱着一种始终怀疑的目光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最终通往后现代性的哲学。它激荡前物,却又不特别追求彻底的破坏,福柯的内心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冲突,他让自己置于一种痛苦的分裂之中,他只需我们去倾听和理解,那样,我们就并不会倒向虚无,而是“从这个缺口走向一个新的人文精神发展的黎明——正如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孜孜以求的那样。”
    福柯以他独特的后现代性哲学努力,想要获得“真”的视界,我们也以他的这种眼光来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注释:
1  通常很难区分社会学与哲学关于网络关系的论著,但社会学家依然从主体间关系的角度作出了许多评论。童星和罗军将网络社会表示为“情感人——情感人”的关系而与现实日常社会中“个人——个人”的“社会人——社会人”关系作出区别,这种区别是因为网络社会中互动双方“身份感”的缺失。(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5,pp.116-120.)。刁生富代表了对网络空间所引起的社会性与类社会性问题思考的一个典型,他列举了网络犯罪、网络病毒、信息化污染、网络色情、网络黑客、侵犯隐私权、信息垄断、人际交往、网络综合症、两极分化等网络“罪状”。(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佛科学技术学院院报,2001,3)。

2  如郭良:电脑会超过人脑吗?——一种对未来“人机关系”可能性的推断,载《论证2》的栏目讨论现场:电脑的心,网上他人。最新一期的《世界哲学》也有一组讨论计算机问题的论文:计算机和网络哲学:计算机科学是研究什么的? 软件、抽象与本体论,  模拟在计算机科学中的作用。

3  杜楚源、李艺:虚拟现实:新的实践领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p.61。

4  翟振明: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哲学研究,2001,6,pp.62-71,更多讨论可参见吴宇: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天津社会科学,2001,4,pp39-50。最新一期的《中国社会科学》有肖峰: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2,pp.117-125。

5  冯鹏志: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网络社会的分析起点,学术界,2001,2,pp.74-84。

6  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现代哲学,2001,1,p.36。

7  章铸、吴志坚:论虚拟实践——对赛博空间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探析,南京大学学报,2001,1,p.13。

8  黄集伟:位于“第二粒纽扣”上的疯狂,博览群书,2002,7,p.9。

9  郑少璁、陈凤:网络社会的哲学思考,东南学术,2001,2,p.104。

10  同[9],p.104。

11  同[9].p.105。

12  赵汀阳将哲学的新的改造可能部分地定位于以人的心情需要为导向的“心事哲学”。参见赵汀阳:心事哲学,读书,2001,3,pp.107,113以及2001,4,pp.133,137。

13  [法]海然热:语言人——论语言学对人文科学的贡献,张祖建译,三联书店,法兰西思想文化译丛,1999,9,p.312。

14  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云南人民出版社,文体学丛书,1994,5,p.49。

15  确实有语音聊天(甚至视频聊天)的项目,但这仍是语言,就像打电话或者面谈时我们不能说已经脱离了语言一样。

16  网络游戏与传统单机游戏一样强调游戏的体验感,但网络在使多个不同个人参与于同一游戏界面范围的同时也在最低限度上需要不同个人之间的文字识别和交流沟通。

17  Flash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网际间流行的欣赏性动画很受欢迎,DV(独立数码影像)也有加强的趋势。MP3和宽带影视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的音乐制品及影像制品,网络在这些例子中主要具有传输和连接的关键作用。从上面正文的讨论也可将一些图像、声音、影像看成一种语言符号。

18  [法]德鲁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尼采百年解读系列,2001,10,p.75。

19  [法]德鲁兹:解读尼采,张唤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4,p.121。
20  同[19],p.125。

21  同[18],p.75。

22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1999,8。德里达以复数形式的“幽灵”增补了这种“在场”与“不在场”的微妙区别。
23  参见迪迪埃·埃里蓬:权力与批判——米歇尔·福柯传,谢强、马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133。

24  尚杰: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0,纯粹哲学丛书,p.188。

25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p.671。

26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p.279。

27  黄伟民:论福柯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复旦学报,2001,3,p.80。

28  陈汝东在《语言伦理学》中对现实世界的语言交往作出了规定,这种规定在网上失去了效用,关于网络伦理的论述,仍可参见严耕等: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1998,5。

