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鬼吹灯》

[复制链接]
入库单 发表于 2006-5-20 1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小说引起关注盗墓的热潮。
转一些盗墓相关知识如下:


  保护地下和地上文物是公民的义务,盗掘墓葬是违法行为!本文仅从研究角度简要描述盗墓活动的特征和手段,寓意提高丰富收藏知识 ,
   以盗掘文物为目的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自古以来这个行业就存在,而随着收藏热的兴衰,其活跃程度也随之起伏。近几年,也益发猖獗。现代盗墓,在传统的经验技巧上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大大缩短了以前靠经验进行的找墓、断代等盗墓前期的工作时间,并降低了对人的技术要求。国家组织的考古发掘中使用最多的刷子、木铲对盗墓者来说是没用的。
    过去的木杆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现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改用螺纹钢管,收起来只半米上下,层层相套,可以随意延长,行动是背在双肩挎包里。 
   利用“洛阳铲”提土,根据不同土层的土质区别生土、扰乱土(五花土)、夯土,从而判断墓葬年代、准确位置、布局等是盗墓者的基本技能,也是现代文博人员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的基本功。“洛阳铲”这一洛阳地区盗墓者发明的盗墓工具现在也已经成为考古专业工具之一。据说长沙的盗墓者还能够依据随葬铜器氧化导致的土质变化即所谓“铜路”准确地判定铜器所在位置。考古中利用这一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铜器的损伤。

  盗墓者的技术中“看地形”非常玄妙。古代墓葬由于时间久远以及当时墓葬风格,很多在外形上到现在已经无法辨识,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杂如一了。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高明的盗墓者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看地形”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旦判断出是什么时期的墓葬,墓室结构、陪葬品的摆放规律、主墓室中有什么、耳室中有什么等等,心里基本就有数了。汉墓一般结构强度低,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非常坚固,盗墓者挖掘时一般选择其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一般来说以砖石构建的明墓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几乎所有明墓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
    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耳房一般用来放随葬品)。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 ,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青砖结构七横七纵),非常坚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常规方法是不行的。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期的考察很重要,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确定年代),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斜着向下挖,直通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三到五人,各有各的分工。为避免引起别人注意,一般盗洞在地表的开口直径不到一米,进入后在开口上放蓖子,即使是白天,不注意也不容易发现,伪装的极为巧妙。更为绝的是没有土排出来,十几米深的洞打下去,地面不见一堆土,神了!几年前盗掘北京老山汉墓的那伙人,明显是门外汉,挖出土来堆在地面上,不被抓才怪呢!
    盗墓者也各有专长和爱好,有的是专盗汉墓、先秦墓,有的专盗明清墓。专盗汉墓的给他做明墓他也挖不开;专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根本找不到。对墓葬品,铜器和瓷器是基本大类,汉及先秦墓多出铜器,但出手难,风险大(不懂的人都一看就知道是文物);宋元明清墓葬多出瓷器、书画,出手容易,风险小点,但一般价格高不了,倒几次手后其真实价值才能得到反映。
    国家组织的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是从墓顶打开进入的(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盗墓在历朝历代都是违法行为,所以,其追求的一是快、二是隐蔽。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盗一座墓仅需一个晚上,有专用挖掘工具,连体服装(老鼠衣)。其挖掘工具类似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非常精妙。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稍用力能够打透墓砖。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和撇刀。

  附盗墓技术简述
  
  
  这是一把长30厘米,直径5厘米的洛阳铲(3月31日摄)。洛阳铲是100多年前由洛阳的盗墓贼发明的。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真正的民间盗墓活动非常隐秘(乱世军阀搞破坏不算),可以说是自成体系的,有些绝招是“决不外传”的。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 什么样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活来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公安已经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在开洞时要避开墓顶。反正墓的形状已经“方”出来了,墓门、墓墙、墓顶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开洞子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你说的“墓道石”那不存在问题。假如真的有这个东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铲的时候就探出来了,打洞时避开……直接打到墓的后墙就行。

