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广州的粉</b> 文 / 沁园春雪 广州的粉是一种传统食品,主要原料是用大米磨成米浆,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糟,刚开头就卡了壳)精制而成。(怎么象出口商品的解说?) 为了让大家对广州的粉们有比较理性的认识,我决定换一种文体,采用学术报告体吧。 一、 粉 颜色洁白,宽约1厘米,长度不限,一般一米左右吧。 吃法一般分两种:一曰汤粉,二曰炒粉。 汤粉顾名思义汤是必不可少,汤用大骨煲,汤鲜美浓郁;吃时师傅用手扯出一至二两粉(精确度随师傅经验而定),放在铁网状的勺里,放进滚热的汤里涮两三下,起锅,下碗,可食也。吃时可加辣椒,酱油,依个人口味而定。 此粉的口感软而不烂,有弹性而不韧,并且是广州市民的主要早餐之一,卖粉的店在老城区的小街小巷中最多,基本10米就一间。最出名的算太平沙牛腩粉,汤粉中加入了秘制牛腩,清淡与浓郁相益得彰。 炒粉的原料是同一种,只不过是加油用大火炒而食之。一般是大众宵夜的首选,及吃海鲜餐时的主食。炒粉又分湿炒与干炒。以我个人的观点,湿粉显得温柔水灵些,照顾一些怕上火的广州人;而干炒则讲究“火气”,带点微焦的为上品。素炒粉一般佐以豆芽,菜心;荤炒则最通常是“牛河”,即牛肉河粉。点菜时喊一声“干炒牛河”,就把做的形式、炒的火侯,下的材料都一一说明了,都说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精简的特色,从“干炒牛河”四字中也可见一斑。 二、 肠粉 看官注意,是肠粉,不是粉肠。后者是指猪的肠子,一般用作煲粥,有名曰粉肠粥,是另一种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小吃,此处不表。肠粉的原料也是米磨成浆经过......而成,成品看上去象肠子,因而得名。 对于我来讲,对肠粉的美好回忆是在几年前,楼下就有一家卖肠粉的小吃店,我几乎天天早餐光顾。倒不是老板娘的肠粉有多么诱人(当然味道是不错的),主要是我喜欢欣赏她的纯熟而精炼的动作。一倒、一撒、一推、一拉、两铲,五个动作完成一碟肠粉的精细制作。一倒是指将米浆倒入蒸盘,一撒是指撒入肉末、葱花;一推是指推蒸盘进蒸炉,一拉是拉出蒸盘,两铲是指通过用小铲子铲两下,使之卷起,成肠子状。 我相信这套动作是经过她多年高强度的劳作而形成的,那种纯熟、协调与精简之美让我惊叹,看她劳作是当年我每天早上最舒畅的事情。后来学得一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就想起这个形象。 肠粉最出名的算“银记布拉肠”。说是老字号,其实门面很不起眼,位于西关上下九,却食客如云。因为蒸盘下垫了一层棉布(类似于江南小笼包下垫的蒸草),下碟时轻拉底下的布,蒸好的肠粉轻盈落碟。想想那轻拉的动作,也应是很有劳动之美感的吧。 三、 陈村粉 材料仍是米磨成浆经......而成。但比起前面几个大众小吃,陈村粉却是大餐之座上宾,通常被选作主食。出场时的样子都很考究,一般是一精致的竹蒸笼,更有甚者要垫上荷叶。雪白的陈村粉短短地切成一截一截,配上豉汁排骨同蒸,颇有点“美女与野兽”的组合。 陈村粉估计是顺德美食,顺德人以好吃和会吃闻名。不知这个陈村是不是就是种花卖花出名的那个陈村?如果是,那真是个好村子,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同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了。 附:鱼儿来补充几句(我是一条鱼) 虽然几种粉都是由大米磨成,(嘻嘻,具体做法我也不懂),但口感各有不同。 春雪所说的第一种,具体应称之为“沙河粉”,最出名的当然是沙河大饭店的出品了。沙河大饭店位于白云山脚附近,以前做沙河粉用的就是白云山的泉水,所以做出来的粉口感软而不烂,有弹性而不韧。90年代初的时候,该饭店还出了几款新品种,在做粉的过程中,加入蔬菜汁、牛肉汁、海鲜汁等,又火了一段时间。但最广为流传的,还是最原始的那种。我觉得沙河粉最好是用来炒了,如春雪所说,干炒湿炒各有各的妙处。用之于汤粉,始终会因为泡久了而易烂,而且入口的时候味道太淡了。 在春雪提到的三种粉中,除了肠粉外,其余的两种都已经是成品了。只有肠粉,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还是被装在一个塑料桶里的白白的米浆,然后经过那套程序,捧到你面前的,就是成了型的,一层薄薄的皮,里面还卷着肉末、鸡蛋、炸面、韭黄、冬菇丝,让人食欲大增。 陈村粉确实是顺德陈村的美食,在蒸笼上一蒸,晶莹剔透的样子,再浇上秘制酱油,入口爽滑得很。陈村美食还多着呢,就怕你们都不敢吃呀! 2001.6.15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1-22 20: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