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译林>2003年第三期

[复制链接]
barrett 发表于 2004-5-29 10: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篇小说   
 审判  〔美国〕D.W.巴法 侯萍 宋文伟 译  
短篇小说   
 列车5点22分进站 〔美国〕乔治·哈拉尔 邓大任 译  
 红花 〔日本〕照博 张晓芳 译  
 普鲁登特·德莫拉斯休闲的一晚 〔英国〕路易·德·贝尔尼埃 尹礼荣 译  
 坠落中的少女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万海松 译  
 项链 〔印度〕伊娃·卡希诺比什 郁葱 译  
 雨 〔印度尼西亚〕萨特莫各·普提·善托索 李能安 译  
诗歌   
 北海道雪景(组诗) 〔日本〕中川悦子 罗兴典 译  
散文   
 夜晚的空间 〔俄罗斯〕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 王敬涛 译  
文学大奖点击   
 运用虚构艺术进行理性思考——评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代表作《不是命》  昂智慧  
 朱丽叶·格拉斯和她的获奖小说《三个六月》——200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及其作者评介  虞建华  
 2002年俄语布克奖得主帕夫洛夫的创作  陈方  
中外文学之间   
 塞万提斯在中国  李德恩  
外国作家介绍   
 多种角度看索尔·贝娄——论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几种传记  刘文松  
翻译漫谈   
 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新老版本译者之间的对谈  许钧 韩少功  
本期作品评析   
 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移——《审判》评析  蒋道超  
外国新作故事   
 《圣特罗佩的落日》  [美国]丹妮尔·斯蒂尔  
 《别回头看》  [美国]阿曼达·奎克  
 《热冰》  [美国]诺拉·罗伯茨  
 《从克拉森的栈桥上跳下》  [美国]安·派克  
 《桑葚树》  [美国]裘德·德弗罗  
 《在劫难逃》  [美国]格温·亨特  
 《追猎芯片》  [美国]迈克尔·康纳利  
世界文坛动态   
 美国本土作家路易丝· 埃德里希推出新作(等)  陈方(等)  
编后语   
 编后语  N\A  
下期要目预告   
 千万别伤人(美国长篇小说)  N\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barrett 发表于 2004-5-29 1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列车5点22分进站 〔美国〕乔治·哈拉尔 邓大任 译