  一个墓,就象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象堡垒(墓顶很厚),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者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那就干脆一个竖井外加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很轻松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头等等直接就进了垂直的竖井里了……。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 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一般来说不用这么费劲,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据我所知,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观察盗墓路线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着墓后墙去的。

  古盗也很厉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当强……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的。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的非常精确。
    
    盗墓者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炸药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为。……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到。这两种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后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卖么?!……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瓷器、金银、字画)…… 难道就不值钱么?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各说各的理。
    
    另外,据说汉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没有什么气味,闻是闻不出来的。明清墓因为离得较近,又是砖石结构,墓中会有各种气味,这是对的。但靠着闻味道来辨别墓的年代……这样的人我还没见过,哈哈。我是听人说过辨别青铜器时……有通过手指摩擦后闻味道来辨别真伪的。
    与国家有组织的保护性挖掘相比,盗墓者是极其聪明的。

  首先,国家发掘不存在“违法”,因此工作细致,甚至用刷子干活。方式上几乎全都是“大揭顶”(地宫庞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术”问题。而盗墓者不然。因为历朝历代对盗墓行为都在法律上给予严惩,现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时间”概念很强、“隐蔽性”很强。
    
    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庞大的墓盗不开,而只是受制于时间罢了。曾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我、只要两个人就够,那么…我有把握进到骊山始皇陵。”我听罢大惊,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但他却告诉我曾数次到骊山观察过,称其“不过就是大了些罢了”。
    
    解放前的盗墓贼,一般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干,不要太多,时间是一晚上,干活有自己的专用工具(挖掘设备),有专用连体服装(老鼠衣,上面布满各种“装备”)。我曾见到过那种解放前的挖掘设备,简直就是现代打隧道的掘进器的缩水版,非常精妙。它选用锋利的铧犁叶片的一部分做“掘进器”,“三片装”……很像螺旋桨,后部紧连着螺旋状的“排土”装置……见过绞肉机的相关部分么?就是那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将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够打透墓砖(螺丝钉原理…… 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个现代的盗墓团伙,其成员一般在三到四人,不会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过五人。这几个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汉墓被盗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征求意见”,结果,其人对盗掘老山汉墓的团伙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那根本不是在干活,而是在找着挨逮呢”。我觉得当时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经快挖到墓室了,“够可以了”,但其人强调“第一,外面不能有土,这一点他们没做到。第二,时间拖得太久。就这两点看来,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料!”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能够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说“这算什么。有时下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防盗层,就是墓周围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盗墙,不小心就会被活埋的……”我问那沙子怎么办?其人还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时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搁沙子或‘琉璃’……绝对不会让土上地面。干完活你在地面上一点土都见不到,只有一个井盖大的口子,简单处理一下就行。还有……我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就算.的人在地面上旁边走过,那也是看不到洞口的。象老山汉墓那几个家伙……挖出土来没地方搁……摆坟头,那不是找死么。”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
  
  (汗,不知为什么没贴完,多谢提醒~~~)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其实,网上的相关资料不多,得到两条结论:
  第一,现在还有人世代相传,在从事摸金行当,专业技术没有失传
  第二,这些人中应当不乏爱好网络的人士,但他们守口如瓶,具有很高的觉悟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他们也是GDP的创造者,冒着巨大的风险,凭借专业技术挣钱,比哪些资本家和FB分子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我觉得关键是:
  第一,盗墓后,不要损坏墓室和其他的东西——对考古还有重大价值
  第二,不要卖给外国人,中国人的好东西就是中国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ouyuyi 发表于 2006-5-20 17: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看呢。。。

还可呀么以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邱镜 发表于 2006-5-20 20: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重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kkaus 发表于 2006-6-4 01: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好看。
连看了3天,可惜还没有连载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5-1-23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