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转贴]林夕:把梦拆散的孩子(沈胜衣+vivaladiva)还是觉得这个写林夕比较强

[复制链接]
jodies 发表于 2003-5-17 17: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要为八十年代以来的香港词坛选出一个代表人物,非林夕莫属。他是新崛起词人中的佼佼者,风头最劲,影响最大,作品不但数量极多,更重要的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牵引着潮流的转变;香港流行歌曲由青年期到中年期的状貌,进而香港这个都市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精神,都在他的词里得到了反映,他是这一切的代言人乃至创造者。


  他出道不算早,首度集中亮相,是八七年RAIDAS在乐队浪潮中应运而生时,他作为幕后主笔写的一系列作品;但起点很高,一出手已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准,与八十年代精神"一步接轨":


  《别人的歌》写卖唱歌手的辛酸痛苦,他们认真唱着的,是成名歌星的歌,人们随意点唱、公式拍掌,但"其实掌声属于那人尽皆知的歌",风光是别人的风光,卖唱歌手永远没有自己的身份、名字,一生只会象那被人翻来覆去唱着的歌,"重复的度过"。在这首反讽地流行一时的名作和其他即使不那么出名的作品中,林夕为受压抑的一代青年造像。他们被现实压制,与社会对峙,不肯融入规范却又找不到出路,只有在种种虚幻中消耗人生:《没有路人的都市》是不耐现世的吟唱,爱的空间堆满琐碎事、诱惑和抉择,只能"偶尔妄想""走在未来没有路人的都市",才能推开纷扰,"想到永久的意义","爱得专注"。或者往回走,躲到古老的《传说》里寻找真正的爱情,"寄情戏曲与文字",因为,"俗世的爱侣谁可永相恋/谈情游戏我早厌倦","盟誓永守地老天荒以身盼待一一早已变成绝世传奇事"。孤独的受伤者,《不愿置评》世人如观众般的"努力查问"和"习惯地慰问",拒绝解释内心感情,"对答已极纯熟……每次都象念书/循例答道天气不俗",乃至直接"报以冷的回眸",就象那个《吸烟的女人》,"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惯了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拒绝期望/就让一支烟/点起一张很想见的脸…….烧出一早封锁了的梦……让上升的烟/遮掩窗边不想见的路/谁人想发现/身边满是告示!"《杯中冷巷》说的是社会没有出路,人们只有借舞会发泄,在这里仿佛可以"两脚到处去踏去闯/迈向不知的远方",用这种幻象来安慰、平抚自己,用酒精去溶化苦闷、治疗困扰,用舞会灯光来充作内心的曙光。《低调感觉》则描绘"抑压的梦想/永没形象/到街上/没固定方向","灰冷的月光/脚下浮荡……路却象灰网/围住我的孤独躯壳/我忘记一切感动/忘记了炽热阳光/我忘记内心感觉/忘记未浮现的期望"。丧失,不但是感受,还是切身的现实:从前欢聚畅叙,半夜的吵闹、对骂与无聊玩笑,都"不觉荒谬"、"不会追究",无奈这种无忧的日子终会到尽头,到了要在社会中拼搏之时,"觉得不可以这样"了,《热闹过后》,"令我放心的挚友相继流走"。"大家纷纷找得到恋爱/还换到无数困恼与事业","日子充塞种种感觉/麻木了便觉世界每日如是"。"谁会永远念旧"呢?"总要借口才借故聚头",然而重聚却仿佛陌生,"当天的好友/没再出现","回头望真正的好友/渐次失落/人永远寂寞"。《某月某日》是对后来的庸碌生活的进一步展示:"习惯问候或分手/安慰笑容近况和寄望……习惯会面或告别/浅笑喝茶睡觉和说话",最绝的是最后一句:"于某一刹那说失意/每日如是"--连倾诉失意都不过是刻板日子中的固定节目,反讽与无奈尽在其中。类似在宣泄不满的同时自嘲反讽的,还有《穿黑衣的少年》,他用恋爱来解闷,戴黑边粗框眼镜,穿黑色反领风衣,仿佛故意暗示沧桑、忧郁的感受,他是"为冷漠装出冷漠","爱把冰冷公演/习惯集体高呼空虚冷漠/不懂慨叹/但表示痛苦便要努力冰冷"。


  RAIDAS之外,林夕也为别的歌手创作了大批精彩的作品。如《心病》:"从前大谈未来/是否想到活到今天竟已无说话/点起香烟/侵蚀年华/灿烂尽时/随处躺下……"这是一首情歌,但谁又能说所写的不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病"呢?