有一年多光景了,下午5点22分,或早或晚一点,西部慢车缓慢地使进林肯车站.沃尔特·梅松和那位只有一只耳朵的女人总要朝对方点点头.他夹着公文包从陡直的金属梯子下车;她站在一小行乘客后面,是队伍末尾的一两个,跟大家在木板月台上等候上车.偶有微雨细雪.她会举一张报纸盖过头部,有时扬起脸庞仰望天空,嘴巴略为张开,就像口渴的样子.要是下大雨了,她则撑起一把小黄伞等候.她总是提着一个鼓鼓的白色购物袋.袋口从不显露任何东西.叫人猜不透里面装的是什么.
      女人肤色黝黑,看样子是来自地中海或者中东的,穿着则与普通的美国妇女无异:衬衫配裙子,或者针织套衫配长裤.不过,她头上总要围着一方彩巾,沃尔特觉得她把彩巾围得很别致,宛如人们包扎一束鲜花,一捧活物.
      沃尔特揣度那彩巾的用意,无非是遮盖失去的右耳,这个缺陷,他本来不知道.有一天下午,一阵风吹过,彩巾突然从头上掀起,女人连忙仍下手提包和购物袋,笨拙地整理那落到下巴底下的真丝头巾.她猛一抬头,正碰上他失礼的目光.他怎么会如此唐突,竟然对人家凝视几秒钟?他尴尬极了,忙把视线移到别处.一刹那绯红的头巾在风中飘拂,本来该有耳朵的部位,徒然留下厚厚的斜削伤疤.  
…………
     …………
         …………
      "您注意到了吗?"梅尔一边检票一边说,"人人都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其实,有时候在远离始发点的地方找到归宿,世界不是更美妙?"
       沃尔特摇了摇头,想甩掉这种怪异的想法.可是,干吗非得天天都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圆圈?一个人干吗部可以走走岔道,稍许走开一点儿,必要的时候再回来?
       列车快到林肯车站了,有几个人站了起来.沃尔特弄不明白,怎么人家都知道今天在那里停站,他自己却不知道?他看着他们走过停车场,到了各自的汽车跟前.列车开动了,他察觉有一个人正要坐到他的座椅边缘.一转脸,他看到的正是那个只有一只耳朵的女人.
      "抱歉打扰您了."她说,"今天车太挤了."
      "不,没事儿,有位置呢."沃尔特说,一边把身子往窗口方向挪去,免得把她吓着了.他闻到了某种香水幽雅醉人的芬芳.她把身子坐进来,让他感到人造革的座位微微颤动."很高兴又见到您"他说.
      她很和气地点点头,把大购物袋放在他俩当中的地板上.袋口突然张开,他看到里面是一套制服,可能是护士穿的那种.随后,她把纤手伸到下巴底下,开始解橙黄色的鲜艳头巾的结.她要干什么?沃尔特忙把视线移到别处,免得瞅着人家的伤疤.可是,当他凝视车上窗户的时候,从反射的影像看到丝巾从她头上落下.她把丝巾放在腿上,折叠得整整齐齐.
      他转过头来望着她:女人脸庞右边是一只完完整整的粉红色的耳朵,顶部是光滑圆润的曲线,底部是分岔得当的耳垂.他觉得这耳朵真是神奇,仿佛是由一双微型的手缝上去的.
      女人的黑色短发有几缕飘散了,她把散发捋到耳后.沃尔特对她这个动作莞尔一笑,但愿自己也有些新鲜美妙的东西向她展示.女人同样向她报以微笑:"您不是在前一站下车的吗?"
     这一点她注意到了,这叫沃尔特很高兴.透过迷蒙的窗户,他看到林肯车站的灯光往后疾驰.
       "不,"他说,"今天我要走得远一点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barrett 发表于 2004-5-29 1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丽叶·格拉斯和她的获奖小说《三个六月》——2002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及其作者评

