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孔善广 原作者:杨帆 出处:三农中国 发表日期:2004-10-19 20:20:29.827
【摘要】与杨帆对话:目前宏观调控及其深化问题 主流经济学家为什么反对中央搞宏观调控?
坚决支持宏观调控并希望深化
问:杨帆教授,我们的对话以经济形势分析为主线,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您一贯以讲话直率著名,能不能开门见山先表明看法?
答:我坚决支持中央进行宏观调控,而且希望解决深层次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上。
问:经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人认为是宏观总体过热,或者为了防止过热预先调控;有人认为没有过热;第三种认为是局部地区局部产业过热,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行政措施是不可免的。
答:我看到刘吉在上海《社会科学报》上做了类似的分类,他似乎特别反对第三种,而我恰恰就赞成第三种。
问:请您明确,局部地区是什么地区?局部产业是什么产业?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人在反对宏观调控?如果不控制其恶果是什么?
答:局部地区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长期的优惠政策和加入WTO效应,吸引台湾资本和大量跨国公司资本流入,产生资本聚集效应,进一步吸引浙江等地民营资本流入。股票市场设立和金融中心地位,也使国内外投机资本集中于上海,造就商业和房地产繁荣。加上特殊国内外因素的支持,使得这次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的房地产泡沫,远非当年深圳,海南和北海的房地产泡沫所能比拟,其危害也将要大得多。
局部产业是以房地产畸形泡沫所拉动的上游产业。如不坚决纠正,将吸引全国资源进入,包括银行资金,国家外汇,环境资源等,继续养肥一批权力资本代理人,并为地方政府对抗中央,权力资本利益集团干预政治开创恶劣的先例。其恶果多则4 -5年,少则两三年就会显现,从房地产泡沫崩溃开始,造成更大的银行呆帐,2006年外资银行分流中国储蓄呆帐无法掩盖;腐败极大升级,中国经济面临崩溃危险。。
问:您一直说2008年是经济崩溃临界点,真是不吉利,那年可是举办奥运会啊。
答:举办奥运会是中国30年以来改革开放,和平发展,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顶峰。但许多城市在奥运会以后都出现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经济长期低迷。十六大报告说要“居安思危”。中国古话说是“物极必反”,经济学称为经济周期,都是有规律的。发出危机警告有利于提前防范。危机临界点的标志是:
-台湾再次大选,台独势力有可能铤而走险;
日本重新武装,激发中国民族主义,中日两国关系紧张;
-每年1500亿国债将全部用于归还旧债,国家难有国债净发行;
-外商直接投资每年进入500亿美圆,但人民币利润汇出也达到500亿美圆;
2006年以后按照WTO要求,全面市场准入,特别是金融业准入。
问;这就是说,中国将结束30年以来借债时期,而进入净还债时期?
答:是的。净还债的政府肯定比净借债的政府日子难过。危险的是,还有更大债务要还:银行呆帐,社保基金,地方基层政府欠债。至于投机资本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涌入数百亿美圆,早晚也是要流出的。
问:这样的投机资本危害更大,只要是泡沫,从什么地方开始,最后跌回到什么地方去。许多人在美国日本香港股市赚了钱,结果崩盘以后全部输回到起点。
答:“上帝总是公平的”,不可能总是把好运气给你一个人,只不过中国那些“精英”缺乏信仰,想捞尽天下好事,稍有成就就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必然要受到惩罚,人不谴天谴。
问:让我们回到2003年形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0%。但是被SARS所打断。
答: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说北京经济零增长。对SARS影响估计过于严重,可能是中央政府在2003年下半年放纵地方政府,大肆增加车房信贷的一个认识误差。结果是:以地方政府,房地产公司和商业银行三结合的利益主体,发动了新一轮高速增长。2003年经济增长9。1%,以一系列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拉动的“重化工业”全面展开,民营资本亦成为主要投资力量。2003年第一产业数年徘徊只增加2。5%,第三产业受SRAS影响只增长6。7%,增长率全部压在第二产业,增长12。5%。
问:我发现一个特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主要投资于东部,增长3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3.1%;西部26.4%,一反常态。自从西部开发以来,中西部投资增长率一直快于东部。
答:这当然是应该的,中西部基数太低,如果投资增长率不能长期高于东部,东西部差距只能拉大,不能缩小。
问:第二个特点就是:民营资本终于代替国家资本成为投资主体。因此许多人说,千万不能打击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
答:不能把民营资本神圣化,他们实际是和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结合在一起的,纯粹的民营资本只能搞自己的小餐馆,怎么能成国家投资主体?我们看这两个特点之间的联系:国家资本主导的投资是优先投入中西部的,而民营资本一主导,马上就改变这个趋势,说明市场机制和利润原则无法缩小中西部差距,也无法缩小其他差距如贫富差距,无法保证“长期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解决发展动力,但解决不了社会控制和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有意识纠正偏差,不能片面鼓吹市场万能和无政府主义。
问:2003年投资第三个特点是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如钢铁为中心的建材行业,电子通信,汽车。
