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后革命时代〉

[复制链接]
Iron 发表于 2003-7-10 15: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一个懒洋洋的午后,我拿到了《后革命时代》,在北京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张扬,每次演出准有他的身影,拿着个DV拍个没完,我最出奇的是他拍了那么多年都没有作品问世,张扬人很好,跟众多乐队/乐手关系很好。
看了《后革命时代》的专业制作,很感动。希望大家都赶紧去找来看看
《后革命时代》(94分钟):纪录片《后革命时代》,是北京地下摇滚5年来的一个全景实录,用影像的方式再现地下摇滚人的音乐,生活和生存状态。拍摄历时近5年,片中几乎涉及全部的地下摇滚乐队,是 当下地下摇滚乐的“清明上河图”。









摇滚纪录片《后革命时代》[2003年03月25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他们的生活缺乏物质基础,也许他们正享受着精神的快乐,但他们明天就有可能要去面对生活的痛苦。他们是北京地下音乐圈中的乐手,他们有自己的希望,他们也时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声音。
  
  也有这样一部纪录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这些弱势群体,也许没多少人看过它,甚至没几个人知道它,但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更不能否定它对地下音乐工作者生活记录的真实性,它的名字叫《后革命时代》。
  
  本来我是能采访到该片的导演张扬和罗拉的,可是由于邮件系统的问题,没能联系到他们,所以只能以当天放映的片子和对话交流的内容为背景,把我知道的和想到的告诉大家。
  
  在此之前,我曾看过三部与国内摇滚乐队的音乐与生活有关的片子。
  
  最早是张元的那部《北京杂种》。忘了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是90年代初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摇滚乐正处于萌芽时期,因此影片也以老一代的摇滚音乐工作者为题材,讲述了他们对音乐、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就其题材而言,在国内确实是一种突破,而就其质量而言,粗糙得简直无法弄。可能是因为资金的问题,也可能是导演自身的不成熟所致,总之被称为电影的《北京杂种》看起来就像一部杂种们的纪录片,那些让我景仰的前辈们转瞬间变成了对混乱生活充满愤怒的大流氓。此外,这部片子也成为国内的音乐和电影杂志“曝光”率最多的摇滚乐题材的电影。可以说有无数人知道影片,但可惜的是并非无数人都看过。
  
  之后张婉婷导了一部《北京乐与怒》,影片以一支摇滚乐队的生活为主线,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的那几件所谓的大事儿一一道来。要是外行人看着可能觉不出什么,弄不好还认为这是一部出色的电影呢,可要让熟悉国内摇滚乐发展史的人看见,那绝对是“乐与怒”的效果(就是先狂笑不止,后愤怒如雷)。因为国内摇滚乐的历史太短暂,况且没有什么出彩儿的地方,它不像美国的政治史,有那么多个“事件”,因此《北京乐与怒》也就成不了《阿甘正传》。我不知道这部商业片在香港的成绩如何,反正在国内被许多人形容为垃圾,这之中也包括《后革命时代》的两位导演张扬和罗拉。著名的乐评人颜峻为此写了一篇《树村宣言》,并有纠集诸多地下摇滚乐手在宣言上签字,表示要对《北京乐与怒》一片采取孤立态度,坚决不与垃圾共舞。不知道张女士对此事抱一种什么态度,但至少能从这件事中看出“地下工作者”们的一些特点:他们过分的把自己包裹在独立姿态的麻袋里,不愿为商业做过多的牺牲。从一个侧面可以渗透出他们坚定的立场和姿态,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发现国内在商业运作上的欠缺。

  再有就是新疆汉族小伙儿孙志强的《自由的边缘》,这部纪录片被《后革命时代》的两位导演称为“非专业制作的经典”。别一听说是“经典”你就高兴的不得了,我劝您还是好好分析分析这句话,除了“经典”二字,还有一个叫做“非专业”的专业名词,说的是一部片子在制作和播放效果上的欠缺。说实话,“非专业”可以说是对这部纪录片最精准的定义。该片的结构过于零散,而且并非那种被称作“后现代”的刻意零散,只是作者在剪辑的时候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把整部片子弄得具有连贯性,让观众看着更舒服。不过听别人说孙志强为了能把片子压在一张VCD上才不得不这么做的。我觉得有机会他应该把最初的剪辑版本拿到公众场合给大伙放一遍,给自己一个澄清的机会,顺便也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非专业制作的经典”。
  