  《风花雪月》更是直接写照,日子奔奔波波,"嘻嘻哈哈跟人说我炒美金有赚",赚钱后的消遣无非是卡拉OK,"而叮叮当当当年我吉他已不会弹","紧紧张张找人到处玩/要分分钟钟消磨得灿烂/而轻轻松松一个人去看海一一剌激有限!"乃至"生生死死的情感已经觉得太烦"。"要这要那都有了/热热闹闹早预料/这里那里却有点似缺少!"词人的叹喟尽在其中。


  现代人总是在得到的同时失去。青春与爱是这样,且听《天若有情》的悲凉祈求:"只求望一望/让爱火永远的高烧/青春请你归来/再伴我一会";且听《似是故人来》的透彻认识:"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合衬之意)","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生命苦短,"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


  亲情与纯真也是这样,《赤子》无限感叹:"跌跌碰碰里投进声声色色间/谁伴我看长夜变蓝/笑笑喊喊里情绪恍恍惚惚间/谁愿永永远远变得短暂/冷冷暖暖里情意亲亲疏疏间/人大了要长聚更难","你我似醉了/无法清清楚楚讲/同属你你我我爱的感受/世界太冷了/谁会伸出一双手/围住你再营造暖流/说说笑笑里曾觉得欢欢喜喜/谁料老了变了另有天地/世界太阔了/由你出生当天起/童稚已每年渐远离……"孤独,还常常来自人的自我封闭。一种是《侧面》说的自我掩盖,"夜晚会面/白天道别/才没有弱点",加上人心的隔阂,以至恋人所看到的也只是侧面,无法"窥看思想的背面"。另一种是《让我孤单过这一晚》式的拒斥:当夜色来临,不想说话,不想找关注自己的人,有一种刹那的苦闷不想解释,就算情侣,也无法进入孤单充塞的生命的另一半,总有对其关上心门的一夜;只需要孤独,"抹去繁华",与长夜对坐;"闹市太喧哗太闪耀"了,只想一个人看看浪潮、听听童谣;只愿世界在这夜遗忘自己,让自己可以做这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情,重拾自我。


  ……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变化悄然发生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旧风格悄然退场,林夕就象他在《不夜情》中写的那样改变了自己:"热闹过后/时针倾斜/熟练的手势/将天与地都推卸"。技巧进一步纯熟,聪明遣词用字俯拾即是,但内容则换上了大量编织得诡丽的情欲爱恨、动人的男女烦恼、灯红酒绿间的意乱情迷、抽象的感觉、具体而细微的情绪,感情向感官靠拢,悲哀与煽情共冶一炉,一个浮美、迷离的全新天地在他笔下展开。在这里,有《暧昧》的《春光乍泄》,"唇是我而眉是你"(《知已知彼》),《享受》着飞来飞去数不清的吻,("二人不热吻做什么?")"浑浑噩噩为一场气氛"(《你我之间》),"如果不自寻烦恼没有什么值得哀悼/我和你爱来爱去是否为了凑凑热闹/看日出日落没有什么大不了/再伤春悲秋小题大做犯不着……我们都来手舞足蹈/我们都该欢笑。"(《小题大做》)是啊,既然愿望是那样靠不住(《愿》写得布局精彩触目惊心,先是大谈"最美一幕/还未闭幕"、"最好知己/永在身旁"、"我想相聚/谁便再聚"等等好事,说"我自信有日如愿/纵使天高地厚/仍被我逆转",然而到林忆莲轻轻唱出最后一句一一"当结局未揭穿",刹时前文的美好全部推翻,这时再想想那歌名,便更让人难过起来),那真的倒不如全情嬉戏,"倒不如找个/想去的地方/不用费思量/愉快的地方……不用再流浪/娱乐的地方"一一《娱乐场》。《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游戏)》,"从今天开始一切都变游戏"。(还记得以前他说过"谈情游戏我早厌倦"吗?!)真诚一点,也只能是用《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编织一份心满意足,"如果要说何谓爱情/定是跟你动荡时闲话着世情"。但,因为明白"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暗涌》),及"因为我再不能够对爱情盲目崇拜",就往往连这都保不住了,《教我如何爱一个我爱的人》?"只好每一次都加倍珍惜下一个恋人",这已便是他们关于未来的清晰希望。至于从前和回忆,则更是一场《迷路》式的迷乱:"继续怀念你动作话语时间情境/是四月那雪景、八月那雨声……"由青春激荡、自我放逐、疏离现实、对抗社会、对人生作形而上的透视、对生活带批判色彩的反映……到拥抱浮华、游戏人生、解构爱情、关注和体贴快速变幻时代中的《怨男》哀女,林夕完成了一次优美顺畅的妥协性的战略转移。


