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13:31

DIO在此读书

我终于看完了魔山

很久没读书了,没想到重开张竟是书架上供了4-5年的魔山
很久以来都怀疑自己还有没有能力再啃大部头了
重建信心!哈哈

看完第二章的时候已经感觉到自己被接通了
契机来自三方面
1)第一章开始就讲起高原缺氧造成的精神病态亢奋以及思维畸形活跃
2)第二章里讲起那个时代不能对“为了什么”做出答复,这直接导致了人群集体麻木.
3)主角汉斯23岁.
很难说服自己这不是为现在的我准备的书.

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众生之路一样,魔山再次是本男性成长小说
在这些东西里,大概性别和年龄的认同感要比思想层次或者阶级处境的认同感站在更靠前的位置.
给我带来的冲撞并不来自技法,而在于它拓展出来的无重力王国----按书里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精神的炼金炉.

托马斯曼的魔法与其说源于卓越的文字拿捏倒不如说是源于他包容并局外的贵族立场.有时间我会抄一些段落上来给大家看看.

进入
...两天的旅程将把一个人,一个在生活中扎根未稳的年轻人远远地与他习以为常的世界分开,与他称之为自己的职责,兴趣,忧虑,前景等等一切分开,其情况严重得远非他乘着出租马车上火车站去时所能想象.旋转着,飞驰着,在他和他的土生土长之地中间挤出来一个空间;这空间显示出人们通常只以为时间才有的力量.一小时接一小时,他在你内心中引起种种变化,其性质与时间引起的变化非常相似,但程度在一定情况下还有过之.它与时间一样造成遗忘,其方式是把人从他的各种关系中分离出来,放进一中自由的,原始的状态.可不是吗,在转瞬之间,它甚至能把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变得跟一个流浪汉差不多.人说时间是一条忘川,其实远方的空气也有同样的效力,你吸了它就像饮了忘川的水...

时代

...人不仅仅过他作为个体生命的私生活,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也生活在时代和同时代的人们中;要是他承认自己生存的一般的非个人基础也属必须,视它们为理所当然,怎么也想不到要对它们进行批判,就像好样的汉斯.卡斯托普的实际情况那样,那么,很有可能,他就会隐约感到自己的品性受了它们的缺陷的影响.个人眼前会浮现着这样那样的目标,意图,希望,前景,激励着他去行动,去作更大的努力;但是,如果围绕着他的非个人因素,也就是时代本身不管外力怎么推动都从根本上缺少希望和前景,暗暗让人感到是无望的,没有前途的,一筹莫展的,如果对于那个自觉不自觉地提出来的问题,那个反正会以某种方式提出来的问题,即一切的努力和行动到底有没有一个终极的,超个人的,绝对的意义-----要是对这个问题只能以空空洞洞的沉默作为回答,那么,正好在那些秉性比较诚实的人身上,这种情况几乎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使他们变得麻木不仁的效果,其影响将超过心灵,道德的界线,扩及到个人的心理很生理上去.在时代对“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作不出满意的回答的情况下,仍能努力进取,超凡脱俗,那就得要么有孤高的秉性----这不多见,而且带着英雄气息----要么生命力特别旺盛.汉斯既非前一种人,也非后一种人,所以就确实平平庸庸,虽然是那种体面意义的平平庸庸...

时间

“我说,”约阿西姆(汉斯的表哥,一个很帅的军官)道,“你这是怎么啦?我想在我们这儿你感到不对劲儿了吧?”
“别胡扯!我今天头脑很清醒.时间究竟是什么?”汉斯.卡斯托普问,同时使劲儿把鼻尖按到一边,使它苍白得完全失去了血色.“你乐意告诉我吗?空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器官,用视觉和触觉去判别.这很好.可我们判别时间的器官是什么?你愿意给我指出来吗?瞧,你稳稳的坐在那儿.可是,对于一种严格说来我们是一无所知也讲不出它的任何特性的东西,我们又该怎么去衡量呢!我们说:时间在流逝.好,就算它真能流逝吧.可为了测量它,等一等!为了能被测量,它必须流得均匀.然而,在哪儿又写明了,它是这样流的呢?对于我们的意识来说它并非这样;我们只能按照规定,假设它如此,我们的尺度仅仅是约定俗成.请原谅---”

