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演唱会]最后,和他们说再见

[复制链接]
randomsummer 发表于 2006-5-22 1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人报到~先贴一篇去年我去Dead Can Dance演唱会的文章
=========================================================================

今天我终于写完了。这是去年最后一次去芝加哥听演唱会的事。我要留点纪念。所以,我“写下来”了。这个小文章送给王孟秋同学,还有我那些落灰了的打口磁带。我把它们放在哪儿了?


我在香槟-厄巴纳的独立音乐新闻组发信,找人一起北上芝加哥,无果。然后又去哥特新闻组,大家都在热烈讨论11月Bauhaus在芝加哥的演出,也没人愿意去看Dead Can Dance。他们说门票太贵了,70块钱也许还坐在很后面。好吧,Dead Can Dance不独立也不哥特,我怎么去这两个组发信?

为了打印地图,我差点错过灰狗。在车上我回想起自己追听Dead Can Dance的高中岁月,穿着校服去杭大找打口CD。可那时我连CD机也没有。多么认真、匮乏而有趣的一段日子,细小的欢乐和悲伤都可以被放大来体会。夸大其词的宣传文字和“代表着4AD美学”的唱片封面都被我悉心收藏。若干年后,他们不再出唱片以及我不再热衷那些声音的若干年后,我去听他们的演唱会。我不知道他们变成了什么样子,尽管六七年并不是沧海桑田的事。

因为激动,所以早到了。Auditorium Theatre里面已人山人海。基本上是大龄青年的阵地,其中点缀着一些黑眼圈红嘴唇的中年哥特,黑衣皮裤的光头大叔和盛装妇女。Dead Can Dance成立于1982年,解散于1999年,陪伴他们的理应是些落寞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心有不甘却慢慢老去的独立人士。而我第一次听到Dead Can Dance已是1997年,我溯时间而上寻找他们的轨迹。这很不一样。入场的时候领座员问我是不是从很远的地方来。我说不远,三个小时的车程。她说,有人从加拿大赶来,还有人从湾区赶来,这一定是个很有名的乐队吧。我嗯了一声,心想我还是从中国赶来的呢,十几岁的时候我在地球的另一端为他们心潮澎湃。可这么风骚的话我用英语讲不出来。

漫长的等待。台上的灯光从明到暗,又从暗到明,不断有人上台调音。我猜他们一定不会有暖场嘉宾,也不会说话,突然上场,不断演出,最后突然结束。他们的第一首歌会是什么呢?我希望是Saltarello那样迅速、奇妙的旋律,要不就是“告诉我森林的故事”意味深长的前奏。当然,我肯定会猜错的。预知的否定让我觉得很刺激。

乐队在强烈的欢呼和鼓掌中登场的时候,台上呈现一片明亮的橘红色。六个人,Lisa Gerrard身着白色长裙站在正中的讲坛后面,讲坛上放着扬琴。对,就是那种中国扬琴。Brendan Perry身上挂着吉他,手执一个小鼓。另外两个鼓手淹没在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鼓后面,占了一半的场地。最后是贝斯手和键盘、合成器。看来他们要在合成器和真鼓的领导下,复原唱片里谨慎细致的声音场景。

在第一个音出来以前,全场有几秒的寂静。或许大家都在猜想这个opening track?然后第一只手敲在鼓上。我的确猜错了,他们的开局是96年唱片“精神追踪者”的第一轨,"Nierika"。我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可能是被真实的鼓声怔住了——剧场的音响效果不错。乐队的一半人员都在专心建筑这复杂和稳重的鼓的织体,它支撑着上面缓缓流动的合成器的低音。穿插进来的人声倒可以被忽略了,反正Lisa怎么唱我都听不懂。不过这次人声配合得相当精密,Brendan的嗓音也有了细腻的变化。看得出他们的状态很好。