答:房地产和汽车是第四次消费升级的标志,拉动的上游产业是以钢铁为中心的原材料行业,基础设施和能源,带动的下游产业是电子通信,家用电器,服务业。
问:有什么不正常吗?第四个特点就是能源消耗系数大幅度上升到1.7,即加速损耗能源,并诱发大量进口和贸易逆差,好象中国真的要吃掉全世界能源资源似的。
答:不正常首先表现在第四个特点。前几年中国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美国学者罗厮基说中国增长率只有2%,大家说那时大量关闭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发展低消耗的服务业,而且动用了煤的库存,好容易把美国人的疑问解释过去了。
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9。7%,经济结构是有升级的,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分别增长25 120%。但是,资源能源消耗却极为惊人。基础行业冶金,有色,化工,机械,纺织增长了70%,钢铁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6.03亿吨标准煤,增11%。发电量19108亿千瓦小时,增15.5%;原煤16.67亿吨,增15%;原油生产1.7亿吨,增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2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6%,钢2.22亿吨增22%;钢材2.41亿吨增25.3%;10种有色金属增长19%;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7.7%;水泥增长18.9%。2003年中国钢铁消费占世界1/4,煤炭1/3,水泥1/5,GNP却只占世界1/30。由于中国的拉动,国际市场铜价上升50%,镍上升125%,铝钢粮食上升30%。中国消费了世界商品的20%,1985年只有4%。
能源消耗系数达到1.7,就是说:每增加1%的GDP,能源消耗却增长1。7%。原材料消耗系数也有大幅度提高。
消耗弹性系数 2000年 2003年
• 铁 0。563 2。224
• 铜 0。425 2。541
• 钢材 0。85 2。859
• 10种有色金属 1。193 2。235
• 水泥 0。538 1。182
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答:第一个解释就是:中国2003年增长率是12%而不是9%,才可能消耗那么多能源和原材料;第二个解释是,经济增长结构有问题,房地产拉动的是低质量高消耗的钢铁和水泥。这都证明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问:关于经济形势的争论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请概括一下。
答:争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短期宏观分析。“过热论”认为有通货膨胀苗头,应提前进行控制,一旦经济过热得不到控制,投资价格不能顺畅向消费价格传导,引发严重通缩;对立观点认为,不能轻言过热,应充分尊重市场力量,让民间资本通过市场信号自主调节投资。最有影响的观点是宋国青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增长率可以保持10%,这是“多年不遇的高速增长”,宋国青并且警告,过度紧缩会重新导致通货紧缩。
第二层面是中长期的结构升级分析。经济学家纷纷论证重化工业时期。
问:200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正在进入重化工时期,中国工业经济正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答:这种说法作为中长期判断是正确的,但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高速度,高进口,高消耗基本正常,是体现重化工业化时期特点的,至少延续15 -20年,这种分析不能代替短期分析和特殊因素分析
问:第三层面大概是“局部地区局部行业”过热问题,集中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房地产业,“温州炒房团”评价问题。
2003年6月中央银行121号文件控制对房地产贷款,标志着此轮宏观调控的开始。9月21日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以后又连续提高;2004年1月18日,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贷款。但是由于各方面认识不一,国务院,建设部等机构都发表不同意见,上海等许多地方政府则公开说没有房地产泡沫。
答:决策层认识有分歧,手段不坚决,地方政府,房地产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强大利益驱动就促使经济遵循惯性发展到失控程度,货币政策“提前适度微调”不起作用,到2004年第一季度越演越烈。第一个标志就是房地产价格一路飑升。
问:上海平均房价每平方米“5118”,超过北京,是一个标志,实际上大多数高于5118,有人调查,15个主要区128个楼盘仅有15个在5118元,14个在偏远郊区。杭州最高房价突破万元,南昌这类城市的房地产上半年突然涨价30%,房地产商无不喜笑颜开。
答:特别是大房地产商喜笑颜开,政府只是控制土地信贷供给,没有控制需求即消费信贷,倒闭了小房地产商,对大房地产商有利,如果控制消费信贷,清查囤积土地,他们就该哭了。北京市突击批地被中央清查,让我们看看中央政府的权威如何吧。
第二个标志就是外贸出现从顺差到逆差的历史性转折,2003年的顺差200亿美圆,2004年第一季度则出现数十亿美圆逆差。第三个标志是煤电油运全面紧张,浙江省企业用地只能满足1/5,许多企业自己发电,电价差额由地方财政补贴。夏季用电高峰未到,全国就有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铁路运输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需求。第四个标志是物价难以控制,5年以来粮价持续下降造成的反弹,和进口价格上升,属于成本推动,不可能通过控制总需求马上见效。第五个标志是投资惯性决定,2004年投资增长率仍旧难以下降。
宏观调控为什么要加大力度
问:中央政府是不是只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使用行政甚至法律手段?