  当然这不仅是个人的转变,更是整个时代精神、文化底蕴的转变。九十年代的香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配告一段落,规范建立完善,一切按部就班,上了轨道,空间收窄;而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拼搏创业者,或已事业有成,或也稳定小康,八十年代彷徨与呐喊的少年也已长大成熟,知识分子所代言的对象,自然由劳工、小市民等低下阶层和热血青年,转为中产阶级、白领人士等社会新主流一一而且他们自己的身份也如此改变了。


  在这新的局面中,适逢其会的林夕,与社会新风貌配合得特别绝妙可人,他和一批颇具新时代风姿的歌手一起,向都市男女提供一份精致的精神美点:主食是倏忽来去的会心、小资情调的心灵安慰、轻佻的情绪发泄、眉来眼去的舒缓压力,不时来一点脱俗做甜品,鸡尾酒般的文化气息配些言不及义的思想用以提升格调。他们共同构成一种文化符号,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白领这样一种精神和生活风度:小心翼翼地,既与流腔俗调,又与偏激澎湃保持距离,差一点就颓废了,却用唯美的舞步及时刹住;将要躺进媚俗的怀里,却又用不羁的眼神口风撩拨之,两边都搔到痒处,但原来他还在中间飘游一一依然是世纪末无根的一代,不过这无根不再表现得激越,带虚空、断裂的痛楚,而是舒服的漂浮;依然有心灵的怨悲嗟叹,动荡、迷惑、不安、无所适从,但这些却不再是属于象牙塔的,而是属于十字街头;依然是纵情声色的末世心态,但不再是"无中生有"--求出路不得便麻醉和放纵自己,而是"有中生无"--有了金钱事业地位做依傍的享受和游戏。八十年代的嬉皮士,变成了九十年代的优皮士、雅皮士。


  当年的达明一派出过一张唱片题为《神经》。也许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浅浅的动心,而不再是时时绷紧神经了。八九年达明一派还出过一张《意难平》,而九六年林夕为新达明写的《万人迷》里如是说:"别要一脸意难平!"这或许是巧合,或就是对旧日的明确回应一一不错,要说"转向",我在《哀艳达明词》(贴于论坛)中介绍的,黄耀明及短暂重组的达明一派"转向"的代表作,《爱色》、《甜美生活》、《晚节不保》,以及《边走边唱》等,就都是林夕所写的。他们与林夕一在幕前一在幕后成为新搭档(参于论坛将贴的陈少琪一节)。《哀》文中我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与时并进,跳出旧日折磨心灵消溶生命的形而上小圈子,下象牙塔而到十字街头,走入踏实人生……这些原不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体,却是我们平常人的自然选择。只是,新的一代可以从一开始就投进"万人迷"的声声色色间,而林夕、达明这些由旧入新的一代,虽已不再整天一脸意难平,但到底会在嬉笑的面目下流露旧日情怀的回响、偶尔的自伤自怜和留恋,以及因现实与内心双向消磨对自我的改造所带来的痛心、懊悔、苦涩、苍凉,如《忽尔今夏》、《这世界非我家》、《晚节不保》所反映的。