虞建华
    2002年的美国全国图书奖授给了女作家朱丽叶·格拉斯。这是一个人们相对陌生的名字,因为获奖作品《三个六月》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家约翰·凯西同其他读者一样,对这部小说的出现感到惊喜:“《三个六月》具有19世纪小说的优雅,又有近十年纽约生活的仓促。小说成熟老练,让人爱不释卷。这还只是一部处女作,令我惊讶不已。”
    格拉斯学绘画出身。她同小说人物芬妮一样,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获得去法国巴黎进修的奖学金,回国后落户纽约,从事一些与视觉艺术相关的工作,得过一些小奖。她同时为一家杂志当版面编辑——这是她主要收入来源。她一直喜欢文学,带着一种“不务正业”的负罪感,尝试短篇小说的创作。
    她曾打算把一些发表过的作品收集成册,但遭到出版社的拒绝,因为她的短篇小说既不“短”也不“小”,冗长而复杂。她写信表示不满,一位编辑毫不客气地冲着她说:“不要埋怨,扔掉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改写长篇小说!”格拉斯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内心感激那位编辑一针见血的忠告。“有时我想,”格拉斯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说,“要不是让他在我背后踹了一脚,我将永远不会写出《三个六月》。”她反省了自己的固执:以前写的短篇小说,“就好像怀孕的女人拒绝穿孕妇服一样,庞大的身躯都快把衣缝给撑破了”。但是短篇小说的缺点,却成了她写长篇小说的优势。更换了文学体裁后她感到得心应手,终于一鸣惊人。
    顾名思义,小说《三个六月》写的是发生在三个六月份的事情,具体时间是1989、1995和1999年的初夏时节。小说通过麦克里奥德一家两代人在大西洋两岸的生活,以父亲保尔·麦克里奥德和三个儿子凡诺、大卫和丹尼斯为主线,描写和反映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情人之间的感情纠缠。生活将这些家庭成员和他们周围的人们聚到了一起,互相之间碰碰撞撞产生矛盾的摩擦,也产生感情的火花,但最终亲情、友情与宽容帮助他们走上了体谅与理解的道路,使他们能与过去平安相处,与他人和谐共存。《三个六月》没有传统小说按情节发展设计的整体故事,但不乏悬念。语言时而幽默,时而伤感,每一行都体现了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格拉斯擅长刻画细节,通过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反映他们的心境和情绪。读者在细碎平静的描述表层之下,能体察到感情波澜的涌动。小说人物摄影家托尼的话,实际上反映了格拉斯自己对创作的基本认识。他说:“我选择非常细小的东西,将它放大,让它显示力量。”
    小说共分三个部分,每部分叙述一个六月,但其中穿插着大量的回忆。格拉斯认为《三个六月》不是三部曲,而是“三联画”。“三联画”是中世纪流行的一种宗教画艺术形式,多见于教堂,中间是主体形象,如耶稣蒙难,两侧各一幅略小的,对主画进行渲染。作为艺术家的格拉斯对“三联画”很有研究。《三个六月》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篇幅较小,由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分别主要讲述父亲保尔和青年女画家芬妮的故事,从侧面烘托。由保尔的长子凡诺自述的中间部分,是小说的主体。
    1989年6月,保尔在妻子患肺癌去世后,转卖了家传的《自由民》报业产权,退休离开苏格兰乡镇老家,随旅游团来到希腊,躲避“每个人每分钟对他表示的同情”,希望将记忆“像石头一样,一块一块地扔进海里”。但逃避并不成功,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不断回想起过去与妻子一起的日子:结识,结婚,孩子,妻子患病和死亡。在希腊期间,他对一个叫芬妮的美国青年女画家产生了好感。朦胧的暗恋在他迷茫失落的心绪中激起了一点小小的浪花。后来,保尔又去希腊定居,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客死他乡。
    那是1995年的6月。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为参加父亲的葬礼聚到了苏格兰老家。他们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生活。老大凡诺天资聪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在纽约定居,开了一家书店,在清高又有点颓废的艺术家文化人圈子中,过着自己向往的那种闲散自由的流放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两个弟弟是双胞胎,哥哥大卫,弟弟丹尼斯。大卫与凡诺相反,比较安分守己,大学读兽医专业,毕业后在苏格兰老家附近开了一家兽医院,有了自己的事业。丹尼斯在巴黎无所事事地荒废了几年青春后,学了法国厨艺,当了厨师,娶了个法国太太,生下三个可爱的女儿,生活虽不宽裕,但他感到满足。大卫的妻子莉莲,正是凡诺大学期间暗暗迷恋的那个生性活泼的女生,但却嫁给了古板的弟弟,而且婚后辞去了工作,心甘情愿地协助大卫在兽医院的工作。弟兄三人在几周的生活和交谈中,加深了互相间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父母的了解。他们之间也发生过一些冲突。插曲之一是对如何处置父亲的骨灰意见不一。恪守传统的大卫坚持要将父亲安葬在家族的墓园中;浪漫的丹尼斯希望将骨灰撒到希腊附近的海里,因为那是父亲喜欢去的地方;而高傲的凡诺对这种争论表示不屑。骨灰盒突然失踪,引起互相猜疑,但最终发现是小孙女不愿将爷爷“倒进海里”,把骨灰盒藏在阁楼里了。插曲之二是,由于大卫的原因,莉莲无法怀孕,没有子女成了这一家最大的痛苦。他们通过丹尼斯的法国妻子向有同性恋倾向的凡诺提出请求,想用他的精子为莉莲做人工授精,以便家族血统和姓氏能够延续。此建议激起了凡诺的强烈反感——但在小说的最后部分我们了解到,由于他的帮助,莉莲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小说的这一部分中,苏格兰乡镇与大都市纽约交替出现,集中表现凡诺这个既具有反叛性格,又有点自我压制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感情经历。