答:这是必然逻辑。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连续发出四个文件:《低水平盲目建设目录》,《控制信贷风险》,《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圆区,大型购物中心,和2004年以来开工的全部项目。《暂停土地批转》,冻结全国农用地转非建设用地半年,半年后必须逐省逐地进行验收。中央银行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窗口指导”, 银监会指示银行在“五一”节前停止发放新贷款。“窗口指导”。 央行行长周小川说,30%的银行不良资产是各地政府不良决策造成的,这已成为历史,“我们决定把地方政府干预当地商业银行经营告一段落”。
以上措施能够见效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央把加强宏观调控上升到非常高的政治层面,并辅之以严厉的行政法律手段。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进行全面的经济调控,温家宝总理指示控制经济过热,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严格土地管理,坚决制止乱占耕地、认真清理和整顿在建和新建的项目查处违规行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等等。
问:然后就是“抓典型”了?处理民营资本江苏铁本并惩治其领导人,成为强力推行经济整顿的标志。2004年4月28日,针对常州6家金融机构的查处风暴降临。中行常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王建国被撤职。这6家金融机构合力帮助一个注册资本3亿元的小型钢铁企业,运作总投资106亿元的大项目,授信总额43亿,其中中行25亿,农行10亿,建行6亿,广发3000万,浦发5000万,常州武进农村信用联社105万。铁本公司新建项目被国务院叫停,常州市政府宣布压缩用地规模,未占用的1647亩土地立即复垦。
答:铁本事件暴露了民营资本投资同样存在“软约束”,是成本软约束。2003年下半年钢铁价格连连上涨,各家银行争抢项目。地方政府的支持给银行造成假象,以为没有问题。批文是地地道道的越权审批,铁本化整为零通过22个项目向银行贷出数亿资金。银行贷款有集聚效应,一个银行贷款无形中会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成为优质客户。
问:我记得樊刚他们曾经揭露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是“预算软约束”,按照道理民营企业就应该是硬约束了。怎么又有“成本软约束”?
答;没有这个道理。计划经济不好,它的对立面就一定好,这是小儿科的思维?深圳《开放导报》一篇文章专门计算了铁本的成本软约束,
第一项, 违规用地6000亩,60%是耕地,没有公开竞价。计算土地成本:
江苏土地每亩42万元,常州40万元,高新技术开发区优惠为10万,按照优惠价格企业节约18亿。
第二项,给农民支付耕地补偿每亩是1。5万元,规定已经非常之低,而且企业一般不能完全支付。
第三项, 规定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钢铁工程由环保总局批准。铁本104亿
概算,环境保护成本占总成本的20 -30%,大约15亿,没有经过环保审批。
第四项, 降低劳动保护标准。劳动保护成本占总成本5%,
民营和外资企业基本没有。这一项节约5亿。
第五项, 拖欠工资和原材料款。104亿概算从银行贷款34亿,自有资金40%是40亿,至少有30亿资金缺口,依靠拖欠工资和材料款可节约利息1。5亿,3年4。5亿。总计节约37亿投资成本。
问:简直惊人。这就是说,任何所有制的企业都可以勾结政府部门,违规操作,节约不应该节约的成本获得30%以上的暴利,这才是投资过热的真正原因。国有企业借债不还,民营企业同样可以不还。
答:这清楚地证明了,经济增长有一部分是以环境资源和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主要不是所有制问题,即使把国有企业全部送给私人,他们仍旧会与权力结合,关键是限制权力。正是因为民营资本背后有地方政府权力,所以中央政府也只能以权力治理权力。当然可以在方法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严厉的宏观措施几乎迅速引起反应。