  因此简单的批判或赞扬并不能穷尽林夕们的变化,这里面实在有复杂的滋味,下举两首林夕九十年代的作品,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原其心迹。


  《懒洋洋》里有惊心的一句:"花/开过了就不愿意再成长/只剩下余香"。这正是林夕,以及他的盟友,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写照。曾经开放过,瑰丽超拔,但一切方生方灭,(时间的脚步、时代的转换真是急促啊!)面对新的时代,都不愿意再生长下去了一一其实,不说季候的转变,只以花本身而言,愿意就能永远生长、长开不谢吗?(愿望是何等的靠不住,想想刚才谈到的那首《愿》吧。)而且,有过灿烂的回忆,还有必要见好不收死缠烂打勉强支撑下去吗?不过,又到底有过成长中的心痕,因为接受过什么,就不能象《有心人》说的"但愿我可以没成长/完全凭直觉觅对象",于是林夕在明白之后,只有采取一种"爱得懒洋洋"的慵倦姿态。我们都一样,只剩下余香。


  还有一首可视为心声自剖的,是《哀》文未曾展开介绍的《我们不是天使》:"不期望天天向上/只知道生命无常","飞不出欲望的围墙/总是堕落在谁的胸膛","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只是孩子/寻找可以安躺的海港……沦落在五光十色里流浪"。就是这样,后来的林夕们,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再是、或终于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天使了,只是五光十色里的孩子!


  世界对梦是残酷的,那就象个顽皮的孩子,把梦拆开重新摆布,改头换面成"林夕"这样两个字,混迹于现实中,与之同台嬉戏,旁人不再认得这原本是"梦"了,或许才能保存它的一脉生机;或者说,与其梦被追剿、被支解,不如我们自己动手去拆散它,换一种名义生存下去。


  是这样吧?


  附记:《香港词人记痕》写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主要以各人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作品为依据,但由此得出的看法到今天还是能成立的。


  象林夕,二零零一年下半年,出了一张《林夕音乐词典》(在流行乐坛,能以作词者身份者出专辑的不多,充分证明了他的地位),集中听了这批近年之作后,感到其新近作品的风貌与精神,仍正就是我在上文中指出的,那种红男绿女的浮世欢嬉--而且,这拿手好戏他越玩越泛滥。


  这《词典》里的歌,无非是被漂亮时髦的衣裳包装起来的心事、被霓虹照得闪亮异化成珠宝饰物的泪珠、在匆匆行色中稍为驻足的零散感慨、由少年们钟情的新潮物质堆砌起来的欢欣、用难辨真伪的疲倦与软弱点缀的风尘、理直气壮地拥抱着的后现代生活和情感……如歌名所示,《热血青年》变成了《模范生》("别以为我还是个热血青年","我""只想相爱,不想伤身/誓要快活,坚拒自刎"),《理想年代》被《失忆周末》替代("无愿望也可过活","无需思想的周末"),他在《欲望之城》《带你看风景》,看到内心的《暗涌》到头来只不过托起了这么一个《漂流睡房》:"新鲜的寂寞新鲜的汗/转过了年轮转过了床"……早岁的大气内涵已无存,适时的小资格调更精彩;现世常见附庸风雅,他却是附庸时尚,把文人气质降到陪衬地位,去为市井流行的风情添色增彩--至少在这张《词典》中是如此。如他为黄耀明写了不少好歌,即使近年也有不少佳品(这里不再展开来谈了,日后把《哀艳达明词》之后的一些感想另行整理,既作为对明与达的,也作为对相关词人的补充),可该碟偏偏只选了《漂流睡房》和《春光乍泄》两首入时之作,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反正足以反映其近年的主调--这些歌使我想到的一个意象是:浮华声色中,一杯低度数的,不求醉人但求制造气氛与情调的,颜色漂亮杂七杂八的鸡尾酒上,漂浮着的那一堆晶莹、细腻、芬芳的泡沫。


