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DIO在此读书

[复制链接]
soapy 发表于 2005-4-5 09: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伊夫林沃的《旧地重游》好象译林出版社的那套外国书里有,我翻了一下没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4-5 15: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b_monkey  在 4-4-2005 16:05 发表:

伊夫林沃年轻时似乎甚靓仔,不过据讲他不是为数不多的不“WRITE GAY”的GAY小说家么?还是说我弄混了?是另一人?


我是记得他是GAY的,但是这书的序言里说他结了两次婚
这书的台湾翻译叫:梦断白庄....无比恐怖....
那书里那叙事者赖德确实不是GAY....只不过他也不断的表示他后来爱上那个那个女人是因为她跟她哥哥长得像,还说她哥哥是他恋爱的序章什么的....
就算是塞巴斯蒂安后来和那德国男同居书里也没直说他们搞GAY,只是说他们相互需要照顾与被照顾什么的
不过书里直说了安东尼是GAY,他还带着赖德去过一回GAY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4-18 0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的尽头/the end of the road

巴思这本是高中时候就买了的, 那天看魂断维尼斯看卡了,随便抄起这本,居然读完.要怪就怪以前只看过巴思一个短篇,迷失在开心馆---那种边写边跟你讨论如何写下去的小说,要是写成了长篇,总觉得吃不消吧.
不知是巧合还是着意讽刺,57年凯鲁亚克刚出了在路上,58年巴思就给咱来了个路的尽头.当然,唱反调的不只是名目.剔除了浪漫和反叛,后现代者们的荒原完全不是艾略特那路----哪儿有什么烧啊烧啊烧啊的火河,哪儿有什么大便鼻屎全来的圣洁,我们生活都富足,我们精神都充实,事事物物都完美得像假的.
看的时候总会想起以前看过一幅美国画儿,安迪沃霍后面忘记谁画的了,一个有游泳池的别墅,没有人,躺椅和太阳伞都明亮而僵硬,只有水面上溅起的一朵大水花,静止在那儿.
译者说这书写的是三角性爱这社会病,巴思会这么有兴致?说白了,写的就是文明的落败,逻辑的谬误和理性的荒唐.巴思骨子里是很像贝娄的作者,但连题材也那么像的赫所格里写的三角恋背后却是两性的战争.河湾的三角恋呢?我想更多是关于种族心理和话语权利的.区别在于:巴思关心的不是存在主义或者性学三论,而是存在主义了以后怎么样呢?性学三论了以后又怎么样呢?路的尽头里,显然,现代了的文明滋养起来的恶魔雅各和上帝乔都败了,迷惑于他们光环的伦尼死了.有了自由,没了路.

让我吃惊的不是上述那些----小说里乔这个角色,有太多叫我引以为戒的地方.所谓强大的自我加上以自身逻辑系统对环境进行雕塑的兴趣,都是和变甲虫没什么两样的现代病吧.

文字很有意思,有空抄些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oapy 发表于 2005-4-18 13: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o,能否给杂志写稿子?书评,小说评可以吗?
就论坛上你发的这些,修补一下就可以用,
还有关于ART ROCK的稿子,写点普及性的可以吗?
象《10张最经典的ART ROCK专辑推荐》这样的题目
一本音乐杂志
好不好啊??你有MSN或QQ等联系方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4-20 17: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soapy  在 4-18-2005 13:56 发表:

dio,能否给杂志写稿子?书评,小说评可以吗?
就论坛上你发的这些,修补一下就可以用,
还有关于ART ROCK的稿子,写点普及性的可以吗?
象《10张最经典的ART ROCK专辑推荐》这样的题目
一本音乐杂志
好不好 ...


好也...SOAPY我给你发站内信啦,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5-11 0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于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

看完了.
还能说什么呢
这欧洲文学史上号称第一的美文.
想看酒神一面的曼么?就在这儿了
魔山上就算是年轻的爱情也是山泉边的,节制,清洌
威尼斯的海你见过么?污浊而媚惑的.湿热,多病,贡多拉,圣马可,提香,拉客和卖唱的一张大网.
我相信曼说的那个威尼斯心脏处的喷泉广场我也到过的,那是一年的圣诞夜,爸爸在旅馆里发烧,电视上在演梵蒂冈的庆典-----一队队黑人福音演唱团在台上发疯,台下老教皇快睡着了;我和妈妈想去圣马可教堂看看有没活动,谁知却迷了路,有那么一个小广场,中心是个不喷水的喷泉,我们前后经过了那里3,4回.没碰上一个人,妈妈已经开始害怕再也找不回旅馆去了.头一次,我们的老作家在这里决定他要离开了,结果兴高采烈的没走成;第二次,他在这里装成苏格拉底对幻想中的菲多说艺术必然导致堕落,然后,他发觉自己要死了.
从那里通向圣马克广场的正确之路是延着运河,入口很隐蔽----后来想起来那正是鸽之翼里那对骗钱情侣野合的地方------等我们到了教堂,没有任何仪式.曼的绝世美少年消失在了海中央的沙洲上,因为凝视他的眼睛合上了.苏格拉底服毒前告诉菲多他们:这就是美的本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yan 发表于 2005-5-11 0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呀,可以和你的<魔山>书评凑成一套拉。
尽管感觉都很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咖啡馆 发表于 2005-5-11 0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曼的绝世美少年消失在了海中央的沙洲上,因为凝视他的眼睛合上了.


