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了!
畢卡索是什麼--藝術、天才、成功(節錄)
作者:閻振瀛
聯合報
--------------------------------------------------------------------------------
據說,在畢卡索快滿十五歲時,他擔任美術教師的父親曾要求他畫一幅畫,結果他一看便俯首稱臣,從此將調色盤交給畢卡索,說:「我不畫了,你來畫吧!」他就這樣接下乃父的衣缽。
又據畢卡索的兒子保羅說,他的父親曾告訴過他「真理是個謊言」(Truth is a lie),他不太明白乃父的意思;所以,他最後沒有成為「畢卡索」。
畢卡索生來並沒有很特別的「異狀」,但他生了一雙出奇有神、又特大號的眼睛,這不能說與他在「視覺藝術」上的成就絕無關係,但這祇能算是止於「常識」層面的判斷;因為畢卡索根本就不是畫他所「看」到的東西。他說:「我畫的東西不是我看到的,而是我認為的。」
當尼采宣稱「上帝已死」時,他所期許的是「人性的復活」。無論在巴塞隆納、或是巴黎,畢卡索皆不斷吸收尼采的哲學,並且在他的生活與藝術創作生涯中體現出來。尼采說:「藝術家在其創造中發現他們與世界的相處關係。他們表現出權力意欲,藉著創造活動,自我洗滌提升,因而取得君臨世界的權力。」
走在藝術創作之路,畢卡索亦步亦趨,似乎有意在實踐尼采的藝術觀。我們知道,尼采在他的《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一書中指出,希臘悲劇容納二種精神成份,其一是代表理性、自制的「阿波羅日神精神」(Apollonian),其二則是與日神相對的非理性、瘋狂的「戴奧尼辛酒神精神」(Dionysian)。按照尼采的認識,若無酒神非理性的瘋狂,即代表人類極具尊貴的悲劇精神便無由誕生,人性也就失去光彩。這是為什麼藝術家最不能容忍的,便是經由理性長久沈積的「常識」(Common Sense)。畢卡索很早便起來向「常識」宣戰,他不容許那些長久以來被肯定的理性思維型模,永遠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