  漂浮,我在上文已用过这个词。正是这样,这些轻轻浅浅的、悦耳如风听过就算的作品,与其说是向下的堕落,毋宁说是向上的浮起。我喜欢现世的水面,也留恋形而上的海底,然而在这一时代,只有少数人如刘以达还在痴迷奇诡、瑰丽、洁净的《水底乐园》(科学研究表明,最清洁、最未受污染的水源是深层海水),人们纷纷追求向上,由深海浮出水面(更不必说那些从不曾领略海底风光者了)。


  不过,恰就象人类从海洋中进化上岸后已再难回到他的家园(要回去也只有借助现代工业制造的工具,潜艇、潜水衣等,而无复本来面目),这是造化的规律、发展的必然,也是很好的象征。回不去了,所以我并没有批判林夕之意,因为我们与他一样,都无可挽救地漂浮于水面,生命就象浅酒上的泡沫又让情感陶醉于这种泡沫,生活就象怒海上的睡房又把灵魂寄居于如此睡房。


=======================
  Vivaladiva注:写林夕,沈胜衣这篇算作是写得较全面的。尤其是对八十年中期林夕给Raidas写的那些词的分析,很是精辟。从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代初开始注意林夕词作的人,往往太迷恋于其吊诡却迤逦的词字,前回百转、左右模糊更是看林夕而看出的熟悉调调;然而,早期的林夕却是快意而利落的,这反倒使看惯他后来词作的人去看他前期的词时会觉得有丝不耐烦,无他,用词不够漂亮、词作结构亦不如后来技巧下的对称工整,同时这也就使得我们忽略了那些早期词作里藏于字里行间的快意激昂或不动声色的黯然神伤。


  沈公爱写达明以及与达明有关者。其作《哀艳达明词》流毒甚广,刊在新《万象》第一期里,后来见他写梁朝伟,也是写得夜凉如水;如今再看他写林夕,莞尔于那些字那么坚守着他的调,连标点符号也在曼舞不出那个圈圈,实在是固执,一如他千篇一律的喜欢将歌词,甚至歌名存心或不经心的嵌进他的话中去。


  很认同于将《我们不是天使》认作为林夕的心声自剖,说是他一个人的剖可能狭隘了点,这的确是那个年代的人:激昂过、无望过,厌倦过、贪恋过,而后,转变过的一代人的心声自剖,所以,在黄耀明唱来才会那么动人,及至打动我们。我们不是天使,我们只是孩子--这样的看似无奈其实是宣言的话,真正转变过的人才会懂得,那是放弃一些、拾取一些,而后再坚持一些。


  《林夕音乐词典》我看过歌曲目录,当时觉得这像是十年前大陆做引进版时拙劣而一厢情愿的选曲。的确,林夕最好或最红的词都没有收进去(或者除了《暗涌》),我倒是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林夕亦会像罗大佑那样出《自选集》,无需顾及太多别人的自选集。相信那样的话,真正的林夕fans会得机会发现一些沧海遗珠,或者说更加私人化的去靠近林夕(我总想,如果他自己来选,会否选上《大话西游》呢?或者《做不了主的爱人》?)


  当然,也怕他自己要为自己出自选集那天已是才尽。我情愿他在今后的五年、十年内还是这般的不爱惜自己的文字,懒得成章成段、懒得纠集成堆豪华出版,因为这是一种最强烈的自信,他深知自己还能写,还能写出惊世之作或慰己之作,实是不用这般早就操办后事的。


  多年后,或许才能证明像《再见二丁目》、像《天国近了》、像《晚节不保》是真正的经典,而当时同看同感的人可能并不会立时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也许有时正来源于这种滞后性,像是相互暗恋在多年后揭穿……
〓 娱乐 Viva摩天轮 发布时间 2002/07/08 10:28:04 by 心碎象碎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achy 发表于 2003-7-15 13: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 src="http://www.netandtv.com/newspage/pic2003-5/small2003530111045892660.jpg" style="float:left">艺人名: 港台群星
唱片名: 《林夕音乐词典》 (disc 2)
专辑语种: 粤语
发行时间: 2001年10月
公  司: 正东唱片 (HK)