-股票市场崩盘,4个月以来从1780点下跌到1366点。德隆系彻底崩盘,结束了目前最大的上市公司集团大泡沫;北京国洪起案引发的对于国债回购的清理,引起了国债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连续跳水。股市泡沫被挤得差不多了,但根本性的股权分置仍旧没有解决,政府回避历史责任使中小股民承担改革和整顿的成本,这是不公平的,没有公平就没有信心。
清查土地迫使许多项目停止下来。出现产业剧烈波动:唐山钢铁投资急剧增加,2004年又急剧收缩。2004年1 -4月,关闭36座高炉,26座转炉,63条轧机,减少700万吨能力。
问:浙江有的民营企业为了结束某些接近完工的项目免成“烂尾楼”,不惜以18%的利率向典当行贷款。占用的耕地已打入钢筋无法退耕,就在地面铺设庄稼以对付调查组。民营企业家反映,这样的调控方式和力度只能维持到年底,再下去他们就坚持不住了。
答: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回落,2004年1月份是50%,5 月份下降到18%,新开工项目增长率由30%变成负的15。7%。
-200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左右,因为同比的关系不可能马上下降,而消费物价水平则因为粮食水电价格的连续提高而不能降低。但由于投资膨胀引起的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已经被遏制。按照同比原则,2004年下半年
我国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率会有明显的下降,因为2003年上半年受SARS影响,经济不景气,下半年增长率崎高,2004年就相反:上半年非常高,下半年下降。
问:关于宏观调控的争论重新升级。反对意见认为既然已有成效就应该结束,否则将引起通货紧缩,把行政手段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房地产业,打击民营企业是错误的。
答:为铁本鸣不平的文章也出现了。现摘录如下:
“戴国芳及妻子8人被正式逮捕,罪名是涉嫌偷逃税款700万元。一个4月份以前还是白手起家英雄的民营企业家,转眼变成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罪犯。年初刚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却明确记载着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款。《行政许可法》,没有人质询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合法根据,也没有人为戴国芳主张应有的合法权利,反而普遍表现出幸灾乐祸式的冷漠,就不能不令人忧虑一个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初中辍学从收购废铜烂铁起家,十多年年产钢铁80万吨、销售额17亿、上交税费3700万,难道不值得尊重吗?颇带歧视色彩的农民企业家称谓,与任何国际惯例格格不入的,英雄不问出处。从最起码的个人私德角度来讲,在别人落难时幸灾乐祸的嘲讽与自作聪明的卖弄,说轻了是有失厚道,说重了就是小人行为。”
“自由投资权是基本人权一部分,按照尚未废除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规定,铁本查处集中在违规分拆立项和超标占用耕地,低水平重复建设把一个重大项目分拆成22个小项目,如果没有履行任何报批手续私自开工,责任在公司;如果履行了报批程序审核同意,即使超标占用耕地,违规建设的主要责任应在地方政府,刻意规避中央行政规定和挑战中央行政权威是地方政府。”
“过分强调集权令行禁止,却极少从个人民企基本权利方面,认真考虑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合理性。你可以不许别人上厕所,但你无法禁止别人尿裤子!严重违犯自然权利,新办企业不准出生、投资项目不准开工、破产企业不许死亡等魔幻现实主义现象,难道都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吗?”
“媒体一方面奚落性地称戴国芳为农民企业家,又贬责他偏离科学发展观,甚至让江苏人民总结发展不能忘大局的教训。那些深知科学发展观又通晓大局的人们,自己又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呢?如果戴国芳既能遵循科学发展观又能明辨大局,我们应该请他当联合国秘书长还是做国家主席呢?湖北省副省长兼法学专家辜胜祖‘不学戴国芳,要学郭广昌’的说法,《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吕平波‘不打早不打晚,就打不长眼’的评论,让人对民权和法治的期望几乎回到冰点:原来我们还是在一个充满权谋和人治的社会!”
