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孙孟晋:电影走下荧屏,与你零距离接触——关于2003年电影书籍火红的年终盘点

[复制链接]
MECA 发表于 2004-1-13 19: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经常逛书店,如果你是个百分之50以上的电影狂热爱好者,你一定会在这一年里站在柜台前举棋不定,不知买哪一本电影类书籍是好。电影书籍的品种浩繁不说,单就类型来说已经各具规模,斗质量,比速度,赛花样,好书不绝,劣质书也不少。但从某个角度看,如今的电影书比起音乐、美术类书籍抢占市场的势头猛烈得多。

电影书闹翻天之定理

谁也没想到2003年电影类书籍有如此热销的势头,其实一切尽在情理中。首先,家庭影院的蒸蒸日上,DVD片子的丰富与源源不断使电影已成为大众最主要的消遣内容之一。其次,是海外电影的大量引进,包括全球同步上映,而国产片的宣传攻势也非常厉害,这使得某些应景书籍也沾了电影的光彩。还有,也许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今的影迷都想成为专业影迷,至少也要略知一二。略知一二了,必定想略知三四。所以,好的电影书暂时还供不应求。另外,这一年电影的卖点不少,如《无间道》系列、《骇客帝国3》、《指环王3》、《杀死比尔》、《再见,列宁》、《天地英雄》、《手机》等等,这些电影艺术质量不尽相同,但商业上的*作绝对吸引眼球。
比起前些年的好莱坞明星的传记与写真集的泛滥,2003年电影书籍的出版绕开了这个套路。即使是两大明星——派克与凯瑟琳•赫本相继陨落,也只是在报刊上争抢风头而已。
纵观2003年的电影书,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少之又少,不外乎是那些台湾“电影馆”、“电影眼”丛书的引进版,这虽然值得大加称赞,但还是看出内地在电影书翻译上的弱势与急功近利。近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矮人几分了,我以前买过这两套书中的台湾版,现在虽然价格上便宜了很多,但联想我们这里专家的“空缺”真不是个滋味。而很久以前中国电影出版社出过不少优秀的国外电影书,如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若有重版亦是影迷的喜事,但过了大师的一百诞辰却还不见动静。另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弥足珍贵的“大型电影学文库”也差不多半途搁浅。
国外的电影类好书绝不是区区一百来本台湾远流“电影馆”丛书能通吃的,为什么不独辟蹊径,有个长远计划?还不是如今出版系统竞争激烈的结果。但你再掀热潮,如果不及时注意质量与眼光独到,牛市也会落为熊市。

黎明前让浮躁终结

有个很大的遗憾,2003年国内影评人、电影专家中没有诞生像前一年戴锦华的《雾中风景》这样激动人心的专著。像美国人大卫•波德威尔的《香港电影的秘密》也是少数的上乘之作,真没想到一个自称“影痴”的老外学者能写出如此专业又见解独到的书,我很少看到华人作者能写到这个水准。关键是人家从娱乐与艺术两个角度看待香港电影。
2003年,电影书籍大致可分四大类。第一是电影文学,或者说是被拍成电影的书,以及电影解读类的书。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第二是几乎大同小异的DVD购碟指南之类的东西,花样很多,但谁也做不到最全面;第三是影评集,可惜的是佳作不多;第四是专业书籍,包括引进的那些出色的丛书。像《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也属此类。
现在电影文学的商业性不可忽视,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与冯小刚的电影《手机》几乎同步上市,谁借谁的光?问他们自己去。这类互相帮衬的例子还有《周渔的火车》与北村的同名小说,以及《大鸿米店》与那本叫《米》的原著小说。但从出版策略来看都不如《手机》来得智慧过人。但是,大多数的这类书包括解读类的也是一时英雄而已,例如《我和哈利•波特的真实故事》。像《解码黑客帝国》,真有很多谜团也不至于去啃如此厚书,何况未必能解开种种窍门。其实,有两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一本是电影《弗里达》的原著——海登•海若拉的传记文学《弗里达》,三个女人(包括电影女导演和女主演)将另一个伟大女人的个性在艺术里凸现。记得10多年以前我们“看”大师电影看的都是剧本,现在回过头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剧本《十诫》,也有观影之外的发现。
贾樟柯如今已成为主流文化里的某个话题,关于三本一套《贾樟柯电影故乡三部曲》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一半是剧本一半是评论汇编,也属短期行为。至于挂了贾樟柯推荐名义出版的《淘碟》完全是个噱头,正文文字并不是他写的,倒底是不是他推荐的还是个问题。这类书还有《DVD圣经》、《不能错过的101部DVD》、《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21世纪电影匣子》、《酷电影五十部欣赏指南》等等,不下十来种,你说水平怎样真不好说,但这样一窝风上真让读者头疼,买了这本对不起那本,尽管其中有写得挺专业的,但只要是文字流畅、专业一点的影迷都能写得出。你能说你家的碟片是最全的吗?
相对来说,别太针对性的书反倒更有价值。如卫西谛等编的《电影+2002》是把握2002年整个世界电影状况的,有一定的“前瞻性”,时间久了,书中写的电影一部部都出了DVD,是专业影迷的参考书。还有《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大家知道《电影手册》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摇篮,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国外权威电影杂志,介绍它十年来评选出来的十佳是了解当代世界电影的一种途径。这类资料性的电影书还有《艺术电影速查手册》。杨璐、徐鸢的《韩国电影手册》不可能是未来韩国电影史,至少是封笔前的韩国电影现状。
在影评集方面,毛尖的《非常罪 非常美》高出于同类的几本,她的优势一定程度在文字上。另一本《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是多人合辑,学术质量上乘。陆绍阳的《电影的斜坡》学院派味道浓了一点,但观点略微陈旧而缺少阅读快感。顾小白的《失忆谅解备忘录》百分之九十是时尚心情文字,在书店里也是放置在时尚书书架上,有点像前些年的《克莱因蓝》。