只要喜欢华语歌曲,就很难不注意到林夕笔下的文字魅力。——题记

如果要问谁是香港乃至整个华语乐坛目前最NB的作词家,答案当然就是林夕!这个瘦削的眼镜男子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创作出了两千多首歌词,很难相信这个瘦小的男子身上聚集了那么多的灵感和力量,这是一件让众多作词家极度郁闷的事情,特别是当许多大牌当红艺人专辑中的歌皆点名要他作词的时候,这种郁闷的感觉怕是就更加强烈了。看到林夕这位词坛的殿堂级人物,我立刻就想起我很喜欢的中国古代的一个大腕诗人——李贺。一样的其貌不扬、一样的才华横溢,而且相同的还有笔下的那一份奇诡的美丽和对世事的体认和洞达。林夕的词作,“不论是粤语歌曲或是国语歌曲,都以非传统的用字浅句,投射出影像般的魅惑神韵,超脱又客观的看待人生悲喜。”因此,林夕实在算得上是填词人中的翘楚!当然,这位词坛的执牛耳者确实也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红极一时的歌词。



林夕同学原名姓字名谁,我没有去求证,我单知道林夕这个笔名是“梦”字分拆而成,这到底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似乎是李后主的词,李后主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优柔、绮丽词作的代表人物,这一点似乎又和林夕有点象。林夕这个笔名似乎就预示着它写出的都是一些幻梦感性的绮丽文字。

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的林夕擅用各种修辞描绘缱绻情感,用婉转曲折甚至隐晦的方式来摹饰复杂多变的情感,这些宛如书法中的留白,反而更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似徘徊浮沉于出世与入世的剎那天地之间。由于林夕涉猎极广,词作除了阴柔华美,更兼有哲理和感悟。这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位深深影响林同学的名嫒——张爱玲。林夕受张爱玲影响很深,他的词作也偏爱抽象或冷调的形容字句,正如一位乐评人所说的:“(林夕词作)既性感又感性,快乐中带着颓废,悲哀中略有残忍,对人性的刻划也总带着些宿命或无解的悲念或禅意。”

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当年黄舒骏哥哥凭着一首《恋爱征候群》,扫荡了多少需要情感抚慰的年轻的心啊。爱情也是林夕笔下最常出现的话题。历经过几番情感“滑铁垆战役”的林夕,他笔下的爱情于是也灰灰的,探出一股子看透不强求的隐喻和况味。有些歌曲如《玉蝴蝶》、《熏衣草》虽是言物,却也是以物喻爱,终究是脱不了一个情字。林夕的词作的出彩还在于他对细节的敏感捕捉。“还记得旅馆的门牌/还留住微笑的神态”(《约定》),这种生活里的细节在林夕的笔下时时出现,或俏皮或哀婉、或缠绵或凝重,无不很好地衬托、表达了歌曲的微妙意境。



翻阅林夕的歌词,就一定不可能不提到王菲。这个北京姑娘,当她还叫王靖雯的时候,她就遇到了林夕,这个她生命中的贵人。从第一张粤语专辑开始,林夕就提笔为她填词。1994年王菲出版了《胡思乱想》《讨好自己》等多张专辑,最终以高产优质的大热姿态夺得年度香港最佳女歌手奖,当时已成为王菲御用词人的林夕可谓功不可没。他为王菲写的《知己知彼》、《蜜月期》《背影》《我怕》《飘》等作品,都令人拍案叫绝。直至今天,他们两个依然是最佳拍档。他们的投契不同于实力唱将彭佳慧和陈国华、也不同于许美静和新加坡创作才子陈佳明。虽然王菲多年来感情上的起起伏伏,都在林夕的笔下一览无遗。但是林夕却不是王菲身边的那个人,据林夕说他都是通过报章来获悉关于王菲的许多情感绯闻,然后诉之笔端的。

琴瑟合奏,才能天下无敌。林夕的才华能不能发挥到及至,仍要看歌手的风格是不是和他合拍。除了王菲之外,林夕的另一个好搭档是黄耀明。他们的投契、合作从“达明一代”时期就开始了。而《春光乍泄》、《风月宝鉴》、《光天化日》等都是林黄合作的经典之作。一首《K歌之王》成就了陈奕迅,歌词中林夕用上了二十首流行曲的歌名,这是对情感泛滥的一种讽刺?还是对自己作为填词人的一种自嘲?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ESON就此上位,成为了一位很有前途的香港乐坛准一哥。