年轻的爱情

....过了一年,事情出现了富于冒险情趣的高潮,然后靠着汉斯的忠诚又维持了一年,再往后终于结束了-----而且是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他与普希毕斯拉夫.希培(汉斯在中学的男同学,他暗恋的对象)联系起来的感情纽带慢慢松了,散了,正如当初他也未曾察觉这纽带是怎么结起来的一样.后来普希毕斯拉夫.希培随着父亲调动工作而离开了学校和城市,这些汉斯几乎没再注意.在此之前,他已将他遗忘.可以讲,普希毕斯拉夫.希培的形象从舞里走出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汉斯的生活,慢慢地越来越清晰具体,直到终于出现那么亲近,实在的一刻,他站在校园中,这一时间比其他一切都重要,随后又慢慢退去,没有分别的痛苦,重新消失在了雾里,无踪无影.
眼下,汉斯又回到了那富于冒险意味的情境,回到了那亲近,实在的一刻.当时的谈话,真正与普希毕斯拉夫.希培本人的谈话,是这么开始的:轮到上图画课了,汉斯发现自己没带铅笔.他班上的同学谁都自己需要用笔;可在其他班他也有这个那个的熟人,他可以去向人家借的.可他觉得最熟的是普希毕斯拉夫.希培;他感到与他最亲近,与他在心里已经打了无数次交道.他心里一高兴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他称之为机会----于是真的找普希毕斯拉夫.希培借铅笔去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行经颇有些奇怪,因为他实际上并不认识希培;要么就是他有意不考虑这个,不顾一切地想亲近希培已经昏了头.于是,在那砖块铺垫的闹闹嚷嚷的院子里,他便真的站在普希毕斯拉夫.希培面前对他说:
对不起,可以借我一支铅笔吗?
普希毕斯拉夫.希培用他高颧骨上那对吉尔吉斯人眼睛瞅着他,嗓音低沉悦耳地和他讲话,一点也不大惊小怪,或者他也感到惊奇,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好的,他回答,可你上完课一定得还我.说着便从袋里拔出自己的笔来,一支带箍的银色铅笔.必须把箍往上推,红色的笔尖才会从金属套里伸出来.希培解释着简单的原理.两个人都低着脑袋.
可别掰断了!他还讲.
瞧他想到哪儿去了?好象汉斯存心借了不还,或者会粗心大意地将笔弄坏似的.
接下来两人相视笑笑;因为再也没什么话好说,便犹犹豫豫地背转身,各自走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但汉斯在一生中,从没有像他紧接着上图画课时那么心情愉快过;因为他是用普希毕斯拉夫.希培的铅笔在画画儿,而且还可望在下课后再将笔还给他的主人.作为纯粹的归还必然自自然然,无拘无束.他感到那么自在,还将笔尖削了削.从削下来的红碎屑中,他捡了三四片保存在书桌里面的抽屉里,差不多保存了整整一年之久-----大概谁见了也不会猜到它们包含着多么巨大的意义.结果归还的手续极为简单,却完全符合汉斯的心愿,是的,他甚至还特别引以为自豪----与希培的私下接触令他受宠若惊,陶然欲醉.
这儿,他说,谢谢.
普希毕斯拉夫.希培一言不发,只是很快的检查一下弹簧,就把笔插进了衣袋里...
从此以后两人再没有讲过话.但这一次,多亏汉斯的敢做敢为,事实到底成了事实...

....终于,他站起来.“喏,再见,谢谢!”他自言自语,泪水涌进了眼眶,脸上却带着微笑.

看这段儿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来同为德语文学大家的黑塞的《在轮下》里的一幕,两个男孩儿在教室的窗台上接吻

精神/物质/生命/疾病

...既然病理学即关于疾病的学说特别强调身体的痛感,那么也同时关注身体的快感,因此,疾病也就可以说是生命淫逸放荡的形式.那么,生命本身是什么呢?也许,它只是物质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也许,被人们称做物质的化生现象也一样,只是非物质的一种由疾病或者刺激引起的增生现象?走向恶,肉欲和死亡的第一步无疑是从这样的时候便开始了,即当精神由于某种神秘物的渗入引起痒感而开始凝聚并出现病态的组织增生的时候;精神的这种病态的组织增生一半是快乐,一半是自卫,形成通向物质性的最初阶段,形成非物质向物质的过度.这便是原罪.而第二个化生即有机物从无机物中诞生,只不过是强化和恶化了走向意识的个体,就像疾病只是肉体更加沉迷于享乐一样.而生命只不过是在失去尊严的精神的危险小道上必然迈出的一步,只是对物质被唤起的感知力的一种热反射;这个有了感知力的物质乐于接受它的唤起者...

影响/塞特姆布里尼/人道主义

(塞特姆布里尼来自意大利,和所有在山庄的人一样,他也是结核病人,他自诩为天然的教育者,称汉斯为生活中的问题儿童,因为他是一张白纸,因为他还处于实验阶段,因为他肯做各种尝试)
汉斯在争吵中对塞发出攻击:“您难道不是人道主义者?您怎么会谴责肉体呢?”
塞特姆布里尼脸上露出微笑,这次是自然而自信的问小。“…我随时准备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工程师,(汉斯学的是造船工业)”他继续说,同时对汉斯鞠了一躬,用手在膝前划了个半圆,“尤其是当您的异议具有才智的时候.您用优美的动作挡回了我的攻击.人道主义者----是的,我是人道主义者.您休想证明我是个禁欲主义着.我肯定,尊敬和热爱肉体,就像我肯定,尊敬和热爱形式,美,自由,快活和享受一样.我尊敬和热爱‘这个世界’,捍卫生活的利益,反对感伤主义的避世,捍卫古典主义,反对浪漫主义.我认为,我的态度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最肯定,最尊敬和最热爱的力量和原则就是精神!尽管我非常憎恶人们把肉体跟某种可以的,月光下精心编造的幽灵般的东西----人们称之为灵魂----对立起来,但是,在肉体和精神的相对关系中,我认为肉体体现了恶的和残忍的原则,因为肉体是本能,而本能是和精神,理性相对立的.我再向您重复一遍,本能是恶的,神秘的和恶的.‘您是人道主义者!’的确,我是人道主义者,因为我是人类的朋友,就像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朋友一样;我是人类及其高尚品质的热烈赞扬者.但是,这种高尚品质包含在精神和理性之中,所以,如果您想指责我在宣传基督教的蒙昧主义,那您就完全错了.”
“……我认为,人道主义者出于高尚的自豪,总有一天会把肉体和自然对精神的束缚宣布为暴虐和耻辱.据说伟大的普罗提诺(希腊神秘主义哲学家)曾经说过,他为有一个肉体而感到羞愧.这传说出自他的学生波尔菲里乌斯之口.这是一种谬论,如果您愿意这么说的话.但是,从精神的观点上看,这荒谬东西是正派的”
“您听说过里斯本地震么?我指的是1755年的那次地震.伏尔泰得知地震的消息后非常愤怒.是的,他造反了.他不愿接受着残酷的命运和残酷的事实,他拒绝在它面前退缩.他以精神和理性的名义抗议自然令人愤慨的暴行.由于自然的恣意妄为,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的四分之三被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居民成了牺牲品……您感到吃惊么?您在微笑?您可以感到吃惊,但是我冒昧地禁止您微笑!伏尔泰在这种情况下所采取的态度证明,他不愧是那些曾经用弓箭射天的古高卢人的真正后代.您看,工程师,这就是精神敌视自然的好例子;它非常自豪,不信任自然,具有崇高的坚韧不拔的品格,坚持自己批判自然及其凶恶的反理性力量的权利.因为自然是一种势力,所以,忍受自然,顺应自然----应该强调的是,内心里顺应自然----意味着甘心情愿的成为自然的奴隶.所以人道主义,如果它决定把肉体看做恶的,敌对的原则,决不会自相矛盾,决不会变成基督教的假仁假义...”