    1999年的6月又把芬妮、凡诺和丹尼斯一起带到了纽约的长岛。这是小说的第三部分,以芬妮为主线。此时芬妮的丈夫从高楼上摔下死亡,是否自杀难以定论,但前一天晚上,芬妮确实对他态度蛮横,因此心中充满自责和内疚。在悲伤的日子里,一个名叫斯塔夫洛斯的男子向她伸出了同情的援助之手。当她发现怀上了他的孩子但还没来得及告诉他时,斯塔夫洛斯回希腊老家探亲,从此几个月音讯全无。她怀疑这又是一场感情的恶作剧,但做好了独自抚养孩子的准备。在同凡诺的接触和交谈中,他们两人发现了不少共同的语言。
    《三个六月》中的众多人物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也不必面对饥荒、战争、经济危机等人类灾难,惟一的大事件是背景中的洛克比空难。这些人属于社会上幸运的一族,但幸运不等于幸福。格拉斯在谈到她笔下的人物时说:“他们是些几乎什么都不缺的人——此话不假,但‘几乎’是个狭小而危险的沟豁,其中充满个人的悲剧。这些人物自知得到命运的眷顾,常常掩饰自己的不幸,掩盖的行为又加深了内心的痛苦。”的确,小说中哪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遗憾,得到真正的幸福十分困难。
    保尔比较富裕,受人尊重,年轻时不顾非议娶了酒店女招待为妻。妻子虽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但把一生的兴趣全部投入了饲养纯种牧羊犬上,似乎爱狗胜过爱丈夫和孩子,临死最后的话,也是在那条最心爱的叫罗杰的狗的耳朵上悄悄说的。儿子们对办报没有兴趣,家族事业到此为止。而且,长子是同性恋,次子不能生育,三儿子有了三个女儿,不想再要孩子,麦克里奥德姓氏传下去的希望落空。妻子亡故后,他更感到迷惘和失落。凡诺聪明而有学识,不愿循规蹈矩。他放弃了大学任职,抛开社会习俗,逃避家庭责任,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无法超脱。对艾滋病的恐惧,辜负了父母期望的负罪感,以及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常常困扰着他,使他难以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大卫事业成功,住在麦克里奥德老宅院中,开门见到田野牛羊,星期天到教堂做礼拜,平时按部就班,忙忙碌碌,过着充实的传统生活,但因没有子女而苦恼。丹尼斯没有事业,也没有太大的才干,最得意的时候是为两个哥哥展现自己的烹饪技艺,终日无忧无虑,睡觉时鼾声大作,娶了一个别人看不惯的穿戴过分、行为夸张的法国太太:涂浓郁的香水,穿镶裘皮的丝绸衣服。三兄弟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哪条路都不通向完美的终点。老大虽有才气但没有成就,老二虽有事业但没有新意,老三虽性格开朗但没有出息。麦克里奥德一家的故事中,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爱情,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亲密无间的兄弟之情,也看不到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格拉斯不写传统小说中那种纯洁的、无私的、利他主义的、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缺点,都有令人不理解甚至反感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中充满大大小小的烦恼,十分平凡,十分细琐,但又十分典型,十分真实。
    格拉斯在小说中想说明的是,由于人的志向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认识上存在差异,关系上出现不协调是十分正常的。她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放弃爱,宽容地对待他人,跨越自己筑起的感情障碍,这样就能冲破隔阂,化解不满,消除悲伤,达到理解和沟通。一个人如果能摆脱“以我为主”的立场——我的认识,我的喜好,我的主张,我的视角,那么他就能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发现其他人选择他们生活的合理性。比如,凡诺是个同性恋者,但作者并没有把他作为“另类”来描述,而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在小说中他是个感情丰富,十分可爱的人物。又比如,凡诺最后发现,那位打扮俗艳的法国弟媳,其实是个本性善良、待人真诚的女人。《三个六月》中保尔、凡诺和芬妮等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在这种生活态度的指导下,逐渐理解了他们周围的人,发现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各种难以言明的真与善,并在对别人的尊重中,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格拉斯谈到,《三个六月》的主要部分是在一次交通阻塞时构思成功的。前面一辆车尾的保险杆上贴着一张标签,反反复复在她眼前出现,上面写着:“生活。一个多美的选择。”她从中获得了创作的启示,将选择生活和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但格拉斯从来不是说教式的,她在事件细节的处理上,在人物内心的反省中,自然地表现这一主题。下面是第一部分结束的最后一段,作者描述了丧妻后保尔到希腊“感情避难”,在游船上的所见所思:
    两侧的浪花在船尾合拢,将水面捋平,海洋就像往常一样,没有留下船刚刚驶过的一丝痕迹。他感到满足,心想,海水被搅动翻起,活动起来,然后又回归先前的平静——但并不完全如此:如果你仔细看,一时间那里的水花闪现更耀眼的光点。眼前身后都是一座座岛屿,一个淡去,另一个又在眼前呈现。保尔朝四周望去,将它们尽收眼底。每一个海岛都是个叫人欣喜的秘密,不用什么预言和推测,但都是一个个可以细细掂量的选择。