之后是首新歌。我没料到他们还会有新歌。但新旧不是问题,因为还是他们惯用的旋律和节奏,鼓和扬琴的走法也是老的。这次用了台上最大的那面鼓, Brendan不时地再用手鼓制造些花絮。鼓是音乐的灵魂,他们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这点。他们说,古人用动物(甚至人)皮制作鼓,作为祭祀的乐器,在它们丰富的震动中,灵魂便能被神听见。因此,鼓是能与神交流的乐器,离神最近。乐队存在的十几年中,他们一直在实验、试图还原鼓最初的功能,这在最后的专辑 “精神追踪者”中达到了一个高度。在那里,他们通过海地voodoo祭祀的鼓声和咒语达到了目的。看来时至今日,他们仍然坚持着同样的观点。

除了少部分必须一起表演的曲目,Lisa和Brendan几乎是分开上场的。他们在音乐上的不同趣味显而易见,Lisa Gerrard只需要一个合成器或者键盘,台上是色彩深沉的幕布和追光灯。她站在讲坛后面,音乐是凝滞的,她靠嗓音的张力来推动它的前进。说实话,我不太欣赏这种故意的沉闷,生活或者音乐应有更鲜明的色彩。而Brendan Perry有着不同的思路,或者说,他听上去更"摇滚",他有更立体的结构,更清晰的动机和易于理解的歌词。除去键盘,他还使用吉他,鼓和手摇风琴。

两三首歌后,我有些期待耳熟能详的旋律。就在这时我就听到了那首"The Ubiquitous Mr. Lovegrove" !采样了中东旋律和弦乐,跟唱片一模一样。因为现场的缘故,加强了手鼓和贝斯。器乐部分退出时,Brendan苍凉的声音响起:“我给了你所有的时间,我给了你所有的时间”。这是他们最流行的曲子,大家都能跟着唱。再往后的几个曲目不熟悉,但很精彩。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声音世界里,手鼓和小打上面是错落的扬琴,背后是低回的采样弦乐,然后Brendan的人声悄然落下。Dead Can Dance在想象中重新构造了一个世界,就像David Sylvian和博尔赫斯也有他们的小世界。David Sylvian在欧洲的咖啡馆里找到了他想要的东方,博尔赫斯有一座迷宫,他让自己笔下的国王困死在里面。而Dead Can Dance让我看见了世界某处,暮色里暗淡的星。他们低眉垂首,身旁风起云落。在我的眼里,他们都呈现出美好的色彩。

而当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见Salterello时,我顿时大叫起来。以前特意查过,Saltarello是十五世纪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小步舞曲。两三分钟的演奏曲是场打击乐器的狂欢,铃鼓、指钹,和各式我不认识的鼓。主旋律像是种很明亮的吹奏乐器发出的,但台上没有吹奏人员,所以疑似是键盘。 Brendan演奏一种模样古怪的乐器,发出悦耳的风声。事后我才知道那就是手摇风琴。

从表演的作品看,Dead Can Dance很留恋九十年代初"Into the Labyrinth"时期,也可能那时的唱片更为美国人所熟知。他们演出了传统曲目《拂过大麦的微风》和十多分钟长的古诗"How Fortunate the Man with None"。令全场沸腾的是两首吉他民谣"I Can See Now"和"American Dreaming"。这是歌词内容的关系吧,美国人就喜欢这个。我没有特别的感受,毕竟他们唱的是美国梦。不过这倒令我想起高中从王孟秋那里借了这盘磁带再托同学帮我翻录的情形,我甚至还记得当时屏息凝神的样子,虔诚得不得了。那时我不停想象自己来看他们的演唱会,想象自己在听到Yulunga里循序渐进的鼓声时鼓掌、尖叫。而现在,我就是一个鉴宝人,在Yulunga悸动的脉搏里触摸那些鼓的质感,使劲回想当时聆听的细节。我的回忆和想象在各自的时空里不断移动,最后奇妙而偶然地重合了。