影响/纳夫塔/耶苏会教士

(纳夫塔是塞的邻居,一个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一个极左也极右的狂热教士,他的职业是文学老师,也乐于对汉斯施加影响.小说中段有很大的篇幅都是纳和塞两人精彩而混乱的论战)
“确实如此,”纳夫塔继续说,“人类的这些智者,他们(这里指的是教会的长老)对让金钱自行增值(这里指的是前文里遭他痛扁的银行业,他称之为对时间的剥削)的思想深感厌恶,把一切取息和投机的营生称为盘剥,并且宣布,每一个富人要么自己是贼,要么是贼的后代.他们视整个商业,视不对产品加工,完善而纯粹靠买和卖牟利为一种该诅咒的行为.他们对劳动本身也不倾向于作很高的评价,因为劳动只是一种伦理行为,而非信仰行为,只服务于生存,不服务于上帝.要是只讨论生存,只讨论经济,他们便要求以生产性劳动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前提,作为衡量可敬可鄙的标尺.他们敬重的是农夫,是工匠,而非商贾和工厂主.因为他们希望生产适应需要,讨厌大规模地成批制造.说到底-----所有这些经济原则和标尺,在经受了几个世纪的埋没之后,今天又在现代共产主义运动中复活了.两者完全一致,就连国际劳动阶级向国际商业投机阶级夺取统治权这一点也毫无差别.今天,世界无产阶级已提出人道和上帝之国的准则来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相对抗.无产阶级专政是拯救时代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专政本身并非目的也不会永恒,而只是为了在十字架的引领下暂时地消除精神与权利的矛盾,为了以统治世界为手段来战胜世界,为了过渡,为了超越,为了重建天国.无产阶级继承了格里高里的事业,他对上帝的热忱已附于无产者体内;和他一样,他们也绝不容许一见血就缩回手去.他们的任务是以恐怖医治世界,争取获得拯救,重建一个没有国家,没有阶级,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的完美境界.”


影响/佩佩尔科恩/大人物

(佩佩尔科恩是荷兰在马来半岛的殖民者,咖啡种植园主,将军,一个很老的大人物.跟前两位的不同,他常常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但却有种不可解的魅力,一种领导者的慑人光彩,总能以他的指挥魔术控制人群.)
佩佩尔科恩随即把身子转向全体在座的人.一点不错,此刻室内的人显得士气低落,神情冷漠,呆头呆脑,如同一个无人管理的班级,谁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许多人几乎已是昏昏欲睡.佩佩尔科恩立即开始整顿纪律.“诸位!”他举起食指大声叫喊,宛如挥动着一把军刀,又好似一杆军旗,叫喊声就像一位长官为了制止部下的溃退发出的“不是懦夫的随我来!”他个人的影响也立刻起到了振奋和集合的作用,大家随之振作起来,绷紧了松弛的表情,对着令人生畏的主人前额上深深皱纹下的灰白色眸子点头微笑.他吸引了所有在场的人.他用食指的指尖靠向大拇指的指尖,让其他手指像钉子似的耸立在它们边上,以此督促人们再度投入战斗(这里指的其实是佩鼓励大家继续赌钱).他像保护和阻挡似的伸出那只指挥员的手,从他碎裂的嘴唇里传出了命令,从他大人物的身体内弹射出来的那些含糊不清的话语,对在座者的情绪起着强制作用.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14:50

住院2天,看完了蝗灾之日

韦斯特这本儿小说集买了好多年了
找到的时候还激动了半天
蝗灾之日实在是太有名了
号称史上好莱乌题材的第一文,在黑色幽默潮流,或者美国犹太小说众多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看完了,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
怎么说呢,不是说不好,却没能一下儿打到人心窝儿里
如果我没看过奥康纳的智血或者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
也许能给震上两下儿
跟海勒,冯内格特或者巴思,品钦他们一比,这也完全不是什么黑色幽默小说
所谓绞刑架下自嘲的笑在这儿完全不见踪影
放眼看去全是文明的没落,时代的颓唐和幻灭后的狂欢

翻译实在是太烂了,还自己标榜是什么作家参考丛书
对于英语的东西,真是该打!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16:55