  从总体上来看,以上的三部片子都给人一种愤怒的感觉,都有诸如打架的浅暴力镜头,也许在北京的摇滚乐队确实有过诸如此类的行为,但这绝对不是大多数,尤其是“树村”,这个外地来京的摇滚工作者聚集地形成之后,所谓打群架的情况就更不可能出现了。说句痞点的话,这是北京,不是他们老家,他们敢挨这儿臭牛逼吗(这话没有损害北漂人员心理情绪的意思,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明事实)?因此,这三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缺乏准确的报道。

  据我了解,这些乐队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的,而且也都是安分守己的合法公民,干的最出格的事儿也就是倒买非法音像制品。
  
  《后革命时代》在叙事上可以说更加真实,因为导演之一的张扬就是他们当中一支乐队的主唱,而且他还帮许多地下乐队拍照、设计唱片封面。因此,以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去拍摄这部纪录片会让被记录者感到一种亲切。片中反映的也正是北京的一些地下乐队的日常生活,以记录和采访的方式将小型演出现场、2000和2001两届迷迪音乐节的精彩片断以及乐队成员排练和生活的地方——树村——展现给渴望了解他们而又难于了解他们的人。
  
  在片中,记录者就“地下”这个词的含义采访过许多乐手,几乎每个人的回答都不相同,有人说它代表了一种独立的姿态,有人说它是非商业的状态,总之有很多种说法,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这样一个词,本身就很暧昧,是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就连一种音乐风格的成因还能引出许多不同的历史呢,何况一个抽象名词了。所有与地下有关的东西要么是那地下说事儿,要么是为了让别人更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我相信张扬和罗拉是后者,因为他们没有把纪录片叫做《后地下时代》,只把underground这个词放进了片名的英文翻译当中。而且我相信他们并不希望用一个暧昧的词汇来定义这部片子。
  
  是的,如今的“地下”在我们身边慢慢的滋长,但我相信这种状态不是永久的,我们的乐队会渐渐的成熟,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商业的机制。然而无论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他们所做的一切就像是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中国摇滚乐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可革命不是吃香的喝辣的,而是迎着风向前,所以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挑战了人体的极限。
  
  最后,我想套用舌头乐队主唱吴吞在2001年迷迪音乐节上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同时这也是《后革命时代》这部具有革命意义的纪录片的结束语。
  
  “重要的不是摇滚乐,而是你们……种子就要埋在地下,这样它才能长成大树,长成你们需要的火把,或者武器。” (网易娱乐 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aba 发表于 2003-7-10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去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Iron 发表于 2003-7-10 15: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Iron 发表于 2003-7-10 18: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革命时代》是一部了解中国当下地下摇滚乐的清明上河图,是一部了解中国当下乐人音乐状态和生存状态的记事本,是一部了解中国当下青年激情岁月的诗歌。《后革命时代》穿越同美国六十年代极其相似的后革命心态,透视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脉络。
制作人张扬:
摇滚歌手,摄影摄像师,唱片设计师。《唐朝》乐队特别助理。设计过唱片《冷血动物》、《秋天的虫子》、《无聊军队》、《扭曲的机器》、《痛苦的信仰》、《歇斯专辑》、《李延亮专辑》、《嚎叫精选》、《夜叉》的“自由”和“发发发”等几十张唱片的封套及海报。
纪录片代表作:《后革命时代》、《后海的日子》、《一个行为艺术者的12月29日》、《我们的乌斯托克》、《秋天里的虫子》等。
制作人罗拉:
从事纪录片独立制作,实验影像,行为艺术,观念摄影。北京“当 COM”行为小组成员之一。
纪录片代表作:《后革命时代》、《后海的日子》、《一个行为艺术者的12月29日》、《我们的乌斯托克》、《秋天里的虫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馅饼 发表于 2003-7-10 2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名字用不着起得那么好听哩,什么〈后革命时代〉,直接《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Iron 发表于 2003-7-10 22: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张扬的设备和角度比孙志强的好。。
而且张扬去过的现场真的很多,素材也很多。
看到很多感人的场景。
很多熟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5-1-23 2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