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2月创刊的《滚石》中文版将会改变中国的音乐和青少年文化吗?当然。虽然之前人事变动和各种内耗传闻不断,我个人接触到的6、7个编辑记者中,多数素质太低(但都是好混子),估计也早都离开了……但就是做不好,他们也可以先占着茅坑再说。何况这茅坑下面是金矿。
用什么改变?资本和整套价值体系。
中国现有的音乐杂志,基本都是fanzine(口袋、重型、极端、我爱,以前的非音乐),比以前的《音像世界》、现在的《hi轻音乐》更音乐一点,也更不专业。《通俗歌曲》是惟一平衡着、稳重前进的,但他们在发行方面根本是业余,人员配制和稿费投入方面脆弱得不堪一击。《滚石》可以用钱把大家都砸死。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从媒体专业看,《滚石》样刊3期已经表达了两个重点:人物和新闻。首先,fanzine不会做人物,只会做仰望、追捧和毫无准备的访谈;其次,fanzine从业人员根本没有接受过新闻训练,也没有看过多少正经的新闻(可怜,在这样一个新闻环境里),没有能力去发掘新闻线索,和进行深度报道。而《滚石》看起来可以做到这些。
其实新闻的客观性并不只是要求独立思考能力,它更是一种态度。《滚石》的背后是整套资本主义文明的新闻体系,它的创刊,就是对当时fanzine兴盛的一种超越,一种对莱斯特·邦斯式个人风格的否定,一种冷静的知识分子对狂热的文艺战士的超越,一种自我体制化的努力。它让一代美国摇滚乐读者发现,自己的过家家游戏玩得越来越像真的,玩大了,最后,玩成真的了。是的,最后,《滚石》真的变成了主流杂志,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杂志。这时候你才会知道fanzine是最摇滚的(武汉的chaos),至于独立媒体(arthur、vice)和专业媒体(wire、computer music journal )以及进化了的网络杂志(pitchfork、brainwashed),这些都是在《滚石》垄断之后才会体现出魅力的小众杂志——是的,《滚石》和摇滚乐的大众化一起到来。
这种理性的力量是非常难以抗拒的。和科技崇拜、自由主义一样,中国的年轻人会涌向它然后才有放弃它的可能。
更何况它一直在放大摇滚乐中关于成功的神话。香车美人,肌肉和金项链,通过整个行业的有序运转,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和分享这个神话。这种神话的力量也是难以抗拒的,因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年轻人一直都在喊着叛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真正需要的,是用自己的神话取代国家的神话。
人物,新闻,理性,神话。一个强大的专业的资本主义事业在土鳖的模糊的暴发户国家的空降,摇滚乐不再是过家家了。至于编辑记者的素质,没关系,可以培养,以及雇佣——要是每月扔个2、3万欧元来砸,我也愿意去做主编。那天发稿费的编辑来电话问稿费标准,我说,那袁智聪多少我也多少吧。那么袁主编千字多少呢?不知道,反正比李主编给的多(不过,我不会抛弃你的,亲爱的李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