周六晚周日晨/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又干掉一本
阿兰西利托的周六晚周日晨
愤怒的青年这派的东西本来极不喜欢,像愤怒的吉姆之类根本看不下去
不知是西利托的魔力还是现在水平的状态作怪,四天读完,前三天都看得很入心,人被填得满满的,直到刚才读完了突然觉得给甩在半空,废了.
写的全是摩托厂帅小伙儿(在书店翻的时候脑子里就老闪过欲望号街车里的画面,据说这书拍成过一挺棒的电影,想过去除了马龙谁也演不出那劲儿来.)从22到24岁的干活儿,醉酒,泡妞儿
可,工厂要是真那么魔怪似的迷人我他妈也当工人去算了
那些光影气味的刺激伴着机械巨兽的的脉搏呼吸,招数里有法国新小说的影子,骨子里的精神却近乎于马雅可夫斯基那路未来主义对工业文明的盛赞.真不觉得如前言所说这是如何如何对畸形的体制的控诉以及抑郁下的呼喊,那样母题的东西太多,这书有意思在它恰恰不是那样.
亚瑟是个工厂小伙儿,除了工厂他只在部队呆过,他不是在路上里那些满嘴奇谈怪论,跟着自由爵士发疯的流浪汗.尽管他也觉得脊梁快给压折了,尽管他也恨工头领班,可他打心眼儿里为自己一星期能挣14镑感到骄傲,那是他买漂亮衣服喝酒勾搭女人等诸多欲望的实现手段,他能通过流汗而挣钱,他满足,他甚至还有希望,正像他自己说的:车床是我最忠实的朋友.他自己觉得自己是一切秩序的叛逆,其实他的叛逆也不过是秩序的一部分.他以为吼出了抗议,其实不过是合唱的一个声部.就像那场在嘉年华的高塔上,他在几秒中里成了人海之上的君王,可总要沿着滑梯溜下去的,水滴就是水滴.
当然,最痛快的还是那一场又一场的烂醉,看了西利托写喝酒你都想不起凯亚鲁克是怎么写抽大麻烟的了.写的是威士忌,我都能闻出二锅头味儿!操,馋了.
再有就是他在三个女人的床之间跳马似的表演,在这儿女人们又成了些肚子,上面的口吃男人的工资,下面的口吃男人的精液,吸干还不算完,咱不都还有结婚那么一出儿呢么.

最后是一场钓鱼戏
他说:你钓到鱼也就是鱼钓到你
他说:世上的人都以某种形式被钓住,没有被钓住的也总是在往被钓的路上走.
他说:如果你一辈子老拒绝吞食摇晃在你面前的一切鱼饵,那就完全不成其为生活了.
所以哥们儿,挑块儿最肥的饵,上钩儿去吧!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18:57

在我坟上跳舞/DANCE ON MY GRAVE

跟福州住院,每天输液7小时,无聊透顶之际溜出去买了几本书
一天就看完了艾登钱伯斯的在我坟上跳舞
很久没有这么畅快的阅读经历了
回头想想,这和小时候在飞机上痛饮中午的黑暗,在火车上酣战到灯塔去那种掩卷后整个人跟被暴雨劈头盖脸浇过一顿似的完全不同
当然更不同于飞速翻完智血或者蝗灾之日之后的全身不得劲儿
类似于读蝇王时的心智明晰,类似于读在轮下时的怦然心动,类似于读海滩时的清爽神往,反正那是属于青春的美好.
不愿提哈克贝恩历险记和麦田,因为那都太近了,反而没有意义.
当然,还有末世之家啊,在我心里读这两本书的声线是一样的.

还有很多是电影的印象,
就像雾港水手让我想到橡皮
这书老叫我想起青春梦里人里的海和野芦苇里的河.

这是关于如何走出来的书,从征服与被征服的牢笼,从不肯被死亡撕毁的约定,从自己把自己匡进去的梦想.通过自传似的写作走出闭合的圈不是这书专有的题材,更棒的有贝娄的赫索格.差别仅在于,赫索格教授有多老,这书里的哈尔就有多年轻.

技法是灵巧的,但不花哨,文字上的高明在于作者里立足之处正路且十分舒服,这在青少年主角的小说里是挺罕见的.

明天输完了液一定上来抄两段给大家,现在老想起来的是下面两句(我是哈尔,他是两个不同的男孩,你是读者)

那夜,他给了我一分特别的礼物.
你希望在场么?

那夜,我给了他一分特别的礼物.
你希望在场么?

啊啊啊,这么GAY的文字居然出现在译林少儿文库里!!!现在的小男孩儿好危险!!!
(书里撩拨的描写还有很多.....看得都硬了,操)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20:26

咖啡馆MM的读感

真的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如你所说,阅读的时候情节像电影一样在眼前展开,很流畅。我看到了那个在海滩上闲晃的16岁男孩儿,上身单薄,膝盖长得有些偏下,眼神中有迷惘,有聪慧,还有期待……他期待的是那罐魔豆,还有那个带着魔豆降临到他生命中的人。

我也曾期待过魔豆和那个人,我也曾以为我找到了,我也曾信誓旦旦的对着那个人……然而一切都过去了,文字唤起了我的记忆,也唤起了我的思考。生活毕竟不是小说,没有那么悲壮的戏剧场面,没有死亡的分离。但是那个人也消失了,不是在现实中,只是那个我强加给她的幻象在我的心里消失了,不见了。很平淡,很真实,过去的真的都过去了,回忆好似我在脑中阅读的另一个故事。

记不清是看到哪些地方,好几次泪水在眼里打转。哈尔所有的举动都那么顺理成章,又都那么令人心痛。他撑过来了,成长了,走出来了,多么强大的痛苦和欢乐过后,留下的只是回忆,在时间中渐渐模糊的回忆。

很年轻的一本书,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气息都是年轻的,难怪放在少儿文库。真挚的感情是没有分别的,在你充满热情地去付出和索取的时候。没有什么是非对错,也无所谓什么误解,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经历了,并仍将继续经历。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1:23:24

