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anson反驳冯应谦,超长超晕文

[复制链接]
jodies 发表于 2005-2-15 16: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

无字头 ─ 因为无中生有无日无之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无论如何无所畏忌为求无孔不入无边风月若你/你无动於衷我便无依无靠请你/你无时无地无所不为我们还未至於无计可施。多谢。

前言:

连续看了三篇冯应谦的文章,关於梁咏琪(Gigi),Twins和王菲,本想一并回应,但没时间做Gigi和Twins的资料搜集,而自己比较熟悉王菲,故只是回应《女性主义与王菲》一文。此外,也想了很久应该怎样写这篇文 章,最後,还是决定用这个注解的 格式去解拆这篇文 。

==============================================================

女性主义与王菲

文:冯应谦 (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直以来,东方人<1> 予人的印象是保守及愚昧,甚至是不思进取,其中男女平等这个话题更只有极少人讨论<2> 。近年,虽然社会人士积极关注男女平等这个议题,但是依然没法追上西方的标准<3> ,更使人苦恼的是由於文化政治是由夸国企业操控著<4> ,所以改革一直以来进行得很缓慢,有时候甚至原地踏步,更或稍微倒退<5> 。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男女平等表面上是实行了,实际上却仍然维持了男尊女卑,女人必须依赖男人生存等心态<6> 。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7> ,女性歌手往往被定性为「软弱」和依赖男性,近年「被伤害」、「被践踏」的女歌手形象可算是充斥市场<8> 。在众多女歌手中,王菲可算是一个典型,她由最初「容易受伤的女人」<9> 变成了亚洲天后,独当一面,当中的转变给予了我们甚么启示呢?

本章旨在探讨王菲自九十年代的音乐事业发展历程及公信力,我觉得王菲之所以有如此知名度,与她吸引歌迷的行为及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关系,我们将这现象与香港社会冒起的「新一代」女性扯上关系。再者,王菲的歌迷遍布亚洲各地包括中国各省,她受欢迎的程度给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一些指示,王菲及其音乐为私人及公众空间提供了一个对於性别关系的幻想空间<10> 。


脱离中国色彩的商业偶像<11> --------------------------------------------------------------------------------------------------------

作为一位卓越的广东<12> 女歌手,王菲的演艺事业挑战了商业逻辑和政治现实<13> 。一九九四年,王菲凭著王家卫执导的电影《重庆森林》而声名大噪,虽然她任性、行为古怪而且喜欢对抗,但很多歌迷因此而将之视为模仿对象<14> 。不过最重要的,是王菲那完全与传统中国女性特质相反的性格及形象,引发起不少公众去谈论女权主义<15> 、音乐上的独立及其对中文流行音乐工业的影响。

一般人对王菲的议论正好表示我们需要去正视男女不平等和职业歧视的问题。大众一般认为女性的责任是照顾家户、老人及小孩。王菲成为首位<16> 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及市场逻辑的艺人,虽然她的态度不是强烈支持女权或批评社会,但她引导大众去思考社会主流问题、政治角色及传统文化。

王菲生於北京,於一九八七年来港定居,一九八九年於一个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而被新艺宝唱片公司赏识。唱片公司希望重新包装她,把她本地化为一位广东女歌手,於是改了一个艺名──王静雯,以及英文名字──Shirley。这两个名字都是香港人常用的,显然大家都想把她定性於本地歌手。王菲来港後曾跟随一位香港有名的歌唱家学习为香港人接受的唱歌方式<17> ,於是很快就打破内地女孩的形象,随後更和香港本地的传媒建立了正常和稳定的关系。那时候,很少人知道这位歌星的出身。

其实这一切转变是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的默契。唱片公司欣赏她的才华,却害怕本地人不接受她,於是重新包装她的风格及形象,从而淡化她的中国本质<18> 和背景,用以拉近她与其他歌手的距离。虽然她的首张个人大碟《王静雯》中的主打歌〈无奈那天〉非常受欢迎,但仍被某些乐评批评她是土包子。不过,王菲本身努力不懈,策略地消除自己那联系中国历史和政治的角色,特意学习广东话、仪态和风格去提升她的文化本钱<19> 。

坦白说,王菲虽来自内地,但她的形象拥有时代感,这个特色正迎合那时香港的宣传及广告策略。她既有时代感,但亦是传统中国女性的美态,是一个可塑性甚高的文化交杂形象<20> 。她迷人而吸引,对婚姻、爱情及家庭充满憧憬<21> ,跟其他香港歌手一样,无论是唱片、电视节目及电视主题曲方面,她都十分商业化,并以传统的市场和传媒策略作宣传<22> 。

那时候,她以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建立起自己的事业,这歌曲亦反映了香港女性现存的态度<23> 。王菲因为这首歌红透乐坛,更为她在一九九一年赢得各个重要音乐奖项,令她建立起自己的歌唱事业。这首歌道出女性脆弱及愿意为爱情付出的一面,部分歌词如下:

情难自禁 我却其实属於
极度容易受伤的女人
不要 不要 不要骤来骤去
请珍惜我的心
如明白我 继续情愿热恋
这个容易受伤的女人


《容易受伤的女人》 作曲:Miyuki Nakajima 填词:潘源良 编曲:卢东尼


这首歌标榜脆弱、容易受伤和对爱情矢志不渝的女性特徵,不能主动操控爱情,在这个父权社会要依赖男性去追求快乐<24> 。


〈容易受伤的女人〉成为一九九一年受欢迎的本地歌曲,进一步证明明星成功的方程式,亦激起典型香港女性的共呜──在外事业心重,对内是贤妻良母。虽然王静雯开始对自己的事业有操控权及不再依循这个音乐工业的规则,不过从她以後的一些情歌中,仍能见到她是一个愿意为另一半付出的女性。这种感情或许能从〈我愿意〉<25> 中透露出来: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我愿意为你
忘记我姓名
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怀里
失去世界也不可惜


