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万历十五年≥

[复制链接]
nnnooo 发表于 2005-4-19 2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万历十五年≥

作者: 黄仁宇
isbn: 710800982X
页数: 281
定价: 12.80
书名: 万历十五年
出版年: 1997-5-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参考书目
附录一
附录二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我对历史有一种别样的喜好,超越其他.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可以尽情地不负责任地超越现实地想象,无数次假设与无尽的可能.但基于时间的单维度,这种推及只能最后归结于我自身.而历史剧之类的东西,或者演义什么的玩意,都不如读简明的正史来的愉快..<左传>写晋景公之死,只用了八个字:”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而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却有如电影一般徐徐展开,硬是将一个”无关紧要的年头” 变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至皇帝万历,下至罪犯李贽,各个都被从故纸堆中还原,变成一幕荒诞戏剧中的角色.早年王小波先生曾经推荐过此书,惭愧的是我上个星期才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楼最角落的书架之中将其请出,到现在才敢妄称我已经读完,并且想乱弹几句.

此书从1587年的慌乱的一天开篇,以谣言开始一段历史,,也算是一个特色.由此,黄仁宇先生成为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之后,诸多人模仿其风,却始终不得其骨,归结至底,乃是因为没有黄先生的”大”历史观念.要论厚度,这本书只有区区281页,绝对比不上那些厚部头的大著作.然而据我之陋见,<万历十五年>无疑是现代中文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单就影响的广度 而言,由1997年5月第5版出版至今,已经印刷了23万余册,还不算前面四版以及诸多其他语言的版本.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为何有此魔力呢?还要归结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单就是这样的开头,已经颠覆了历史书写作的传统.而其结构,则是以人物之命运为主线,展开一个历史的横剖面,将诸多表面互不相干的事物捏合在一起,从上至下立此存照,对这个国家的肌体来了一次CT照射。将这个以意识形态为治国标准,上面是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下面是一盘散沙的农民群众,状似“潜水艇三明治”的朝廷,从里到外翻了个痛快。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已经去世的张居正、清官海瑞、军事家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在这一年前后,上演了自己的历史。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皇帝的失败,在于他的位置要求他灭绝感情与人性,纯粹成为一个仪式与机构,这个体制得以运行良好的条件,不是妥协,而是牺牲一切。因为皇权不是世俗的权力,而是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的表征,是伦理,道德,法制,暴力和为一体的产物,这种神圣的光荣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意识形态,可以用来办成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因而不能存在半点瑕疵。当他坐上这个皇位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具有缺点的人了。他是至“阳”的一个,容不得出现半点缺点的“阴”,而缺点又无法在实际上消除,这就要求他学会虚伪,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至上而下的虚伪。朱翊钧不愿意这样,不愿意变成一个象征或者是“活着的祖宗”。他选择了消极怠工来对付整个体制,却加速了这个体制的灭亡。

而身处这个体制或高或低的官员们,也无一不是悲剧。他们被这体制所窒息,却又与这体制不能分离。张居正试图搞经济体制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他们全部失败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体制,是一个要求单纯,固定,永不变更的体制,这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体制,以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为基础,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朝廷的稳定、王位的安全是这种体制着眼的重点。一切行为的最后准则是意识形态所衍生出的一整套体系,以思想行动上的一致来保证整个体制可以依靠简单的一腔热血与几点原则就可以运作,这样的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平均化,同质化,只能有单纯的思想,而绝不能出现脱离终极意识形态,甚至怀疑这一意识形态的行为出现,这也就直接引致了李贽的悲剧。意识形态提倡操守,提倡精神追求,不计较个人私利,讲求奉献和牺牲,鄙夷物质利益。这样,官员们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也成为必需,只能用精神力量补助着体制上的欠周全。牺牲局部保全整体稳定,牺牲公平保证效率,以计划代替现实操作,以预测代替评估,如此种种。然而,意识形态要依赖人去实行,人总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总要有各种各样的缺失。但意识形态至阳至刚,浩然正气,根本不考虑这些。以终极目标放在现实之中,只好去打折扣。因为在意识形态之中,没有“私”的存在,也没有“阴”的一面。这样又回到万历所面对的最初的问题,为了这个基于完美条件而设计的体制能够在现实层面上运作,就必须打折扣,就必须冠冕堂皇,说一套做一套,就必须虚伪到底。所以才有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的景象出现。

单一意识形态体制所造成的困局还表现在,它不能承认自己自己存在问题,因为怀疑终极价值,就等于怀疑一切的基础。如此往复,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执行者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必然是掩盖之。在这个体制之下,因为终极价值理论上的不可怀疑和体制事实上的漏洞百出,整个体制事实上已经沦为一个形式:人人都在用阳的一面,也就是终极价值来掩盖自己的阴的一面,也就是个人私利。当社会日趋参差多态之时,体制所要求的单一化,同质化已就不能做到,整齐划一的集体开始崩解,由己及人的行为方式已经进入死胡同,其必然碰壁。当现实基础严重脱离体制时,体制又不能自我否定,只好强行将现实拉回原初的设定状态。但是构成体制本身的官僚阶层自身已经发生了改变,其行为也有所偏差,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体制的分崩离析,这便是海瑞与申行时的困局。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数,至今还存在。其逻辑不外乎是,张三是人,李四也是人,李四可以扛400斤面,张三为什么不能?推而广之,非红即黑,非此即彼,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左右,好坏,忠奸,善恶,遇到自己不能解释的事情,就套进自己的套套,贴个标签,打打折扣,改头换面指鹿为马也无妨。究其原因,乃是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终极真理,而且这个终极真理就在自己手中,世间万物都可以用这个终极真理改造之,世界上只有我与非我之分。譬如我只认识一种花,名叫菊花,但我不能说天下所有的花都是菊花。同样,一个农民和一个酒贩子脑子里的想法千差万别,要做到他们面对同一件事有维护体制安定所必须的相同的反应,而且是也只好用同一套意识形态反复灌输。因为这样成本最低。

故而简单的原则只适用于简单的情形,面对复杂的情形的时候就需要制度与技术,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数目字管理”。那种以为掌握了几个名词,学会贴标签就可以一切尽在手中的想法,实在是害处多多,推己及人要不得。最后引述王小波先生在《不新的万历十五年》里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语。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屈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睡谷 发表于 2005-4-19 2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oapy 发表于 2005-4-20 10: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大历史》
写得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旸谷 发表于 2005-4-20 23: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历十五年好看啊

记得某书推荐过个准三步曲:《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草莽中国》,分别是讲明、清、军阀割据
我只买到了前两本,最后本一直没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Nosta 发表于 2005-8-11 16: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曙明的《草莽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2-22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