咖啡馆MM的摘抄

摘抄(一)

事实上,我相信这样一个理论:人的形象只是他臆想的直接显现。这个观点不是我的,坦白的说,我是从库特.冯尼格特那里借来的,今年夏天我一直都在读他的书。根据这个理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身材高大、英俊碧眼的天才,不仅歌写得高人一筹,歌喉也是举世无双,那么你的行为会逐渐变化,仿佛你真的就是英俊迷人,身材高大了。这就是为何有那么多丑陋矮小,眼睛灰不溜秋的货色充斥着各地的舞台,他们昂首阔步,尾随着猎取明星签名的人和行业老板,迫不及待地寻找机会为他们签字。你看,正是他们的臆想起了作用。库特.冯尼格特说:我们都是以假面示人,因此最好要小心自己的伪装。
反之,此理论也是正确的。我自认为是个乏味的笨蛋,我想我的举止也因此像笨蛋了,各方面日渐于这样的笨蛋趋同。是不是很有趣,嗯?

摘抄(二)

(以下为摘选的来度假的挪威女孩对主角评价两位他和另外一位主角以及他俩之间的感情)

我思量过你和巴里的事,以及你那天对我说的每句话。我能明白你何以会喜欢巴里,想与之为友。他的确让人心动,我也喜欢她。他活力四射,会享受人生,能说会道。但是对你来说,我觉得还不只是这些。……
我说你有强烈的占有欲,或许这话不对,可能我说你喜欢被占有更恰当一些。我是说你喜欢巴里,因为他……因为他让你获得了新生。他让你体验了你自己从没有做过、也不敢做的事。你的一切都有他来规划,对不对?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是如此。你该去哪儿、你该做什么、你该如何行事都由他来决定。他甚至还告诉你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以及该如何树立你的头发。一旦他不在你的身边,你就会心急如焚;一旦你们在一起,你就会唯命是从。
……
你对巴里的依赖也曾一度令他心花怒放,他乐此不疲地当你的老师,叫你如何生活,如何认识自己。我觉得他从同时扮演你的大哥哥、情人、老板和精神领袖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但巴里很快就厌倦了,因为他所喜欢的只是开始。你懂我的意思吗?他感兴趣的是征服他人,获得他们的“芳心”。但征服一旦完成,挑战的刺激就荡然无存了,他接着就会将猎物抛下,因为他以觉得索然无味。与你想出也是如此,这也是他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的原因所在。……
他是挺迷人的,但他追求刺激有点过头了,没有人可以日日新异,让诱惑永存。他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因为你们在一起做的那些事对你来说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不同寻常,所以你错以为她会永远迷人。
……
我觉得你有点失常,击打巴里的坟墓是徒劳之举,他不可能再回到这个世上,好让你继续依靠。你无法面对现实,凡事自己做主你非常不习惯。其实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巴里,而是你挥之不去的心理依附。然而现实中的他与你想象中的那个巴里相去甚远。同你我一样,他也有恐惧,只不过装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而已。他这样做既表现了自己,也博得了你的欢心。
……
有这么一个人确实存在过,但是他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或许也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也许连我们自身都是我们幻想的产物。我们给世人的是一幅假面,真我却被我们藏起。

soapy 发表于 2004-12-8 12:50:22

好!我有空得去读读

咖啡馆 发表于 2004-12-8 15:31:54

:cute:又看到了!真好!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8 16:24:27

咖啡馆在 12-8-2004 15:31 发表:

:cute:又看到了!真好!

我说了,总有收留咱的地儿.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10 08:54:16

别处老贴一篇

去年刚到维也纳那会儿发在博亚上的


诺亚方舟,万分感谢你推荐我读《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网友 接触 发表于11月12日05:59】


    我在维也纳准备考试的那一个月活得像植物一样。不能上网,于是开始读书。想起你的推荐,就先看了《画像》。真不敢相信自己以前竟然错过了这么好的东西!!!我为自己单单因为《尤利西斯》的放纵就放弃了乔伊斯5年感到脸红:)这绝不仅仅是一部应被束高阁的名著,对于我,它是活生生的,在它的维度里我的灵魂会被擦亮,发光!里面的每一行字(除了那些明显被翻错的)都会跳出来,刻在我的脑子里。这种情形对于愚钝的我只出现过寥寥几次——《众生之路》《喧哗与骚动》《黑暗的心》《了不起的盖茨比》,我现在会把《画像》加上。美中不足的显然是糟糕的翻译,怎么会有人没读懂就去翻译乔伊斯这样的作家?!英语又不是什么艰深的语言,而《画像》也远不算是晦涩。还记得你说以后要自己重翻一遍,那可真是件大好事儿!干吧哥们!!!咱眼巴巴的等着呢,哈哈。
    后来又看了纪德的《背德者》和福特的《好兵》。今年我读书运奇佳,这两本儿也都是在书架上冷落了多年的好东西!!尤其要把前者推荐给你!翻译得还可以。纪德也属于那种“和我说一种语言”的作家,正如加缪,读起来极通透。至于后者读着像在看秀拉或是雷诺阿的画儿,是音律感极强的印象派作品,可惜翻译欠佳,不然堪与《印度之行》媲美。
    我等等会把《画像》里我最爱的一段抄上来,送给你:)以微表谢意。希望你还在上博亚:)

注:此诺亚方舟就是现在豁达的方舟兄了,哈哈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10 08:55:40