《我愿意》 作曲:黄国伦 填词:姚谦  编曲:Nathan Wong


音乐制作人利用王菲的传统女性形象作为市场策略<26> ,带领音乐工业。王菲在香港、新加坡及台湾的高唱片销量(包括正版及盗版)奠定她在东南亚的音乐领导地位,更使她拥有进军内地市场的本钱。


透过不同的媒介及演出机会,她的个人风格、一举一动以及行为都已被肯定,这都能维持她的市场价值及文化资产。随著她的知名度提升,她的文化资产为她及她的唱片公司带来更多经济利润的空间<27> ,不过亦为她带来其他的文化发展机会。王菲现在能突破她的形象框框<28> ,由一个明星跃进为一个超级明星有很多的不明朗因素,要去突破音乐工业的「惯性」,当中有一定的风险,不过与此同时,若愿意冒相当的风险,就能从广东流行曲世界中突围而出。


- 重新建立别树一格的形象----------------------------------------------------------------------------------------------------------------


一九九一年,王菲决定暂时离开竞争激烈的香港流行乐坛,到纽约进修音乐,这并不是全为事业,王静雯道:「虽然我到纽约的目的是学音乐,但亦是我去了解自己的一个机会。」(节录自传记,请标明出处<29> )。传媒及报章对於王静雯的离开感到很惊讶,有很多报道更揣测她会放弃歌唱事业。其实,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反而有更多压力令她尽快重返乐坛。在美国逗留期间,王静雯受西方音乐<30> 影响之余,亦追随自由及都市人的价值<31> 。「我到处游荡,参观博物馆及常到咖啡室,那里有很多奇特但充满自信的人,他们不介意别人的眼光,我想我亦是跟他们一样独立和有点反叛。但在香港,我迷失了自我,我被别人塑造而且像机器一样,我没有个性,更丧失方向。」<32>


在纽约期间,她深受美国音乐旋律<33> 、蓝调及骚灵音乐薰陶,将自己改变<34> 为一个超级巨星,她後来更弃掉自己的艺名王静雯及洋名Shirley,而用回真名王菲和洋名Faye Wong。回港後,王菲的歌路转得另类,带点Bjork、Cranberries及Cocteau Twins的风格<35> 。


王菲不再任由音乐制作人摆布,她变得外向、积极,而且面对制作人、记者甚至歌迷时亦不再被动<36> ,王菲对记者道:「如果销量代表我的受欢迎程度,我这些特徵似乎已得到乐迷的共鸣。<37> 」一九九三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及〈执迷不悔〉之本地销量超过三十万张,成绩在这个只有六百万人口的地方来说确是十分卓越。她成为一九九三及一九九四年的最受欢迎女歌手之後,无可置疑地被公认为巨星,因为她的个性而令她的知名度增加。她不只追求一个不依乐坛逻辑的形象,更公开批评本地的音乐制作及宣传过於商业化<38> 。


王菲开始改造她的内地身分而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形象及音乐风格,从她建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可看出她欲在决策层面上有更多的主动权,除此之外,她更与作曲人合作,甚至为自己写歌。一九九四年她推出歌曲〈讨好自己〉,公开表示「『我唱歌』是去满足自己而不是去满足市场」<39> :


讨好自己 现实逃避 不知不觉 抽离
漫天的是非 做我的真理
一团和气 处事道理 遮遮掩掩
其实都自卑 其实都自欺
其实都自卑 其实都自欺
讨好自己 现实逃避 不知不觉 飘离


《讨好自己》 作曲∕填词:王菲 编曲:窦唯


由於她受到广大乐迷的宠爱,大家给了她「非主流之音」的称号,王菲的成功证明了她走对了风格,亦为市场带来革命性的讯息,无论在主流或非主流派<40> ,她都大受欢迎。


在其中一首自己创作的受欢迎流行曲〈执迷不悔〉内,王菲将自己的态度向她的事业、听众及传媒表露无遗:


这一次我执著面对 任性地沉醉
我并不在乎 这是错还是对
就算是深陷 我不顾一切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执迷不悔》 作曲:袁惟仁 填词:王菲  编曲:屠颖


- 扭曲市场逻辑---------------------------------------------------------------------------------------------------------------------------------


王菲的行为对她的事业及其唱片公司并没有引起负面的结果。新艺宝对王菲带来的唱片销量十分满意,更大胆地为王菲设计了一个倔强、前卫的形象,密谋赚钱策略<41> 。再者,王菲的明星风范开始令市场逻辑改变,她的对抗性态度除了吸引歌迷之外,亦受一些在找寻机会的广告商的垂青,例如维珍航空、镇金店及摩托罗拉流动电话也与王菲倾谈合约的问题,愿意付一百万美金给王菲作为杂志及电视广告之报酬。


王菲改造市场逻辑这个神话其实对於性别研究及中国社会之商业音乐发展<42> 有两个启示。首先,王菲为个人独立而对抗市场及传媒的态度<43> ,令她充满了神秘色彩<44> ,更令她有相当的新闻价值从而更受欢迎,於是她被塑造成一个流行偶像,尤其是吸引一些渴求另类生活方式、期望能突破女性在乐坛的基本地位之年轻女性<45> 。这当然对於新艺宝来说并不是甚么坏事,传媒及广告商更争相报道王菲的消息。


另外,王菲在塑造她自己在乐坛的形象时亦十分积极,对於一些想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女性来说,王菲的行为为她们带来大展拳脚<46> 的希望,当然亦有相当的规限<47> 。王菲利用这些音乐挑战中国性别角色<48> ,亦给予她机会去挑战音乐工业的惯性,这些态度令分隔主流及反对的声音之界线更含糊<49> 。事实上,对於音乐制作人,王菲的歌路是主流还是另类根本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她是否受欢迎。纵使那些另类音乐会刺激或影响乐坛,不过一旦它们受欢迎,已经会慢慢地列入主流。


一九九六年,王菲成为《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人物,更被形容为东方的女神。作为华人歌手,她代表著东方人,更重要的是她代表女性去面对世界<50> 。二零零零年十月,王菲的国语歌曲〈只爱陌生人〉被选作好莱坞电影主题曲,在华人歌手中是第一次。除此之外,王菲改变了现有以男性主导的乐坛<51> 。九十年代末期本地的音乐奖项一般都由「四大天王」囊括,王菲以天后的姿态在乐坛出现,因而令当时的传媒泛滥著女性主义的报道<52> ,这种现象在以前很少发生。