结束语 :电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到每个家庭。戴锦华说:“如果说影院原本是20世纪个人主义者的集体空间,那么,录象带、VCD、DVD将其撕裂而‘还原’为个人的收藏。”当电影越来越失去了神圣感,当《看电影》杂志取代《世界电影》杂志的引领地位,你能说是喜还是忧?在多元的电影世界里,选择电影书也应该是对个人空间的一种判断。

年度10本(辑)电影书籍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香港电影的秘密》
作者:大卫•波德威尔(美)
出版:海南出版社
简评:一个美国人了解李小龙、成龙没啥稀奇,但对张彻、刘家良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他毕竟是一个学者,虽然剖析香港电影从艺术商业片入手,但思维不存在太多东西方的隔阂,反倒是学术文章写得十分透彻而好读。

《非常罪 非常美》
作者:毛尖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评:读毛尖的文章是从她的随笔开始,从写她母亲剥毛豆,再写到小津,有味道。她的影评也是把感性的东西化进去,但绝不夸张。比如她会把沟口健二的红色伤疤、伯格曼的红裙子、阿巴斯的红色上衣、科波拉的红玫瑰等等放在一起写,吸引人的。

《雕刻时光》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俄)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简评:是台湾“电影眼”系列的引进版。看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本人的著作绝非是解读他的电影,而是走近一个人的灵魂、他的哲学与艺术思想,对诗意的世界张开你的翅膀。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
编者:丹努西娅•斯托克(波兰)
出版:文汇出版社
简评:坦承自己不懂音乐,给出不喜欢美国的理由。这位大师一般被认为早期电影有“道德焦虑“,后期电影远离政治,还是听他自己来说自己及自己的电影吧。

《电影+2002》
编者:卫西谛等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简评:刚拿到此书的时候,很多电影还一时看不到。但后来一部部都没少出过DVD,的确是2002年最值得关注的几十部世界各国电影。不是淘碟指南的淘碟指南,而且不过时。

《新小说•新电影》
作者:克洛德•托马塞(法)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简评:是相对深奥的一本,一半文学,一半电影。光就卖得快便说明中国读者对这部分艺术史的关注,杜拉斯的《印度之歌》、格里耶的《欧洲快车》究竟怎么样?不急,花个两小时就能读完的小册子。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四编)
主编:郑雪来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简评:这套辞典的前三部在国内有过不小的影响力。四编中有些电影的选择可能不是很严格,但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其精华之一。还有,其中的评介虽然很不华丽,但言之有物,准确到位,是值得提倡的治学风气。

《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
编者:郑树森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评:收入了两岸三地及海外10多位学者的电影论文,其中包括戴锦华、毕可伟等人。是年内最有学术质量的华人电影书籍,尽管对华语电影的批评有些欠妥,但毕竟从文化的高度分析是一条有意义的影评之路。

《法国电影手册十年百部佳片》
编者:双城、列狐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简评:大多数电影你能看到,一部分电影一时还看不到。不一定每部都是经典,是淘片与了解当代世界电影的一个角度。

《电影馆系列》(已出8本)
作者:布努艾尔、伯格曼等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评:今年最具规模与最令人激动的引进类丛书,只需列举几本就说明一切了: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导演的故事》、《伯格曼论电影》、《法斯宾德的世界》、布努艾尔《我的最后一口气》、《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oapy 发表于 2004-1-15 13: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罪 非常美》
作者:毛尖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评:读毛尖的文章是从她的随笔开始,从写她母亲剥毛豆,再写到小津,有味道。她的影评也是把感性的东西化进去,但绝不夸张。比如她会把沟口健二的红色伤疤、伯格曼的红裙子、阿巴斯的红色上衣、科波拉的红玫瑰等等放在一起写,吸引人的。

---------------------------------------------
毛尖的写的很不错,《电影为什么这样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直直 发表于 2004-1-18 00: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同意顶楼的大部分观点。其实一直很讨厌那些打着什么多少多少必读的书,多少必看的电影,多少一生必去的地方之类名号的书,无论是阅读还是观影都是一种比较私人的行为,只与自己的口味有关,关乎自己能否从中获取快感,而现在这些书倒把这种个人的行为加上了强制性的框架,似乎你不看欧洲电影,你不认识伯格曼就显得不够深刻,不够有品味,或者不够小资。在强调各方面都要有丰富性的今天,要全民共读那几本书,共看那几部电影,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剧本《十诫》,虽然电影没有看全,但是通过文字,也足以领略到其中的魅力,就象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和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导演的故事》之后(在上海书城买的台湾版),觉得一个好的导演,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的叙述者,超越文字以外的东西,可以感受到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驾御故事情节的独到之处。而布努艾尔《我的最后一口气》,则觉得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很相当有趣的书来读,可以看不懂他的《一条安达露西亚的狗》或者《VIRIDIANA》之类,但这本书肯定可以看得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1-22 19: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