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转移
有一个想法,打算写出来。
北京地下/独立摇滚乐的重心,地理上,已经从树村、霍营转移到了整个城区,人员上,已经从纯外地乐队转移到了混杂的成员背景上。一方面,北京朋克场景和其他游离于运动之外的乐手必然会上升,现在只是时间到了;另一方面,东北旺已经只剩一个乐手,树村只剩不多的新来的乐手,并且以新金属为主,而霍营,以舌头为代表的乐队在2003年进入了停滞期,许多新金属乐手的封闭和满足感,已经扼杀了他们。
先这样想着,慢慢整理思路。
乒乓聚会、21克工作组、SUBS、重塑雕像的权利、东方迷香……以及正在突破北京朋克自足圈子的朋克和硬核乐队,比如joy side、the last chance of youth,这些乐队并非都足够好,但是足够说明问题。很多乐手早已组过乐队,或另有乐队;听的东西比较多,也比较国际化,或者说比较开放;文化上,他们超越前代的重要特点是,他们有一个比较正常的摇滚乐文化,而不是妄想着成为一个the stroke或者瘦人——名利不大能够干扰他们的心态,尽管经济问题仍然严重。
我们都知道那些大牌乐队都曾经很穷,但是没有人想过,一个有1万支以上乐队的城市里,有多少支好乐队可以发达?摇滚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在万人体育馆的舞台上;而我们身边的摇滚乐,就是小酒吧、live house,黑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不去想想呢。刚演了两年,出了点名就开始喊,我们不在小地方演出了,我们要设备,要起码的钱和尊重。然后大家都去等市场变大。我们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豪华、正规、体面的一角,也就是所谓的摇滚乐神话。那些终于出了名的万分之一的乐队,又有几个不是死磕多年,比如blur(他们要来中国演出了,英国使馆要办)。而死磕的意思是,不间断的演出,不间断的创作,以此为生活,并享受(觉得苦就别磕了呗,没人骂你)。不演上几百场,不创作几十首作品,你怎么磨练和进步?怎么配挣钱糊口?
靠哄抬物价,是不能培育市场的,所以我反对乐队以出场费的名义在家休息。不管是舌头、左小祖咒还是其他人,作为朋友,我得说点什么了。无政府主义男孩2000年的自费巡演、木马2003年的巡演,都是乐队的本分。
昨天为了去看挂在盒子上,只看了barbara morgenstern,而错过了maximilian hecker。然后又因为看了barbara morgenstern,而错过了SUBS。
所以今天老老实实地呆在B-52看完了所有的乐队。
最近10天看过的演出有6、7场吧,感觉生机勃勃,都还不大成熟,但是足够让人高兴。这比以前的虚热场景要好得多。
以上转自那个颜..的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