回到母亲的角色──挑战与妥协<53>


-------------------------------------------------------------------------------------------------------


自一九九三年,她常到内地跟那些不走商业路线的音乐人合作。在北京,王菲更感到那里像家,并觉得伟大和更轻松。她解释:「我已经厌倦华丽的形象,我不想改变我的风格,我只是想做回自己」。所谓「自己」,对王菲来说是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被人刻意改造。


其中一位能领导北京乐坛的音乐人是窦唯,虽然他的摇滚歌曲歌词不是十分明显地表达挑战社会的意思,不过在九十年代能真正激起年轻人的愤怒及精力。他好像王菲一样,不容易妥协又固执,而他亦很少被公开自己的私生活。他与王菲的恋情被「狗仔队」揭发,他们从外地回来後不久就被广泛报道,不过後来王菲公开地承认这段恋情,传媒於是不再感兴趣。一九九六年七月,王菲承认与窦唯已正式结婚,五个月後,她生下女儿窦靖童。纵使她极力避开传媒及歌迷的追访,但传媒仍然穷追不舍,在娱乐圈甚为轰动。现实中,做未婚妈妈及与内地人结婚一向是不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不过王菲跟窦唯彼此都是有才华的音乐人,他们被视为天作之合。无情的传媒马不停蹄的报道除了令王菲要伪装才能进出医院外,亦令歌迷更有兴趣知道她的消息,令她更神秘、更有新闻价值。


自从王菲在九十年代开始改变形象之後,她与传媒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议,为了私隐,她与传媒的关系发展不好。在歌手的心路历程中,婚姻通常替歌手的歌唱事业划上休止符,而生儿育女更加是星途发展的一大障碍。不过,王菲九七年出版大碟《玩具》,封面却是王菲临盆前被偷拍的一张照片,这或许表示了王菲对於她的新生活其实十分满意,亦表达出传媒对她怀孕消息之疯狂。


王菲女儿出生之後,她似乎与香港传媒十分合作,不只让传媒拍摄自己与丈夫的照片,更大方地让女儿也成为焦点,这与王菲以往十分抗拒传媒知道她的私生活的态度完全不同。她的音乐开始个人化,亦写一些有关她女儿的歌,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一歌中,她公开表达了她对女儿的爱,「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


另一方面,她在试验一种崭新的市场模式,建立起兼顾事业与家庭的现代女性形象。这种模式适合亚洲及华人社会的背景,经济事业上的成功并不改变家庭以及传统价值。王菲的新形象已不再反叛,却保留著作为现代女性的独立和坚持,她也面对所有女性都面对的矛盾。


一九九八年王菲的巡回演唱会中,每一节表演完结时都会见到她女儿的片段被投射在大萤幕上,尤其是在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时;而王菲的丈夫亦是当晚的鼓手。有时候,公开家庭生活是扩阔自己支持者圈子的一个好方法,事实上,当晚的观众来自不同层面,纵使年轻的歌迷仍是占大多数,中年男女及一家大小亦有捧场。可能王菲的事业及个人生活没有明显分界,她的音乐似乎迎合不同性别、年代及阶级。她的一些歌曲,例如在二零零零年推出的〈香奈儿〉表达出含糊但多元化的一面,表示出无论任何人也能代入歌曲提及的多重角色例如女儿、母亲、年轻女孩子、恋人甚至女同性恋者,因为在歌曲里面必定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身分:


王子挑选宠儿
外套找寻它的模特儿
那么多的玻璃鞋
有很多人适合
没有独一无二
我是谁的安琪儿
你是谁的模特儿


《香奈儿》 作曲:王菲 填词:林夕  编曲:张亚东


这个时候,王菲的成就相比起一开始进入香港乐坛时,已跨越了一大步。她在音乐方面得到很好的成就,能操控自己的事业,打破乐坛的规限去设计自己的形象,经历过不同的音乐风格,最後重回内地发展去找寻她的根。虽然王菲逆乐坛主流而制造另类音乐路线,但她并没有公开反对男权社会,相反,她的歌曲切合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这个矛盾显示出很多女性始终认为在两性关系中,男性作为主导的重要性,在这时期,其中一首王菲最受欢迎歌曲是一九九四年的 〈棋子〉:


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
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
也没有逃脱的幸运


我像是一颗棋
进退任由你决定
我不是你眼中唯一将领
却是不起眼的小兵
我像是一颗棋


《棋子》 作曲:杨明琼 填词:潘丽至  编曲:屠颖


这首歌曲表达出女性被爱情、日常生活及家庭事务牢牢牵制,无论歌中女主角如何将自己定位,她仍受控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王菲坦然揭示我们身处的社会中女人的自由有限。不论身在资本主义或中国社会,女性只存在男权主义中,很多时唯有妥协。作为一个成功的女歌手,王菲明白作为现代女性的难处。她更在〈出路〉以自己写的歌词说出意见:


听说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 到时候我们一定要结婚 并且有个孩子
我有很多问题 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缺乏耐性 没甚么事能让我满意
我常得罪人 这好像是天生的本领 我讨厌当明星 又希望引人注意
唯一相信爱情 渴望有个幸福家庭 可算命说我像的婚姻并无那么如意
说你到四十岁的时侯会有外遇 这样我担心 真令人担心
我想找条出路 到底有没有出路


《出路》 作曲∕填词:王菲 编曲:窦唯'


她唱出女性的渴望和矛盾,出路既不清楚又没有定论,一方面,这首歌在商业化的音乐工业可视为一般情歌,但另一方面,王菲的事业及其复杂的家庭生活,令人想到亚洲女性在工作背後,冲破传统规限压力的确很大。就王菲来说,就算本身的专业身分为自己带来多大的文化本钱,但仍要面对离开工作环境之下一些人事的挑战,例如在家及在爱情关系上。