    格拉斯运用抒情的笔调,在保尔触景生情的联想中,表达了“留下悲伤,拥抱生活”的积极的认识态度。格拉斯强调,人们在面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损失”时,特别需要这种生活态度。《三个六月》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最亲近的人的死亡,必须面对失去亲人带来的感情危机:保尔失去妻子,三个儿子先后失去父母,凡诺失去挚友,芬妮失去丈夫。作家在一次访谈中说:“直到小说完成,我才意识到写了多少死亡的事例。”她在做出解释时说:“创作《三个六月》的初始阶段,我自己经历了一系列几乎将我击垮的个人危机。我终于认识到,时间并不能治愈所有的伤痛,有些不幸将伴随我们一生。但我本质上是个乐观的人。我不想让小说的表达含混不清或牵强附会,但我确实希望小说能有个通向幸福的结局。在我看来,小说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格拉斯言及的“几乎将我击垮的个人危机”,指的是两星期内连续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不幸事件,先是她最亲近的惟一同胞姐妹突然去世,接着她自己被查出患有癌症。虽然是早期发现,但格拉斯不得不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治疗过程中,她发现身边都是些临近死亡的患者。她必须从心理上调整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人生与死亡进行深刻思考。《三个六月》的故事主线基于作家自己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她的认识。她说她有义务向读者,也向她自己6岁的儿子交代清楚她对死亡的态度。她认为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白死亡的终极意义,希望在下一部小说中能有明确的表达。
    《三个六月》中描写最生动的部分往往是临死的场面,面对死亡的人都表现出毫无畏惧的坦然。保尔留给儿子的信,音乐批评家马拉切对挚友凡诺的最后一番话,都非常感人。下面是母亲弥留之际在病床上对儿子凡诺说的话:
    “走吧,带着你那个美国朋友到斯维哈特大教堂,到那些游客常去的有特色的地方看看。让他去听听苏格兰风笛!我宁可回家后再看到你,可以让你做些有用的事,而不是看着你在我床脚跟傻笑。去吧,别有什么没当好孩子的内疚。”她以自己特有的那种率直和乐观,提高嗓门大声说话,直到喘不过气来。护士责备她,并为她戴上了氧气罩。
    朴实的话语中,闪现出真诚的母爱和内在的坚强。这是作家提倡的面对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人生危机的态度。格拉斯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表现能力,可以让读者在普通的语言和行为背后,发现人间真情。
    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学持续地表达着一种对社会、对生活玩世不恭的消极态度。格拉斯的作品使人耳目一新,可算一种回归。格拉斯认为自己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个浪漫主义作家。纵观《三个六月》,我们发现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又有很浓的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而且还带点现代主义的色彩。小说截取的是现代背景,塑造的是现代人物,但人物的生活复杂地互相纠缠在一起,很像19世纪的英国小说。确实,格拉斯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她喜欢的作家包括E.M.福斯特、简·奥斯汀和乔治·艾略特。但《三个六月》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她将冗长缓慢的传统家世小说形式与尖锐的当代社会问题——不稳定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但小说又具有现代风格,在叙述当代生活的同时,追述形成今天思想和行为模式的过去,交叉将两边的故事同时讲出,就像做心理分析一样,从记忆里的过去事件中,窥测人物当今的心态。
    格拉斯说:“我从未进过什么小说创作学习班,也许不知不觉中违反了许多规矩。”但这种“违反”正是她独到的创新之处。她说她的创作“从人物出发,而不是从提纲出发”。她不做通盘计划,有了一个人物的模型,让他自然发展,就像种下的树苗一样,先出现不协调的几根零星枝杈,然后慢慢自然生长,长成一棵大树。谈到主要人物凡诺的塑造,格拉斯说,他“好像从笔下站起来自己生活,把我这个作家的意图撇在一边。我追赶他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作家必须完全进入角色,才有可能进行这种“自发”创作。她的人物形象一个个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此外,格拉斯的语言能力总是令人惊叹,小说语言既深沉凝重,又活泼机智。读她的小说是一种享受。难怪苏珊·拉森在《三个六月》的书评中说:“有些小说像沙发,宽敞而舒适,在其中读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享受。朱丽叶·格拉斯的处女作《三个六月》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法学院教授,邮政编码2000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barrett 发表于 2004-5-29 1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译林>