29  [德]哈贝马斯:生产力与交往——答H.P.克鲁格,哲学译丛,1992,6,p.50。

30  曾坚朋: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6,p.32。

31  可参见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二元多重特质及其理性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2,pp.42,45。

32  在由柯小刚、陆丁、周濂、刘畅、陈岸瑛、朱振宇等参加的由赵汀阳倡议的网络讨论中,提到了这个现象,例如:从网络交往的大量例子看,基本上,交往开始的一个模式就是就是要问清楚你是谁、哪的、干什么的。(p.179)。这也在网民身上得到体现,参与者“对网络生活卷得越深,传统的理解框架便越是对网络中所见的‘环境’形成有效的解释”,(p.178)。参见我们的网络生活破折号关于网络交往的讨论,载于《论证2》,赵汀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3  关于福柯权力观的技术实施手段,参见薛勇民、李侠:论福柯权力视野下的技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pp.6-9。

34  南希·弗雷泽:福柯论现代权力,李静韬译,载于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思想译丛,2001,9,;.123。因该书中的一些单独论文篇目接下来还将较多地引用,故优先放置单篇论文题目,并注明载于该书。

35  彼得·杜斯:福柯论权力和主体性,汪民安译,载于《福柯的面孔》,p.171。

36  同[25].p.171。

37  同[27].p.671。

38  任鸿杰: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2,p.79。

39  同[34].p.123。

40  同[25].p.671。

41  韩震:关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衰落,哲学研究,2000,10,p.70。

42  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论丛,2001,9,p.345,346。

43  同[35].p.177。

44  [日]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王屏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现代思想的民心家们丛书,2001,11,p.230。

45  同[13].p.273。

46  同[13].p.304。

47  同[25].p.677。

48  彼得·杜斯:福柯晚期著作中主体的回归,陈永国译,载于《福柯的面孔》,p.261。

49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语言论丛,2002,2,p.286。

50  同[26].p.274。

51  郭贵春: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哲学研究,2001,5,p.37。

52  同[51].p.42。

53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三联学术文库,2001,12,p.388。

54  同[53].p.37,38.

55  同[53].p.391。

56  杨大春:身体体验与自我关怀——米歇尔·福柯的生存哲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0,4,p.119。

57  同[26].p.276。

58  伊安·哈金:福柯的考古学,迟庆立译,载于《福柯的面孔》.p.117。

59  [英]路易丝·麦克尼:福柯,贾堤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丛书,1999,2,p.114。

60  [英]威廉姆·奥斯维特:哈贝马斯,沈亚生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丛书,1999,2,p.122。

61  同[42].p.347。

62  同[26].p.279。

63  “索绪尔讨论文字时显出的忧虑,说明有些他心爱的东西已险象还生。他讲到文字的‘危险作用’,它将语言‘改头换面’”,[美]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知识分子图书馆,1998,11,p.87。

64  张志扬(墨哲兰):语言空间,福建教育出版社,我思文丛,2000,3,p.129。

65  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可参见[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4

66  可参见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67  同[26].p.149,150,152,154,157,158。

68  “板砖”指网上论坛的论战长文,“灌水”指网上论坛的无端主体或回复发表;“520”指代“我爱你”,“886”指代“拜拜啦”(再见);“GG”指代“哥哥”(男性上网者),“MM”指代“美眉”(女性上网者);“爱好电影音乐”及“爱好游戏漫画”均为网上调查资料的常见复选项目。

69  姚介厚:“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国外社会科学,2001,5,p.14。

70  季国清:20世纪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围剿客观性的世纪之战,学海,2001,2,p.17。

71  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判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批判丛书4,2001,8,p.17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ARLATANS 发表于 2003-4-16 11: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读得的太少,又生在这个善产的时代-----钱锺书

事实上,网络阅读很被动

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可调查以后,才发现本来就没有调查的必要.

这就是我对网上帖子的看法.

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欣赏那么多自命不凡人的聪明才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abysize 发表于 2004-11-15 22: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这星期忽然收到此文作者的mail,按他请求把文前个人资料和背景介绍段落删去。
taba要看信我就forward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taba 发表于 2004-11-15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隐藏了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abysize 发表于 2004-11-16 00: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dull:我都删了
其他正文无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1-23 20: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