王菲的另一个转捩点成为了传媒的焦点。在窦靖童出生两年之後,王菲与窦唯离婚,虽然有这样的新闻,但消息仍令人去思索女性在成功及独立背後的代价,有公众猜测她离婚的原因是她为前夫及爱情的牺牲或多或少也危害一位女性的事业。在一篇二零零一年四月《明报周刊》的访问中,王菲表示婚姻、生育、离婚绝不会影响她的事业,她相信喜欢她及她的歌的人亦不会觉得这会对她有影响,所以就算有人因此事而不开心,她也不介意。


监於王菲以往的做事方法,当听到王菲开始与比她年轻十年的人气急升歌影星谢霆锋交往时,大家一点也不奇怪。谢霆锋一向有一种愤世嫉俗、冷酷而又反叛的年轻小伙子的形象。王菲及谢霆锋的行为不约而同都是挑战个人的价值观──女性和年青人在香港的意识形态。


- 王菲的主观性和重要性-------------------------------------------------------------------------------------------------------------------


王菲过去十年的星途一直都受无数传媒报道,尤其是王菲一向以来都拒绝谈论她的工作及形象。她解释:「我不是一个擅於与人沟通的人,尤其是一些我不熟悉的人,再者,我比较直肠直肚而且情绪化……那些报道永远都不是我实际讲的说话,我知道我不能操纵传媒,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避开他们。」<54>
纵使她有时亦会面对传媒,她的回答却总是十分简单,她永远都是喜欢利用行为或音乐去澄清一切,而不是交谈。事实上,拒绝与传媒接触和宣传令她蒙上一层神秘气氛,虽然吸引观众,但反过来亦让人有离群之感,而这种离群之处一反市场的常态,令她更受欢迎。
王菲的音乐不但为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甚至海外华人团体所接受,在东亚地区亦甚受欢迎。王菲的支持者以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最多 <55> ,她的独立个性令她在社会的规范之中找到另外一些出路,事实上,她的处事方式影响著不同的女性团体,甚至是女性同性恋者<56> 。结果,王菲因新闻价值及引起广泛议论而令重要性大增,她拒绝向外界交代她的一切,这令她的形象更富神秘感,亦因此会有更多支持者。


当然,王菲的歌迷不可能模仿她一样过独立生活、挑战男性主导的角色、或是反抗在资本主义工作环境上的一切规限<57> 。很多女性不能像王菲一样如此明显地利用文化及经济资本,不过,王菲的行为已为众女性提供了一个象徵性的资源去建立一个社会新层面,令自己在工作上及市场经济上都变得重要。因为她们的地位提升了,令我们要重新思考男性在爱情及家庭的主导关系,香港及台湾在此需求下作为先导角色,亦成为深圳、广东、上海及中国大陆邻近地区之典范。


若认为王菲是女性革命运动的先驱,那就大错特错,相反地,她的形象像麦当娜一样表达出女性的力量以及在资本主义文化之下的灵活性,没有任何巨星会否定已建立的经济规则,相反地,他们对著全球性的商业娱乐机构去逆传统而行,反而增加他们的唱片销量。监於她们仍要吸引传媒报道、吸引歌迷去增加唱片销量,以及在音乐工业上赚取更多收益,她们刻意保持一个革命性的形象以令更多人对於女性主义存有幻想<58> 。


- 女性运动的挑战---------------------------------------------------------------------------------------------------------


音乐为日常生活提供了空隙,但是我们对於音乐怎样驱使社会的转变和改革,却不甚了解<59> 。王菲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带动了某些观众,并在中国社会<60> 暗地里<61> 推动男女平等的运动或女性主义的运动<62> 。


现在,男女平等运动建基於有效的文化和政治信仰,却又受制於政治经济。要加强这些运动力量,需要不间断的经济和文化资源支持。明显地,王菲利用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结合了自己的家庭及事业元素,供给歌迷力量,而更重要的是,王菲更有能力去保持男女平等运动,令其强大。她拥有很强的文化的资源(cultural capital)<63> 去挑战和改变市场逻辑,同时,她也能够维持文化和经济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激烈的运动不成功是因为缺少了市场的支持,所以,一个真正的运动是需要依靠社会上不间断的舆论。只有文化的形象存在於市场上,运动就能够保持进行。


然而,文化的理想<64> 有它的价值,这些理想除了能组织成男女性别运动,却也能让资本家获得盈利,这揭示了文化政治中的矛盾。在资本社会中普遍存在著资本主义,在此约束下,所有的文化产物包含了资本主义,但所有的运动却在没有资金支持下发起,於是这些运动就得倚赖文化媒介的力量,去突破这些限制。<65> 王菲是个很罕有的女性,她拿出自己的文化本钱作激烈的反击,亦稳坐巨星的位置。她把资本家的逻辑与自己的个人价值、方向和性格置於相同的位置,结果就刺激起男女平等运动,成为文化和运动中可挪用的资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jodies 发表于 2005-2-15 16: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时,真的很震撼。震撼在於其存在及其存在之可能,这也差不多是每一个身边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的反应。真的不太相信还有人可以这样概括化「东方人」,我连这个字也不敢轻言。何地的,何时的东方人?就算这是泛指一个主流/主导的印象,也应说清楚这是一个因怎样的文化论述而生的主流/主导印象,而提出这么一个主流/主导印象於文章的开端,是啥用意?是啥意思?我读下去除了觉得这是一简化了的所谓de-myth「东方人」的行径,我看不到其他/她。




<2> 是吗?是指哪一个「东方」的地方?在什么时代?是什么男女平等的议题?如果这篇文的题目是女性主义与王菲(我们应该要记紧啊) ,有什么关於女性主义的议题被(或没有被)讨论呢?




<3> 为什么要追上呢?而什么是「西方」?哪一个国家?何时?什么文化内涵而有的「标准」呢?什么是「标准」呀!天啊!「西方」也不只是一啊!




<4> 哪一些跨国企业?如何操控呢?指跨国音乐工业?电影工业?跨国音乐与娱乐工业?跨国音乐工业与音乐产品(不只是音乐)?又如果我们等於「东方」,被「西方」跨国企业「操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上」「西方」「标准」呢?真累,什么也要加「」,因为完全看不明白!