我想在最后描述一下结束的场景,那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场景。Lisa唱了如此美妙的告别曲。他们从来没有像这样地感动过我。我是说,他们曾经令我激动和遐想,可从来不是这般地感动。我像个老头一样想起自己的青春,尽管那只是不久以前。我的柔软的往事钻出坚硬的躯壳,对我说,你好,你好。我突然怀疑了。在来的路上我看见车窗外无边的等待收割的农田,我对自己说这并不是沧海桑田。而现在我怀疑了。我感觉那些往事离我如此遥远,它们潮湿冰冷。而我一直以为它们仍然温暖,会在这里给我一个微笑。我错了,它们也许很早就死了,死在我的台灯下,死在一张唱片里,或者死在某个夜晚我缓慢而微弱的想象中。而那时,我并不知道。一切就这么过去了。我眯起眼睛,却看见前排侧面有人伤心地哭起来。在钢琴和吉他细密的回声中,Lisa说,我像母亲般,倾听所有孩子的恐惧,一切都会过去。闭上眼睛,安静地睡去,我将与你一起等待黎明。...如果可以,我将与你一起等待黎明...

最后一个手指离开琴键,台上的灯亮了。我们都融化成了空气。

起立鼓掌了不知多久。芝加哥是他们世界巡演的最后一站。散场后大厅里生意红火,T恤衫、巡演目录和唱片预售被人争相抢购。我想很快地soulseek上就会有现场录音的下载,192Kbps或者更高,带封套和目录。要听总是可以找到。演唱会算是了了我某个心愿,也算是给我无疾而终的teenage安上了一个迟到5年的尾巴。我曾经在很多夜里听见过的遥遥的鼓声,今晚出现在只离我几百米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你还好吗?我很好,都过去了,晚安。十月的秋凉的芝加哥,我又奔走在巨大的建筑物之间。经过那座离车站不远的桥时,我站了几分钟。对面就是Sears Tower和安静的城市。我摸了摸放在口袋里的票,再也无法像十几岁时那样莫名其妙地忧伤起来。



Dead Can Dance 2005年世界巡演
2005年10月12日
Auditorium Theater, Chicago
演出曲目:

01 "Nierika"
02 "Saffron"
03 "Compassion"
04 "The Ubiquitous Mr. Lovegrove"
05 "The Love That Cannot Be"
06 "The Lotus Eaters"
07 "Crescent"
08 "Minus Sanctus"
09 "Saltarello"
10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11 "How Fortunate the Man With None"
12 "Dreams Made Flesh"
13 "I Can See Now"
14 "American Dreaming"
15 "Sanvean"
16 "Rakim"
17 "Black Sun"
18 "Salem's Lot Aria"
19 "Yulunga"
20 "Severance"
21 "Hymn for the Fallen"

芝加哥的现场收音我在soulseek上找到了。eMule上有其他更普通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yan 发表于 2006-5-23 09: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羡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rniere 发表于 2006-5-23 0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我都买了慕尼黑3月29日的那一场的票,结果提前回国,只好把票转卖了,5555555555555555555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yan 发表于 2006-5-23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3月我拜托某人去德国替我看一场,结果他没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randomsummer 发表于 2006-5-23 12: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DCD在现场不会即兴,一切都细致地准备和排练过。大家也基本上规规矩矩坐在那里听。尽管如此,现场和CD感觉还是很不相同的,特别是各种鼓的质感,CD可能还是弱了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yan 发表于 2006-5-23 13: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的!

而且dcd现场最爱翻玩好多古曲,以及其他没有发表在唱片里的歌,很劲啊!

我都没得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口袋音乐 发表于 2006-5-23 13: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yan
联系他们来中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rniere 发表于 2006-5-23 14: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yan 于 2006-5-23 11:39 发表
去年3月我拜托某人去德国替我看一场,结果他没去??

哈,不是我~
我那票38.5欧元买的,后来在Ebay上拍掉了,被一个德国黄毛买去,70欧的成交价,小赚一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randomsummer 发表于 2006-5-23 14: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rniere 于 2006-5-23 14:10 发表

哈,不是我~
我那票38.5欧元买的,后来在Ebay上拍掉了,被一个德国黄毛买去,70欧的成交价,小赚一笔~


我记得当时我的票加税加人工费什么的,最后是70美元。而且应该都是这个价格。估计他们来美国成本要高些:timi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5-1-23 0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