摘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现在有人提到这位神话中的发明家的名字,(这里指伊卡罗斯的父亲迪达勒斯。和主角同名。在希腊神话里,他们父子俩曾用自制的蜡翅飞上天空,后因太阳熔化蜡翅而坠入海中)他似乎听到了远处的海浪声,并看到一个什么东西正鼓着双翅在海浪上慢慢向天空爬去。这一切究竟是个什么意思?难道是某种奇异的发明,打开了一本什么充满寓言和象征的中世纪书籍的一页,因而让他看到了一个像鹰一样的人在海上朝太阳飞去,借以向他预言他为何而生,以及在他朦胧的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便一直努力追求的最终目的,并借以象征那位艺术家在他自己的工作室里用这个地球上毫无生气的物质正在创造的一个新的,向上飞去的,摸不着的,永远不会毁灭的生命的形象吗?
    他的心开始发抖了;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他感到自己的四肢被一种狂乱的精神所占据,仿佛他自己正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了。他的心由于恐惧的狂欢而颤抖,他的灵魂却已经飞去了。。。他的喉咙由于渴望大声喊叫都憋得发痛了,他像鹰鹞一样喊叫,喊出他随风飘去的喜悦。这是生命对他灵魂发出的喊叫。。。片刻的飞翔已经使他获得彻底的解放,他的嘴唇勉强抑制住的胜利的欢呼几乎撕裂了他的头脑。
    。。。
    那日夜追随着他的恐惧,那始终围绕着他的难以捉摸的情况,那从内心到外表都使他感到难堪的羞耻---所有这些现在除了把它们叫作是从尸体上剥下的尸衣,死人在坟墓里穿的衣服,还能叫它什么?
    他的灵魂已经从他儿童时期的坟墓中重新站起来了,抛掉了她身上的尸衣。是的!是的!是的!他将和与他同名的那个伟大的发明家一样,用他的灵魂的自由和力量,骄傲的创造出一个新的,向上的,美丽的,摸不着的,永不毁灭的生命。
    。。。。
    一个小姑娘站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处的海洋。她仿佛曾受到某种魔法的驱使,那形象已完全变得像一只奇怪而美丽的海鸟。她的细长的光着的腿像白鹤的腿一样纤巧而洁净,除了一缕水草在她的腿弯处形成一个深兰色的图案之外,再看不到任何斑点。她那丰满的,颜色像象牙一样的大腿几乎一直光到她的屁股边,那里一圈外露的裤衩的下口完全像由细软的绒毛组成的白鹤的羽毛。她的浅蓝色的裙子大胆地撩上来围在腰上,从后面掖住。她的胸脯也像一只海鸟的胸脯。可她的淡黄色的长发却充满了女儿气:她的脸也带着小姑娘的味道,但却点缀着令人惊异的人间的美。
    她孤独而宁静地眺望着远处的海面;当她注意到他的存在,并发现他的眼神正对她表示出无限崇拜的时候,她对他转过脸来,以十分宁静的神态谛视着他的凝望,既无羞怯之感,也无淫欲之念。她听任他长时间,很长时间地对她凝望着,然后一声不响的转过脸去,低头看着她面前的河水,用一只脚在水里东一下,西一下,轻轻地搅动。水被搅动时发出的微弱的响声打破了沉寂,那声音低沉,微弱,像耳语一样,微弱得像是梦中听到的铃铛声;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同时一种淡淡的热情燃起的红晕掠过了她的双颊。
    ----仁慈的上帝啊!斯蒂芬的灵魂在一阵无法抑制的人间欢乐的激动下止不住的大叫着。
    他忽然背着她转过身,开始向沙滩那边走去。他满脸发热,感到全身都在发烧;他的四肢也不停的颤抖着。向前,向前,向前,他向前大步走着,踏着沙滩向远处走去,他对大海歌唱,为那一直在召唤他的生活的来临发出了热情的欢呼。
    她的形象已永恒地进入了他的灵魂,没有一句话语打破他的神圣的狂喜的宁静。她的眼睛已经对他发出了召唤,他的灵魂在听到这召唤时止不住欣喜若狂。生活下去,错误下去,堕落下去,为胜利而欢呼,从生命中重新创造生命!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位野性的天使,人世的青春和美的天使,她是来自公正的生命的法庭的使者,他要在一阵狂喜中为自己打开人世的一切错误和光荣的道路。前进,前进,前进,前进!
    他忽然站住,静静地倾听他自己的心声。他已经走了多远了?现在是什么时候?
    。。。。他一直跑上了倾斜的海滩,在那里他看到在一圈长着小草的沙丘中有一个安静的沙窝,于是就在那里躺下,让黄昏的安宁来慢慢冷却他沸腾的血液。
    在他的上空,他可以感觉到那巨大而冷漠的苍穹和无数静静运行着的天体;他也感觉到他下面的大地,正是这大地给予他生命,并把他放在自己的怀抱中。
    他懒懒地闭上眼睛,慢慢睡去。他的眼皮仿佛因为感觉到大地和她的观望者的巨大的环行运转而颤抖起来,仿佛感觉到一个新世界的离奇的光亮而颤动起来。他的灵魂在昏厥中进入了另一个新的,离奇的,阴暗的,和下面的大海一样难于捉摸的世界,在那里一些模糊的形象和生命正来回穿行。这是一个世界,是一阵闪光,还是一朵鲜花?闪烁着又颤抖着,颤抖着并慢慢展开,像是一线刚刚突破黑暗的光明,像是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它永无止境地自我重复着伸展开去,一片叶子接着一片叶子,一道闪光接着一道闪光,最后展现出一派通红的颜色,然后又继续展开,慢慢凋谢,变成淡淡的玫瑰色,把它柔和的红晕铺满整个天空,每一个红晕的颜色都比前一个显得更红。
    他醒来的时候,黄昏已经来临,他用来作床褥的细沙和干草已经不再发光了。他慢慢的站起来,回味着他在睡梦中经历的狂喜,不禁发出快乐的叹息。
    摘自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第四章最后一段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10 08:57:53