<5> 怎样慢,怎样原地踏步和倒退?!指什么?男女「平等」吗?男女「平等」讨论中的什么议题?




<6> 是吗?指哪一个地方?香港吗(之前关於地域的处理,只有「东方」二字)?这个主流/主导意识从哪里得知?「一般人」是谁,「的士司机」吗?或是「学者」?




<7> 吓,突然跳到那么庞大的论调……是怎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指香港吗?还是之前一直在写的模糊「东方」?




<8> 「近年」是何时?是吗,女歌手被定性为「软弱」吗?30年前已有《乘风破浪》,20年前有梅艳芳,还有陈秀雯的《震荡》和麦洁文的「郁亲手就听打……」,啊!还有露云娜的《豆芽梦》呀,我的最爱。




<9> 她最初出道的时候,在1989-90年推出了三张唱片,包括《王靖雯》(新艺宝,1989)、《Everything》(新艺宝,1990)、《You’re the Only One》(新艺宝,1990),後来唱《容易受伤的女人》(《Coming Home》新艺宝,1992)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转变歌路了。




<10> 完全不能理解这一段文章最後的四句,什么是「给中国的政治发展一些启示」?写一些貌似「劲D」的立论,不等於文章「自动」会「劲D」。




<11> 中国色彩是什么?特色?颜色?唐三彩?《清明上河图》?




<12> 「广东」女歌手?为什么强调「广东」?地理的边界与身份如果重要,那是指什么呢?




<13> 什么政治现实?怎样的现实?怎样的政治?




<14> 歌迷怎样模仿?有做audience research吗?何时?谁在模仿?模仿什么?她/他们在模仿之中感觉怎样?得到什么?我们不可以替她/他们说话呀。




<15> 王菲的「与传统中国女性特质相反的性格及形象」怎样「引发」「公众」去讨论?什么是「传统中国女性特质」?「女权主义」是什么?「公众」是谁?何时?在哪里?在怎样的媒界/平台去怎样讨论「女权」主义?文中其实好几次提及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等「字眼」,但,是关於哪些女性主义理论、议题和关注呢?如果女性主义不是一,女性也不是一。




<16> 吓?她是「首位」吗?那么罗文呢?梅艳芳呢?张国荣呢?林青霞呢?黄耀明呢?而王菲怎样「引导」「大众」去思考「社会主流问题」、「政治角色」及「传统文化」?




<17> 什么是香港人接受的唱歌「方式」?罗文、郑少秋、汪明荃、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甄妮、叶倩文、关淑仪、林忆莲,不同年代的歌手,於不同年代,唱法都不一样呀!




<18> 什么是淡化「中国」本质?这是什么?若果中国女人有「本质」,哪还说什么女性主义?还是这「本质」是指形象而已?唉,差不多没有一句是对头的!




<19> 哗,王菲早期形象和歌曲有连系「中国历史和政治的角色」吗?那是什么?在哪些歌里怎样表现?歌迷读到吗?她需要去「消除」?!说到底,大部份於80年代来香港的人也要学习广东话,适应香港的生活,这只是必然的生存条件……怎能被概括为「文化本钱」?




<20> 文化交杂形象?哦,是指hybridity吗?!大陆的就等同「传统中国女性美态」,香港的就等同「时代感」?把这样两个自行建构的概念对立起来,再兼容并蓄,就等同「交杂」吗?




<21> 是吗?从何得知?




<22> 我有两个疑问,第一,这里指的传统市场策略,是在哪些时候,或她出版什么作品时的市场策略?二,於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八十年代末也有很不同的宣传策略,若认真研究各大唱片公司宣传计划,资金回报比例,投资在不同媒界的比重,与电视台/电台的「暧昧」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不过,这里说的「传统的市场和传媒策略」,是指什么?




<23> 「香港女性」可以被归纳成有一种态度吗?「现存」是指歌曲出来的时候吗,1991-92年?还是现在?




<24> 哈哈哈!是吗?这首歌里的「女性」是「被动」吗?是被「父权社会」控制吗?要知道这首歌最红的时候(92年),在G & L 吧,有多少gay man唱到流下泪来,又有多少les笑住玩唱这首歌?在这里我想提出做歌词研究可能出现的局限,请读注解25。




<25> 歌词研究局限的问题,在这里包括作者用《我愿意》的歌词讲成为王菲她自己本身,和概括为「典型香港女性的共鸣(不是呜呀!)」。歌词本身是一些重要的文本,这个无用置疑。但1) 流行音乐工业里,很多时候歌词并不是歌手写的,他/她们只负责演绎,并不等於他/她自己的某一种看法。三月号《Jet》刚刚做了一个本地填词人的特辑,当中包括一些访问,虽然很短,但也可以读到填词人本身的情感、风格甚至「对社会责任」的道德观念(这个道德不是色情尺度或五伦道德,而是生产流行产品时的道德决择(ethical choice),即有什么可以写,有什么不应该写,或有什么可以大胆试写),所以,做歌词研究,有时更多是关於填词人,而非歌手。当然,填词人的立场也不一定「等同」歌词。2) 对於某一些唱作人或独立音乐制作人,歌词可能也是他/她们自己的看法,但纯粹读歌词作为对歌手的演绎,就很有问题。在朱耀伟著的《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三联书店,1998,香港)一书中,AMK的歌词就被乱意阅读,本来「误读」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把「误读」视作创作者的原意,那就糟糕了,如页444:「这里所讲的『易服』便是他们(AMK)的同志政治的其中一章」,可是AMK从来没有说过我们的音乐有「同志政治」意味,但同时,这并不等於我们的歌没有关於性意识型态的议题!此外,他还用了周华山的书来作为对「同志」意义的参考(页445),天呀,若果作者做多一些资料搜集,读亠点我在九十年代中尾写到「闷」的「同志」文章,就应了解下这注解有多荒谬。另外,在《情感的实践:香港流行歌词研究》(陈清侨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香港),虑思骋则做得比较好,虽然那同样是文本分析,资料搜集却较全面,如他一直都关注AMK的发展,出席音乐会、搜罗访问稿和在报章杂志的评论,也跟我们做了很详尽的访问,而解读我们歌词时也很详尽、小心、自觉,不是硬把AMK说成某一个模样。 3) 听众、观众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她们也有自己的主体性,了解/运用/挪用/玩弄歌曲的方法。只做文本分析而不包括audience research,本克是没问题的,但我们就不可以替其他/她人说话,或轻率简化地把歌词与社会「现实」划上等号。