林夕不仅是个重质的词人,在量上也极为高产,喜欢打麻将的林夕可以一边打牌,一边停下来写几句,对于他来说,灵感似乎无处不在,在兰桂芳喝酒也会赶紧跑到洗手间,就着昏黄的灯光写几行文字。难怪会有人说,他抢了很做填词人的饭碗。除了王菲、黄耀明、张国荣、陈奕迅,他还为几乎所有的当红香港歌手写歌,其中林忆莲《我坐在这里》、《至少还有你》,达明一派《万人迷》、《晚节不保》,莫文蔚《信徒》、《幻听》、《冬至》、张智霖《十指紧扣》、张学友《有病呻吟》、《一路上》、《一生一火花》、苏永康《越吻越伤心》等都是上佳之作。



在流行乐坛,能以词作者的身份出音乐专辑的并不多见。词作极度唯美的林夕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歌词创作融入了很多的文学气息。这难不倒同样是中文系毕业的俺。比如为王菲写的《百年孤寂》就来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守望麦田》灵感来自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为周华健写的《浓情化不开》则是源自徐志摩的一篇散文等等等等。

这张《林夕音乐词典》共两张CD,结集了32首由林夕填词的情歌,全部由港台当红歌手演绎,可以算是对林夕填词生涯的一次回顾,其中包括王菲的《约定》、陈慧琳的《失忆周末》、黄耀明的《春光乍泄》、张学友的《一生一火花》、苏永康的《越吻越伤心》、邓建泓《卫斯理之恋》、许志安的《世纪末烟花》、吴国敬的《理想年代》等!林夕游刃于字里行间,用短短数十行的文字营造出了充满情致的无限意境,或瑰丽或苍凉、或梦幻或沉沦。喜欢真正的音乐的你,《林夕音乐词典》简直是无可抗拒,不容错过!


disc 1
01. 热血青年_杨千桦   
02. 失忆周末_陈慧琳  
03. 寂寞成双_许志安   
04. 约定_王菲   
05. 分手勿语_李彩桦   
   
06.请将音量收细_苏永康   
07. 春光乍泄_黄耀明   
08. 你想爱谁就爱谁_欧阳菲菲      
09. 假期_王菲  
10. 上次_许志安   
11. 来夜方长_陈洁仪 苏永康   
12. 十指紧扣_张智霖   
13 无聊才爱我吧_邓建明   
14 20000日环游世界_Dry  
15 秘密宣言_苏永康   
16 理想年代_吴国敬   

disc 2  
01 一生一火花_张学友   
02 教我如何不爱他_许志安 叶德娴   
03 熏衣草_陈慧琳   
04 越吻越伤心_吴国敬 苏永康   
05 卫斯理之恋_邓建泓
07 暗涌_王菲   
08 爱情已死_张智霖   
09 世纪末烟花_许志安  
10 带你看风景_吴国敬   
11 模范生_陈慧珊   
12 对你太在乎_陈慧琳  
13 谁来开口_Dry   
14 多得他_王菲   
15 漂流睡房_黄耀明   
16 一千种快乐_群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achy 发表于 2003-7-15 13: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朋友得闲着提议说不如做个站把林夕的词尽数刮入内
看上面说他写了两千余首, 一时半会好像怎么也凑不够百分之五十....


林夕,由梦字拆解而成,原名梁伟文,在大学主修中文及翻译。林夕曾任大学助教、亚视员工、报社编辑。早年间因为加入罗大佑开设的音乐工厂,而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作词之路。目前林夕已经成为香港最具市场价值的词作家之首。


其实起初我是不太信"梦字拆解"这说法的,  毕竟繁体/正统的梦字不是这样写的, 但他确实是借的简体"梦"字
「夢」的簡體字解體為「林夕」作筆名,由中學時代沿用至今。


他与黄X明食饭的玉照请看看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2-23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