“三年前主流媒体还在鼓吹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今年保护民营企业和私有财产权利的宪法修正案还刚刚高票通过,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却重重打在民营企业身上,与时俱进的主流媒体应付裕如,转眼就头头是道地总结起戴国芳失误与教训。民营的铁本公司为什么不能投资自己认定的项目?处罚依据却说是没及时纳贡上香,这又是哪家的王法呢?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国企和民企在目前的现实写照。”
历史上两次宏观调控的成败得失
问:在这样的形势下,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暂不出台新的措施,在9月份16届4中全会上进行讨论。
答:地方政府与中央会有新的博奕。改革一项重大战略是地方分权,通过20世纪的地方财政包干,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主体,承担发展地方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任务。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非常之高,GDP成为政绩主要指标,不把经济增长率搞上去,不搞几处楼堂馆所,他们就无法交代。当然这样发展也包含他们个人的巨大经济政治利益。中央政府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保障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职能。
第一次大的博奕在1985 -1986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价格改革,出现通货膨胀和贸易逆差,经济紧缩遭到地方政府反对,理论界出现“通货膨胀无害论”,结果宏观调控没有坚持。1987年中共中央做出“价格闯关”的决定,国内外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拼命鼓吹“长痛不如短痛”,弗里德曼,张五常等都是价格闯关的积极鼓吹者,不适当的宣传造成通货膨胀预期。当时3000亿人民币的居民存款,数量级远远低于1992年的10000万亿,更低于目前的10万亿,但竟然造成全国性的抢购风,在贵州这样的穷地方,居民竟然抢购毛线,每家满满一箱,这就是预期的作用。
问:如果我们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预期,就不会去特意宣扬价格改革,自己煽动涨价预期。也可以说我们引进西方经济学太慢。
答:令人奇怪的是,难道弗里德曼和张五常这些国际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不知道?难道他们没有看过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或者是卢卡斯当时没有提出这个理论?无论如何,1988年价格改革受到了国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改革前未能坚决控制通货膨胀,改革中又没有能够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结果失败得很惨,导致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一次经济失控,社会动荡,政治风波。价格改革当然是正确的,但没有造就宏观经济平衡的外部环境,结果急转直下。中国价格改革竟然是在1990 -1992年实行严厉经济紧缩下自动完成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地方财政紧张不得不取消价格补贴放开物价,结果到1992年底全国90%价格由市场决定,价格改革自动成功了。
问:你形容为“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同样的价格改革在著名的“改革开放派”领导下失败且导致政治动乱,而在所谓“保守派”紧缩经济,甚至在理论上批判市场经济时自动成功,不能说不是历史的讽刺。
答:改革顺利进行需要宏观经济平衡的环境,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一搞宏观调控就说是反对改革,回归计划经济,一关心老百姓就说是民粹主义。
问:第二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重大博奕大概就是1994年的分税制和朱溶基主导的宏观调控,几位著名的改革开放派经济学家联手反对。大家都知道左大培在《经济学消息报》上发表《经济学界也要反腐败》,揭露经济学家与投机资本联手干预国家决策,你们“非主流派”就是此时开始出现的。
答:我当时和那些“著名经济学家”关系很好,大家都是80年代改革开放的同路人。关键不在于有不同意见,而是他们对不同观点实行私人垄断和封锁,这有悖于他们一贯标榜的自由主义原则,我也是为了维护自由主义的纯洁性才支持左大培的。没想到他们这些人心胸狭窄,连我也一起封杀。
问:最近163网和上海《社会科学报》都报导了此事,但他们否认有封杀。
答:当时《经济学消息报》主编高小勇到我家求助,说自己到北京办报如何如何艰苦,中午经常是揣一个凉馒头到处跑,这次受封杀压力很大,希望我能够投稿并帮他组稿。我帮助他找董辅仁,王建等约稿。老董比较忠厚,说大家约好了都不给他投稿我也不好办,最后由我写了一个董先生访谈。后来高小勇去追寻诺贝尔奖,策划张五常热,《经济学消息报》再不报道非主流观点,说明他们不是真自由主义。
问:当时宏观调控主要是北海房地产泡沫,全国银行的资金流向北海。
答:大形势是邓小平南巡造成全国新的改革开放热潮,在徐州“破三铁“失败了,有些下岗工人杀了厂长,于是地方政府就转向开放和发展,出现房地产泡沫,外汇黑市1:11,再不控制就是1:15。物价指数高达20%。那些著名经济学家出来扣政治帽子,说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复辟,反对小平的“发展是硬任务”。但还是坚持下来取得成功,标志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没有卷入。
问:这两次一胜一败,的确值得认真总结。不知道这次结局如何?
答:这次宏观调控难度显然大于前两次,认识从来都不可能一致,问题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实力远远大于以前,已经有能力和中央政府进行对抗,从舆论到政策,都有这个迹象。2004年上海房价不降反升,他们在极力维持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