<26> 什么是「传统女性形象」?她唱《容易受伤的女人》的时候已经是穿短裙和鱼网丝袜的了,请留意 Coming Home (1992新艺宝) 的唱片封套。




<27> 她的「文化资产」是什么?是那些又富「时代感」又有「传统女性特质」的什么吗?若果是,是怎样因此而为唱片公司带来更多经济利润「空间」呢?




<28> 「现在」是何时?92-93年(这个只是我在读前文後理推测出来的而已……)?怎样的突破?怎样的形象?穿了什么风格的衣服,化了一个怎样的妆和做了一个怎样的发型?坊间有什么关於她的形象的评论发表过?

<29> Yes,「请标明出处」。




<30> 「西方音乐」是什么?




<31> 「自由人」?什么是自由和都市人的价值?「自由」,那么复杂的概念,是哲学理念?是个人主体的实现?那么难用的文字,这里就如一个普通的形容词。王菲为什么要「追随」都市人的价值呢?难道从大陆来的就必然「乡下」吗?北京与上海的生活是非常「都市」的,只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它不同的型态!!




<32> 是ibid吗?Yes,again,请标明出处!




<33> Blues 和Soul我都懂,但什么是「美国音乐旋律」?




<34> 哗!我变变变,一下子咁就「将自己改变」成超级巨星!厉害!厉害!




<35> 唉,「另类」是什么?所谓带点「Bjork、Cranberries、Cocteau Twins的风格」,不一定使她更「另类」。而且,她与Bjork、Cranberries、Cocteau Twins扯上关系,是因为她「抄」了Bjork的一个video的造型和拍法,也cover了一首Cranberries的歌─《梦中人》(《重庆森林》的插曲),且唱腔抄到十足(有什么「另类」原创?),而後来推出的两张大碟,Cocteau Twins写曲及演奏了《娱乐场》(《王菲》,EMI,1997),及写曲、编曲、监制了《分裂》和《扫兴》两首歌(《浮躁》,新艺宝,1996)。唉,请做好research再写。




<36> 作者从哪里知道王菲不再被动?与制作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讨论,但不能只是借王菲的几句话与歌曲本身来分析这个歌手的位置,而应从深入的访问,细心考察香港流行音乐工业的运作方式,是因应怎样的不断转变的条件,歌手、创作人与唱片公司可以有很不一样的权力关系、工作安排、音乐方向的自主性。这真的是一个很有趣及重要的研究,但必须认真细心地考虑各种方法学,如做大量的ethnographic research 和in-depth interview,才可以处理这个题目。




<37> 这两句话出自何处?在什么context下说?




<38> 什么是「乐坛逻辑的形象」?她在哪里、怎样批评本地音乐创作太商业化?她在什么context下说出这些?




<39> 请注明出处。




<40> 什么是「非主流派」?可以这样分吗?若有必要分类,是为了要说明什么?是基於什么条件、逻辑、方法去分类?




<41> 哈哈!不是说王菲很自主吗?可以控制自己的一切的吗?怎么现在又说新艺宝为她「设计」形象、「密谋」赚钱策略……密谋?这是什么中文?!




<42> 哗!突然从香港流行音乐工业的讨论变成「中国社会之商业音乐发展」,搞乜鬼!?这样的文章我之前也读过,都不及这篇「厉害」,完全不合逻辑,没有详尽的阐释及缺乏充分的资料搜集,但却貌似一篇标准的学术文章。




<43> 请读注36。




<44> 啥意思?什么是「神秘色彩」?




<45> 从什么研究?怎样的研究?知道王菲「尤其吸引」─些「渴求另类生活方式」、期望能「突破女性在乐坛的基本地位」(什么是「基本」地位)的「年轻女性」?这样的概括,又没有资料支持,真恐怖!




<46> 哗!大展拳脚?开铺头咩?




<47> 哗!「有希望」,又有「规限」,啥意思?




<48> 什么是「中国性别」角色?可以这样概括地讲吗?只是中国性(Chinese-ness)已经需要详述,此外,性别角色的权力高低关系也存在於一个很复杂的情况,换句话说,男或女的性别角色之中也因很多不同状态,而令其权力关系有所分别,所以讨论这些必定要contextualize的(这是那么基本的研究方法理念)。




<49> 主流和另类当然不能简单地划清界线,但我想在此所谓「另类」的讨论若要变得有意思,就不只是要摒弃分界,也不是要把它绝对正面化。王菲的音乐对香港主流音乐的冲击,於「另类」不「另类」的讨论上,可以是针对於其音乐性的研究,即是在王菲的音乐发展中,音乐创作人注入什么有别於主流音乐的音乐风格,如new wave,noise-pop,avant-garde ballet,electrics,neo-classic等等;或王菲的歌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如不震音,不标榜字正腔圆)等等。若可以这样讨论所谓「另类」与「主流」的相互冲击和关系,就会变得有意思,因此讨论方向一定不是要把两者二分,或简化地说不可二分。




<50> 哗!何时王菲代表著「东方人」,谁这样想?在哪里得知?又何时她「代表女性去面对世界?」(一定不是代表我!)如果这是一篇关於「女性主义」的文章,就这一句就可以推翻了整个题目,如果,性别政治是关於权力。全篇文章到此还没有提及作者是想讨论什么女性主义理论,怎么样关於女性的题目,anyways……用一个「代表」去讲「女性」整体是一个必然的荒谬,或……错误。




<51> 是吗?