当时的其他读感

至于最后一章,不知道你读起来怎么样。
    我觉得有一段斯蒂芬跟林奇的对话非常非常像柏拉图笔录的苏格拉底死前的谈话《斐多》。(这可是杨绛翻的哦,绝妙好辞!)尤其是关于纯粹的美和音乐的那些,真是了不得!
    我觉得不太是味儿的是第三章,作者用了太多的才智和技巧来装潢校长用来恫吓学生们的地狱图景,觉得有些铺张了。可能我们这些不信教的人感受不到那种切骨的宗教恐惧:)不过里面有句话我好喜欢:“他的灵魂越变越肥大,最后凝成一大团油脂。。。”喝彩!
    另:还有一个小发现,窃喜中:乔伊斯和纪德都是水瓶座的也!!!哈哈,和俺一样。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10 09:05:09

对话

【网友 诺亚方舟 发表于11月12日09:54】

    我还在上博亚,看到了你的贴子,谢谢你说了这么多。没想到你还这么入迷的看小说,跟你学习的内容相距甚远,你妈妈给你选课程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你的天赋呢,要么学音乐,要么学文学。其实也很感谢你推荐给我的书啊,福斯特、贝娄、巴特勒的我都看了,不过《众生之路》我还没有买到中文版,英文版看了个模模糊糊,一点都不过瘾的。你可能不知道,我以前接受的是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那种文艺观的,特传统,后来看了心理文艺理论、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批评等等,看乔依斯才觉得有点意思了,但还是觉得隔膜,你好像天生就没有这种隔膜啊,大概是成长环境不一样。不过我是会再看的。你在奥地利多保重啊,烦了各处走走,我特别喜欢巴黎和法兰克福,你如果能去逛逛的话,给我聊聊啊。

【网友 接触 发表于11月13日07:09】

    我的问题在于没有对18-19世纪欧洲的那些东西着迷过,看变型记以前都在看金庸和西游记,哈哈。想想,好象看过一些莫泊桑,也觉得好,但不震,没留下什么痕迹。按我妈的话说就是:看完变形记以后完全变态了。
    众生之路我是在国林松买的,人民文学出的,好象三联也有吧。不过我最后一次去三联都是去年了。
    今天去买了8张CD,花了100欧,其中有6张是罕见的好东西,还没听呢,心里美孜孜的:)重大发现是一个CD店把很多德国70年代太空电子的东西放在了NEW AGE的货柜上!以后要多留神。
    我哪儿有什么天赋啊?有的时候觉得能接触到这么多伟大的东西,跟它们有一定程度的沟通就已经很幸福,从来也没奢望过自己也怎么怎么样。

【网友 接触 发表于11月13日17:03】


    还有就是你看的是贝娄的那本呢?
    说到象征和用喻,画像里的密度和等级,对于我来说正合适。典故主要出自希腊神话和圣经,算是从小看起,比较熟悉,一点就能想起来。可如果是尤利西斯那样的就彻底不成了,铺天盖地的象征和引用,从民间故事到冷僻诗歌,不看注释就寸步难行。TS艾略特的荒原也是如此,但那是一篇几十页的诗歌,(我读了半个月。。。)如果是上下两本1000多页的小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我很难坚持下来。还是喜欢乔伊斯青年(不知道他写画像的时候确实是青年,还是把心态调整得那么好?)时期的东西,年轻,有劲儿,好懂:)
    说来好笑,我高三毕业以后去西藏回来写了些日记,其中有一段讲我躺在大昭寺顶上晒太阳的,和我抄给你的那段有点像哦,哈哈。精神在特殊的环境里进入迷狂状态,离地,飞翔,与无名的概念碰撞,迸出火花,进而蜕变,展现出纯净而不可想象的终极形态。。。这是个我有所经历的过程,看起来特别有感觉。
    对了,拜托你帮我找找网上有没有中文版的水手奎雷尔,纪涅写的,很想看哦:)

【网友 诺亚方舟 发表于11月13日17:18】


    我就找到了《赫尔索格》,我知道还有一个是《洪堡的礼物》,但是没有看到,以后有机会再找吧。有人说他的文体一直追求一种“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的表达方式,选择一种最佳的结构和叙述语境去表达自己的所思;他的创作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他笔下的“反英雄”是这样的人物:他漂泊于我们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上,总是想找到立足点;他总是丢不掉自己的信念——生活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尊严,而不是取决于成功。看他的小说我总是联想到美国剧作家尤金 奥尼尔,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可能前者的风格我有点接受不了。我帮你找找看,不过很有可能找不到;你说的我都没看过呢。《画像》之前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现在市面上能买到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我记得我告诉过你我买了一本,比起画像我更喜欢后者

【网友 接触 发表于11月14日17:10】


    赫索格是我最爱的那一种小说,在我看来它又是男性个体漂流这一母题的范本。贝娄小说里的情境永远如一,最早看他是一个短篇,寻找格林先生,也是这个调调。赫索格里最让我惊叹的是写两性战争的那些段落,那大概是每个男性都会尝试去破解的迷团。我们看着他从一个戏台马不停蹄的赶到另一个戏台,一场接着一场,直到最后最后他累了,心里再也没有话要说,平静下来。
    尤金奥尼尔的书没看过啊:)有个女孩跟我说过毛猿很棒。贝娄的写法我看着挺顺的,漓江的人翻的也不错,应该不会很叫人接受不了吧?呵呵。记起大二的时候看过一本白雪公主,美国后现代文丛那一套里的,那才是会让大部分人嗤之以鼻的怪诞之作呢!里面有一些概念其实很有意思,只要你没让它的形式吓住:)

Dionysos 发表于 2004-12-10 09:20:40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以前说的话,有点儿唏嘘啊
才2年不到,人老了好多.