坠落中的少女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迪诺·布扎蒂(Dion Buzzati,1906—1972),意大利小说家、剧作家、音乐家、艺术家,从22岁起任米兰一家报纸的记者,直至逝世.他主要是一位伟大的幻想小说家,这种幻想,据他自己所说,来自于他为报纸撰写具有散文风格的惊险故事的经历.他在1972年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幻想应该尽可能接近新闻报章的风格.”很多人认为他是跟博尔赫斯、卡夫卡和伊塔洛·卡尔维诺并驾齐驱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鞑郸人的沙漠》(1940)被公认为意大利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另著有长篇小说《比生活更重大》(1962)、《一个爱情故事》(1963)、《K》(1967)等,小说集《灾难》(1965)、《神秘的商店》(1968)、《不眠之夜》(1971),短篇小说《龙的杀戮》(1942)、《时间机器》(1954)等。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世界上的25种语言.他的小说大都具有比较荒诞的情节、十分简练的语言、丰富的隐喻和讽刺.短篇小说《坠落的少女》讲的是少女码塔从摩天大楼坠落的过程中的所见和所思,很多像她一样的少女在刚刚下坠时还非常年轻,但到接近底层的时候就已经老了.这种荒诞的描述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爱慕虚荣的女人内心和她们的遭遇,实际上,这种遭遇也并非女人专有.结尾处,人们对这种女人所持的态度,引人思考.
                                                                                           ——译者
北海道雪景(组诗) 〔日本〕中川悦子 罗兴典 译
中川悦子(Nakagawa Etuko)日本女诗人,日本现代诗人协会会员,日本北海道诗人协会理事.1930年生于北海道带广市.这里地处日本最北端,每年冬长春短雪多.中川悦子长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这里的雪景观察入微.她怀着对乡土的浓厚感情,以平易的语言,平实的风格描绘的”雪景”,于朴素的绘景绘情中,给读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索.
                     译诗选自她的第三部诗集《北国的四季》
冬天的樱花

大雪纷纷
带着花的柔情
如同有心的来访者
光临夜晚的街市
遍访每家每户的屋顶
攀上人的肩身

雪,掩盖了街上的音响,
侧耳听来,却分明有远方的人声
那人声,从遥邈天空传来
有天使般孩子的朗朗清音
有年轻男子汉的粗吼大嗓
还有欢别时
女人爆发的笑声

啊!大雪纷纷
仿佛从杳不可测的高天
飘洒下满天的樱花
七层,八层
银白的花瓣儿
伴着短暂的多思之夜开放
不知不觉地
似恋人的手掌
悄悄搭上我的肩膀



雾凇

北国的林木
每年花开二度
夏天开夏天的花
冬天开冬天的花

冬天的花
在寒风凛冽的清晨绽放
六角的结晶挂满枝桠

在石狩川两岸
今朝一下子开满了冰花
映射出霞光的彩虹
挂在河对面雪野的树丛
山麓的森林
远方的群峰
依次传递着冬天的花讯

没有芳香,没有雌雄之蕊
更没有鸟语花香
冷清的北国花满四地
这冬天之花
给北方的居民
带来可信的启示——
夏花中无有的透明
太阳照到前
片刻的神奇     

(选其中两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1-22 1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