<52> 哗,系就好啦!香港对「女性主义」(不只是一) 的歧视与误解,我想比对「女性」(不只是一)还要大。请pass around那些「泛滥的女性主义报导」,好想看呀!我想很多人也很想看啊!




<53> 这个部份……没气力续句解拆,况且问题都是重复。但还是要留意几个问题 1)王菲说话没例出出处和解释context;2) 只用几句话「等同」一些结论;3) 一厢情愿的光阅读歌手的性格而没有深入的考虑其他研究方法,如ethnographic research和深入的访问;4) 关於文本分析和阅读歌词的问题,请留意注24 和25。




<54> 请注明出处及context。我们怎么知道她这样说不是在刻意地建立形象呢?如果,我们都不可以肯定,至少,她说话的context可以令读者better informed。一切也是performance,gender is performance,language is performance呀老友!!




<55> 在哪里知道?有研究显示吗?怎样的研究,问卷?访问?怎样选被访问者?问卷和访问背後的rationale是什么?读者是有权及需要知道的。




<56> 哗!吓死我!王菲怎样「影响」「女性团体」?什么团体,何地的?什么性质的?关注什么议题的女性团体?她怎样影响女性同性恋者?




<57> 救命!!我想没有王菲,很多不同的女性,用著不同的方法,都为著自己的生存、与其他人的关系、社会的认同与位置,日复日的不断努力和挣扎,这并不必然与王菲有关系,这是第一点;二,王菲的歌迷有没有「模仿」她去「挑战」男性主导的角色,和「反抗资本主义工作环境」上的制限?这些不可自行断言;三,王菲自己又是否「自觉」挑战男性主导,甚或「反资本主义工作环境」上的规限,我更质疑!!唉,怎么可以那么随便的就写「反抗资本主义」?若果是,那就不是流行音乐工业了。或者,反抗资本主义运作在流行音乐的讨论中,放弃版权可能是一个很有趣的讨论,且看看黑鸟的立场。我已放弃了我的音乐版权,那很「反抗性」吧!唉!必须慎言呀!




<58> 读完这个部份,觉得更似是而非(当然整篇文章也是似是而非,文理不通,立论混乱),如果细心地读这篇文的写作方法(且看作者行文的方法,因论点永远是依靠语言而建立,而分析论点,不只在於其本身,也在於其怎样被语言建立),可见作者把王菲说到何其重要,何其伟大,几乎一切事物(音乐工业制度、中国经济政治状态、反抗资本主义工作模式 ─ 若抽起这些文字放在一起读,便知道何其荒谬)/人(女性)都被她影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是要抹煞王菲及其音乐对香港文化的影响,但若依循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亦即思考方法),把她说成那么伟大,简化的绝对正面化其「影响」,反而是不能清晰及细腻探讨王菲的重要性的。




<59> 是吧!我想你真的不甚了解。




<60> 什么是「中国社会」?为什么从香港跳到「中国社会」,在这里,我不是说不可以这样写,但必须清晰其作用。这里是指现在流行音乐在华语社会的流通与运作吗?那么这是华语社会的讨论,不是「中国社会」,用「中国」这两个字,要弄清楚想带出什么论述。




<61> 「暗地里」─ 这句话可圈可点。因为所有文化的影响及改变,某程度都是「暗地里」的,难道我们现在还有political brainwash,用枪指著你/你去相信某些东西吗?若我们觉得意识型态批判有限制,而选择用论述分析和从日常生活之细微处出发,这正是文化研究范畴里重要的方向。




<62> 讲运动,是有清楚的方向、策略的,这里指的女性主义运动是什么?是指男女平等权力?(要知道不同的女性主义运动有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我和其他同意feminism of differences信念的人,追求的是「不同」,而不是「同」呀!)此外,「女性主义」是不可以强加於他/她人之身,只有个人自己可以说自己是,可有人问王菲是不是「女性主义者?」小心看她的反应啊!可能又可以看到什么「反抗」与「革命」出来!在这里我不是要说,只有「女性主义者」才可以「争取」女性应有/可以有的权利,因为一切都在生活中,不知多少妈妈在她们的生活里,活出反叛,活出对权力关系的re-manipulation,她们不一定是女性主义者,我们根本也不必说她们在做什么女性主义运动,但重要的是(学术讨论或文化研究重要的是),细看她们生活的种种,看看她们的生存方法,与大家分享。我不是否定王菲对性/别讨论的重要,但研究不只是看结论,而是我们「怎样」得到一些结论、挪用了什么方法(方法学)去得到结论。而研究结论的深浅,很多时候是在乎我们是否自觉这些议题。