闲人散客 发表于 2004-12-11 15:05:54

你推荐几本你觉得必读的书来

睡谷 发表于 2004-12-11 16:35:55

闲人散客在 12-11-2004 15:05 发表:

你推荐几本你觉得必读的书来

是啊是啊。我也要

方舟 发表于 2004-12-16 15:26:32

到现在为止,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我还在磨磨蹭蹭的看,一天看一点,觉得每天晚上睡觉前看这本书是我一天当中最幸福的时刻!冗长的句子,晦涩的意象,说不清楚那一句话触动了我,似乎每一句话我都看不太懂,然而我好像知道他确切要表达什么。

方舟 发表于 2004-12-16 15:35:51

我看到的赫索格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原来有一大套呢。赫尔索格这个名字我是复制的,当时也没有把尔字删掉,但是河北教育的那套全集里面,翻译的没有尔字,只是赫索格。原来贝娄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美国作家的作品了。起码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再重复着他们已经重复过的一些内容了。从 了不起的盖茨比,到 推销员之死, 到毛猿, 到 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再到兔子四部曲,到喧哗与骚动,再到赫索格,(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完全看完这本书,我还准备把全套14册都买下来,400多块钱)都是让人之所以为人的作品!等我买了借给你看啊!!你不会有全套的索尔贝娄全集吧?有的话借我!!

方舟 发表于 2004-12-16 15:53:24

我曾经把你的那些文字(纪念的几个人和福克纳的那篇)都记录在了我在博亚的日记里面,现在的也复制到那里去了!:)

我想我该抄两段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的文字在里面,成为大家共同读书的帖子!等明天早上吧!我要逐字打出来!我喜欢的那两段!

方舟 发表于 2004-12-16 16:15:01

Dionysos在 12-8-2004 11:18 发表:

在我坟上跳舞/DANCE ON MY GRAVE

跟福州住院,每天输液7小时,无聊透顶之际溜出去买了几本书
一天就看完了艾登钱伯斯的在我坟上跳舞
很久没有这么畅快的阅读经历了
回头想想,这和小时候在飞机上痛读中 ...


以下部分均为转载:

(一)

当我站在那片埋有死人的土地上时,突然想着:有人躺在底下,与我有关系的人。我的脑海浮现一幅画面:从我这里延伸出一排长长的尸体,无穷无尽。

我咯咯笑了起来,因为我突然被时间的永恒给震慑住了。

时间的永恒不是以分钟、小时、年月日来计算的,而是以人来计算,人的生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数以千百万计的人们。他们不只从我前面延伸,更超越了时间,延展至未来。

我坐在墓碑上,把手伸进毛衣里感觉自己的心跳,我得确定它还在跳动。我倾听着我的呼吸声,心每跳一次,便松弛了一口气,但我会马上又焦躁地等待下一次心跳,急切地期待我的每一次呼吸。

自那天起,死亡对我而言是真实具体的,而不只是人们谈论的话题。每一天我都想着我死时会是什么模样。

(二)

其实,这本早在二年前我就被书名给吸引,直到最近才开始动手翻开它的第一页,比想象中的还要花脑筋,需要有段时间去想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

这个故事源起一则新闻,报导中简略提及一名十六岁少年遭至起诉,他在亵渎一座坟墓时被补--这是非常严重的控诉,在过去是会被处以吊死之最。但是他拒绝为自己辩护,除了表示他和他的朋友曾经发誓,若其中一人死去,另一个人要在他坟上跳舞。

我还没看完这本书,但也确实被这本书给深深吸引。

在这个故事里,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环,当中玩弄语言所制造的幽默与对相似概念厘清,是阅读本书痛快的原因。

再来是形式,它的形式是以故事中的主角哈儿的自述、哈儿的笔记、社工人员的笔记、以及剪报义那赛克形式的片段章节所组成,每一个叙述者对哈儿在巴瑞的坟墓上跳舞这件事,都有不同角度的切入观点以及相异的解读。

最后是主题,这本书讨论的执迷与同志主题。

(三)

这本书大部份的内容是由哈儿的自述、日记,以及社工人员记录所构成的。

在这本书前面的叙述,在于哈儿、巴瑞与凯莉的相识与相处,以及哈儿对自己心灵上茫然的描述。

对于巴瑞的执迷,我想,哈儿对自个儿没发现自己对于巴瑞的迷恋,而意外就发生在他们两人争吵之后,哈儿想跟巴瑞和好的机会都没有。

在意外发生后,得知巴瑞的死讯,那一种不真实感一直侵袭着哈儿,摧促着哈儿一定要亲眼所见,才能也才有办法接受巴瑞已死的消息。

当哈儿看到巴瑞的尸体时,所有的不真实与奢望全在这一刻毁灭。

哈儿失控了。

在失控的同时,哈儿也清醒了。

他与巴瑞的约定,他一定要完成,没有为什么。就是他与巴瑞的约定-谁先死了,另一个人就要到他的坟上跳舞。

事实是很残忍的。

故事没有所谓的结尾。

以一篇报导开始整个故事,再以一篇报导结束整个故事。法院最后的审判就由看书的读者自由去想象。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DIO在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