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p3、cd与音乐无关?
这个当然有关系。为什么MP3技术流行几年,艺人还是以出唱片为本?如果按照MP3和CD与音乐无关,那么每个艺人都可以不关心签什么唱片公司。事实上,几乎每个艺人还都是希望自己有唱片出版,至少我接触的所有的做电子音乐艺人都希望如此。第二,两种音乐格式使用稍微好些的音箱就可以辨别出区别。要是去club里,放mp3和CD的区别更明显。第三,MP3、CD没有区别的话,HMV,TOWER, ROUGH TRADE就应该早早倒闭。在MP3下载最盛行的年头,也不能替代传统唱片业。第四,音乐并不是单单的音乐?而是一种文化,我们是否应该看到CD的发明并没有替代更老的胶木唱片?他们有区别,但是也有共同性,就是一种唱片文化的传承。你可以看到CD有价值,胶木有价值,磁带也有价值。但是MP3的价值在哪里?硬盘还是音质?经济是最简单易行的衡量方法。购买唱片的人不一定只看中音乐本身,cover和包装也是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MP3如何包装?如何承载音乐的文化?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2.真正的歌迷就要买盘
这是当然。不买唱片艺人怎么活?像你所说“想支持你喜欢的艺人就请买正版或者直接给他捐钱”,在国内如何做到?在国外这个比例又是多少?像不像一种的理想主义社会?我们国内的艺人出一张小样也必须计算卖到多少才能保本,或者赔得更少。这还是CDr,不是压盘和版号发行。我们的音乐发展了如此久,有几个收到了捐款?我有很多喜欢的艺人,我就会买他的唱片支持,而不是下载mp3。只有我们都买他的唱片,唱片公司才会对他有信心,才会付给他钱继续出唱片。这就是一个现实。第二,很多艺人会对自己的唱片设计很在意,一张没有好设计的唱片就像一个很漂亮的人穿错了衣服一样。他们会把唱片看成自己音乐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里面他们自己写的line notes以及关于他音乐的宝贵背景资料。很多资料MP3是看不到的。如果说你是一个真乐迷,难道不会去关心这些嘛?
3.mp3是垃圾,根本不听mp3,要听就听cd或者黑胶
我的原话是“有些音乐一旦被mp3后,变得跟垃圾一样”是指音质上。难道不是吗?举个明显的例子说,你拿注重BASS的DUB类型音乐MP3和黑胶对比是否会有出入?CD和黑胶的声音都会有区别,更别提MP3和黑胶这两种媒介。我想这话是实事,并不过分吧。
4.你可能一个月能买60张唱片,这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是一个极限了。。但是就是这样你接触到的音乐也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的传播效率太低。
先说第一句。我一个月不止买60张,而且我知道还有买的更多的。这个极限是相对的,我不能跟高的比,也没有跟低的比。因为我觉得音乐不是靠唱片的数量衡量。每个人量力而为,只要喜爱音乐,听多少又如何?唱片是买不完的,难道MP3就可以听完?
我不觉得接触的音乐有限,在店里我可以听很多东西,可以在杂志上看到许多资料。还可以凭借着唱片封面判断一张唱片我会不会喜欢,坚定MP3获取资源的能力,也要看哪方面。不去淘盘不去买盘,永远是纸上谈兵。音乐传播效率高也是适得其反。优秀的厨师会只重味觉,不重视觉吗?一样的道理。
我不反对MP3,但是以收唱片为主。也不能说能做到每天买5-10张专辑就是败家子。音乐唱片是奢侈品,付出肯定要高投入,我们的钱也不是偷来抢来的,也是牺牲了其他一些乐趣来获得的。如果你多到收盘的地方看看,就知道这样疯狂迷恋唱片、省吃省喝的人不算少数。他们是败家子?我很敬佩他们对音乐的执着,他们真正的为了音乐付出了生活的大部分。这是可敬的。
5.12K、CCO、Mutek、`scape、neo ouija、u-cover、plop、apestaartje这些offline厂牌的东西也听过不少,也不过如此。不知道你的结论是怎么做出来的??
难道offline label就是这些?怎么不比早期的tresor、mute、chain reaction ur ?如果需要我还可以说出很多。
单就你提到的这些厂牌来说,请找出和`scape类似的online label。或者,你能找出个另一个jan jelinek来?成功的音乐是就像人的性格,没有性格还有什么意义?
还有,包括12k cco mutek 'scape 这些厂牌得音乐,或许只不过是因为你听了mp3而已,才没有真正感受到他们原本cd格式或者直接听胶木才能感受到的那分音色得魅力和效果。如果你不相信,不妨去再听听,做下对比
6.精神的东西迟早要免费的
书籍、杂志、报纸免费了没有?“精神的东西迟早要免费的”更像句乌托邦语录,至少我们看到的机会很小了。在一个以资本价值衡量的社会,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