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奥灶面的正宗在昆山玉山北路,听说有一天卖出过三千多碗面,但我终于没有下决心为了一碗面专门跑一趟昆山──虽然已经很近了。我在苏州吃过爆鱼面,其实也是奥灶面的做法,只是没那么地道。人在旅途,有时面对选择真是两难,时间和精力毕竟太有限了。每次在路上,我都带着这种遗珠之恨,不过我擅长安慰自己:有空白也有想念,下次来好有新鲜感。
周庄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我是从苏州去的,38公里,一小时车程。烟蒙细雨中,白蚬湖环绕着梦幻般的水乡,一进入周庄境内,一股清灵灵的水秀让人眼睛都舒服起来,象是戴了水晶的养目镜。
在周庄的汽车站,要坐三轮车穿过新镇才能到达景区。三轮车夫一般开价三元,不贵,路有那么远。有人开价一元,那是想带你去旅馆,他可以拿回扣。最好是不要了,小镇上旅馆很多,自己找肯定便宜。也有人开价二十元,说可以带你不买门票进去,也不要了,在周庄街上走走是不用门票,但沈厅张厅是要买票的,还不如买联票。
清晨动身,到周庄时才8点钟。在景区大门外,已经有一大片小饭店和专卖“万三”食品的了,我寻了一家小面馆吃早餐。这一家刚卸下门板开张,醒目的大字招牌:“奥灶面”。坐下,看见墙上写着“驰名奥灶双交面”。来一碗吧。
老板娘殷勤地给收了雨伞,端上一杯绿茶。门口摆了几个蒸笼,卖各种包子,还有一种锅盖大小的发糕,布满果仁蜜饯,点了红,是专供喜庆节日用的。往厨房里伸了伸头,厨师没有反对的意思,索性钻进去偷师。
一只煤炉上放着一口锅,热汽腾腾,揭开一看,是一锅炖卤鸭,也就是所谓的“漉鸭”。
厨师在另一口铁锅内炸鱼,用的是青鱼,切成大片,用酱油和红曲酒先浸了浸,下油锅炸成金黄,加入骨头汤焖熟,红亮亮的。煮了一碗挂面,先浇上鱼和油,再放上卤鸭腿,最后浇上了一碗卤鸭子的汤。
这可真是一碗头汤面了,感觉上是特别优惠的,不知正宗的“奥灶馆”如何,这碗面已经让我满足了。为什么叫“奥灶”,昆山话里是龌龊的意思,奇怪。
进入景区,两边一字排开数不清的“万三蹄”专门卖店,早晨刚上货,一排排的蹄子冒着热汽,油亮亮的,枣红色。有真空包装好的,也可以现场真空包装,可以保持半个月。我看了半天终于没有买,我一个人吃不了一个,连半个也吃不了,带在路上又太重,罢了。又自己安慰自己:“再好吃也不过是猪蹄,再说,沈万三那么大的财主会爱啃这个?不信。”
吴冠中说:“黄山集中了山的美,而周庄则汇聚了水乡的美。”他是画家,眼光不会错。不过呢,黄山之大,即使游人如鲫,也是丽质难弃。周庄是小家碧玉的格局,一旦小桥流水边站满了“到此一游”的身影,周庄真的看不出什么了。
游周庄有两个条件,一个最好是阴天,这个我赶上了;另一个是住宿,一早一晚才能得见水乡的真容,这个我没有做到,遗憾。我自以为起了个大早,但吃完奥灶面之后,走出店门,正看见大队人马在导游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过来。我被裹胁在人流里,只能见缝插针地拍拍照片。
周庄是一个镇的规模,不算小。中心大街环绕着一条几百米长的小河,河两边全是各种店铺,北岸主要是“万三蹄”,南岸有一排大排档,岸边是绿柳,树下放着竹椅。河上有三四座小桥,最有名的当然就是被画过的双桥了,不过远不如画中优美。河水很清,可以洗浣。河中有来回的小船,撑船的都是农家女子,用方言唱着歌谣,梢公在船尾打着竹板。
镇上几乎家家都在做生意,小吃店非常多,岸边的排档主要是做湖鲜生意,大闸蟹、小白蚬、阿婆菜等。大一点的酒楼主要是沈厅旁边的那一家,有一个“万三家宴”,除了“万三蹄”,还有三味汤圆,是用水面筯做皮,包了鸡脯肉、鲜虾仁、猪腿肉,在鸡汤里面煨熟,集中了汤包、元宵和馄饨的特色。据说这里的“万三酒”也不错,不过我没有进去。
与中心街平行的是一些一二米宽的小巷子,有许多卖花生酥、芝麻切糕的,全是手工现场操作,并摆了许多样品供人品尝,这一点跟宁波溪口卖千层糕的很象。由于是刚做好的,口感比商场里面的好很多,尤其是芝麻切片,松软甜糯,价钱也很公道。
还有两家卖青团子的,一家叫作“朱阿娣”,几个老年妇女坐在里面,门口挂着几个日本影星在这里吃青团的照片。青团有四种口味,芝麻、豆沙、花生、枣泥,几毛钱一只,很可口。朱阿娣是个八十多岁的阿姨,我想给她照张相,说要替她“宣传宣传”,她逃到一边笑着说:“不希罕“。另一家门面大一点,有国家领导的照片,口味好象稍逊一点。
中午时分,许多旅行团撒了,小镇安静了点。在河边的一家排档的竹躺椅上坐好,点了阿婆茶、一只三两的大闸蟹、焐熟藕、三味汤圆。阿婆茶就是绿茶,外加二个小菜,不过坐在阴天的檐下,看着水乡的风景,这碗茶喝得何等逍遥。焐熟藕也就是糯米藕,三味汤圆中味道尚可,口感一般,还是大闸蟹好吃,也不贵。还想要一碗奥灶面,可惜他们不会做。
边吃边想,下次一定要下午来,晚上住宿,享受一下周庄的傍晚和黎明。还有,就是多吃一碗奥灶面。
作者: *拿笔小心* 发表日期: 2003-03-19 18:2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