<63> 王菲的文化资源是什么?用文化资源(兼加括号英文cultural capital)这些字眼,不就等於说多了。




<64> 什么是「文化理想」,谁的理想?这个谁可以(或不可)代表了谁的理想?唉!我真的不能明白「男女性别运动」在这里是指什么?根本从来就没有认真阐释过……唉!这篇文令我想到很多其他关於文化的…… 这阵子想了很多,关於文化研究的问题,和在香港学术圈及文化评论人是怎样理解文化研究。有些「学者」评论一部电影,就只是随随便便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演绎,把它说成关於这、关於那,大题目大口号满目皆是,却看不清容貌看不清内涵。都说文化研究在於细眉细眼。有些「学者」连基本电影理论和电影历史都不懂,就教亚洲电影,说什么《春光乍泄》就是讲「九七」问题,唉!我想文化研究之所以重要和吸引,在於细心地观察人的生活,把学术与社会与人文与自己建立一些(多种方向的)关系,并藉辛苦研究的些少成果与insights,与其他人分享;而我们只可以非常谦虚地说,那些只是小小的insights而已。文化研究的基础方向 ─ 取之於生活和放之於生活,是其有趣和重要之处,同时也是最危险之处。信手拈来日常生活的题材(从前不被认定为学术研究的题目),可以很容易,随随便便地说,更是容易;但要认真地检视自己生活的社会,就绝对不易了。「日常生活」,细眉细眼,是那么重要。但借题发挥、草率立论、乱抛token、大做文章(依循学术游戏的论文写作方法,只是空壳而已,出版再多又如何?),那就危险极了。对於了解我们的文化内涵,我时常觉得香港流行音乐是那么重要,当中真的有很多有趣的题目,也有很多研究的可能性,如前文提及的流行音乐工业的运作模式,在哪些情况之下,音乐人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却又可以平衡商业的回报,创作人、歌手、唱片公司(近年「英皇」的出现令我们必须更重视经理人公司的位置)的关系是可以怎样的?可以研究「人山人海」的运作?但这些单靠文本分析和资料搜集是不能做到的。要长时间的观察、做大量field notes和深入的访问才成。研究方法,造就内容。此外,audience research也很有趣啊,研究某些音乐是怎样被consume(当然不只是消费的意思),受众可以怎样「利用」音乐作为他/她们生活的部分。甚至,科技对香港音乐创作的影响?音乐上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类型的音乐被引入香港的流行音乐工业?陈冠希刚推出的《Please Steal This Album》是研究香港Hip Hop文化可用的例子。Hip Hop不只是音乐,还是态度。陈冠希这次不用大头做封面,全张唱片没有情歌,是香港流行音乐工业的有趣现象,还有很多可以做哩。就算是关於性/别议题,以上种种题目,全部都可以作横线穿梭。至於文化研究可否改变社会权力关系(如果政治性的意思必定关於权力、关於权力转移和资源再分配),则在乎很多东西,在乎「学者」对运动的理解和参与,与不同界别(非政府组织、文化组织)的合作,当然也在乎我们自己怎样「生活」。




<65> 从「在资本社会中……这些限制。」我没法子看得明白,资本主义社会当然存在资本主义,若真的要说,必须处理关於香港流行音乐工业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运作;如关於版权?关於消费(买音乐、买认同、买形象,这也不一定是负面)是一些怎么样的讨论呢?此外,什么是「所谓运动却在没资金支持下发起」?什么运动?谁的?为啥目的?作者究竟知不知道「运动」是什么?是指香港的妇女运动历史和现状吗?如果是,是指啥?究竟在说什么?或者我太认真,但若果一个人想清楚才写,就不会写出这样的东西了。很多朋友说我这样花心机精神每句细读太不必要,文章根本就没有逻辑,但我想都没所谓,当练习耐性(虽然真的好难顶!)。我觉得最不耐烦的,反而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对这类文章作批评?至少,出句声!

後语:

这几年在大学教书,见得太多不公平事,心很抑郁,也很感慨。近年我尽量沉默,因为很多原因,很难尽言,但其中一些是关於立定主意的难,和语言怎样能够表达心思复杂的限制。但最近的爱国论、人大再释法、日复日生活上面对的大学教育的污染(多得反智的高层和无良无知的引号中的学者),令我再决定执笔,觉得不可以再那么沉默(如果这是文化研究的起点,於生活上的体验驱使我们对自己身处的状态/地方多作分析,希望多一点了解)。朋友说,从前「寸寸」的麦海珊回来了,我倒觉得不是,只是直话直说,解拆问题,提出问题,写一些小小的insights,与大家分享而已。要从文化研究推展到改变权力关系,不只在此。所以,难呀!文化在生活,革命在生活,所以,一切在乎你/你,除了写文章,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暖花开 发表于 2005-2-15 17: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操,J老师快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fry 发表于 2005-2-15 17: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直狗屁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睡谷 发表于 2005-2-15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来。都是胡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oapy 发表于 2005-2-15 20: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文字理论里爬爬拽拽的人,不写点东西怎么活。。。。原谅他(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叔平 发表于 2005-2-15 21: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楼主一定会找来这篇文章
虽然我在很久以前就看过
但我被楼主这种矢志不渝反王菲之大无畏精神感动了
王菲现在过的挺好的 楼主费心了 你真的没必要笑的如此开心
我多问一句 你和你家陈珊妮可还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jodies 发表于 2005-2-15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游威写黄馨的帖子里indieman让我贴的,我就贴了,文章太长,贴成两段,看起来有点乱。
你很敏感,呵呵,似乎有点过头了。如果我喜欢sandee,干嘛要反王菲呢?我反呀反他也不会成天后啊。
我只是不喜欢王菲而已,如果没人说把这个贴过来,我也不会想到翻旧文贴过来。你可以去看那个贴,我提到anson这篇文章是蛮久以前的事情了,要是那么热衷,当日就一并贴过来了对不对?
陈公主。。。。3月8日在香港开show,新的《拜金小姐》大概2月底就能听到了。
其实我最喜欢的女歌手是游威提到的那个《都市触觉》的演唱者林忆莲,不好意思,不是故意的。其实我最近也有在听王菲以前的粤语歌,因为那次看港乐里面sandy唱了《静夜的单簧管》,突然想起来的。
还有你的名字,呵呵,最近娱乐新闻里面王琦瑶的造型出来了呀,两托婴儿红,童花头,满好玩的,虽然不大像40年代,不过倒让人想起sammi当年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jodies 发表于 2005-2-15 22: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我干嘛想着她不好啊。。。。。
第一,人家anson反的是冯应谦,又不是反王菲
第二,我成天吃饱了想着王菲衰下去衰下去干嘛啊,我想了她也不会衰,她要衰我不想也衰,老想着别人坏会有报应的,我最近在看鬼神故事。
第三,网上的事情不过是大家自娱自乐,要是俺这里贴个批评表扬王菲的帖子,就能对她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他的声誉。。。。好像,这隔山打牛的功夫我也练不来。。
第四,我希望大家都好好的,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尤其是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ndieman 发表于 2005-2-15 23: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细看,但反驳那个人也无赖呀,反问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什么东方,西方的,这个他自己也答不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rost 发表于 2005-2-16 0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喜欢王菲是没有理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ournalren 发表于 2005-2-16 13: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两点半还要去上冯老师的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ojopin 发表于 2005-2-16 14: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问到王菲:“HEY,你的歌让我们的东方女性抬起了头喔!”

她会怎答呢?

“多谢FANS....多谢PAC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5-1-13 17: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