这一句就足够美的让人醉了……

原本对那个只有沉默的,欲言又止的镜头的电影的印象已经开始模糊,然而一瞬间我又看到了那个喷泉,看到河道上的贡多拉,看到疾病燥热笼罩的威尼斯,看到老作家苍白病态衰老的面容……

也许我能欣赏的美丽,还是仅限于鸽之翼,魂断威尼斯这篇小说真的那般唯美吗?我不知道,电影只让我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呕吐……因为疾病,还是因为爱的极致?

开始怀疑,爱才是不能治愈不能免疫的绝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5-11 0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咖啡馆  在 5-11-2005 00:59 发表:

看到疾病燥热笼罩的威尼斯,

开始怀疑,爱才是不能治愈不能免疫的绝症吧……

这小说里说:

....他一回到旅店就马上走进大堂,直奔读报桌,翻阅各种报纸.他从外文的报纸里什么也没找到.德文的报纸上登出了一些传闻,列举了不确切的数字,接着又刊载了地方当局的否认,对疫病的真实性抱有怀疑.这样,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纷纷离去也就不难解释了.其他国家的人对此显然还一无所知,毫无担心,并没有感到不安.“沉默!”阿申巴赫激动地想,把那些报刊又扔回到桌子上,“此事不可声张!”与此同时,他的心似乎对外界即将陷入险境感到快意.因为激情就像罪恶一样,与稳定的秩序和日常的安逸格格不入,对中产阶级结构的任何松动以及世界上的种种混乱和灾祸都表示欢迎,因为它可以指望从中捞到好处.所以,阿申巴赫对威尼斯肮脏小巷里被当局极力掩饰的情况感到一种不清不白的满足.城市的这个见不得人的秘密与他自己的秘密融合在一起,他很重视,想要尽力保护.因为这个痴情者担心塔德乔也可能离开,而且还不无惊骇的发现,要是塔德乔走了,他简直不知道再怎么活下去....

:coqu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5-11 06: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魂断威尼斯的电影

早上看完小说,激动了一下午,晚上把电影看了
先说一句整个的感觉:叫好啊!

维斯康帝的剧本改编绝了
人物背景由作家移植到音乐家身上,片尾的片花里说了,他认为托马斯曼写这小说的时候是以马勒为原型.这样的改编一方面追回了故事原型,另一方面也避开了很大的麻烦----说实话我看之前还跟妹妹说呢,不觉得能拍好,因为有太多的文学化心理活动,关于艺术,关于美,关于爱情,都是古希腊对话录和神话影响下的,太少的对白,怎么拍啊?可换成音乐家背景全都解决了.配乐用回了马勒第5交响曲,很多情绪不用说全有了.
看过书以后会觉得较弱的他刚见到美少年时候关于美的思考,当然维斯康帝把原著中苏格拉底似的论述改成了两个音乐家的讨论,感官和美和音乐的关系,说得挺清楚,但是毕竟浅了.还有就是电影把旅行的契机改成了音乐会失败以后的身心崩溃,本身可以说通,但这样一来后面继承自原著中卖艺歌手搞笑那段的寓意就单调了,好象只是疾病,厄运和低俗情趣取向的象征-------原著里那个歌手的相貌和小说开篇引发作家出游念头的一个陌生人完全相同,此人还有冒险以及未知的召唤一层隐意.另外,在旅行社里那个英国人向他透露实情的时候,原著里有提到那瘟疫是来自有老虎的竹林云云,这个地方呼应了小说开篇的时候作家关于出游的臆想:他想到了热带花卉竹林和老虎,当时看完立马想起卢梭的梦...由于电影把动机改了,此处便没说到.有一个日出,书里用了曙光女神厄俄斯的意象,美到惊心动魄,电影里拍的日出也不错,但是震撼度缺缺.有一个地方的省略是意义上的,电影里古斯塔夫后来在旅馆的楼道里自言自语说:我这是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啊?似乎是对激情放纵只是很后悔.小说里这里说阿申巴赫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放纵对不起祖先,后来一转念又说服了自己,觉得自己是勇敢和坚强的代言人...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电影显然无能为力.也可以解释为这是作家的自我诡辩能力是音乐家所没有的.关于创作瓶颈与爱神来临后的突破,书里说的也自然更到.
不过瑕不掩瑜,整体的改编相当出色,原著里不多的对白大多被照搬了.维斯康帝用了大量的长焦吊拍和构图精致的大全景小人物活动镜头,带入强烈的凝视/监视感.值得大赞的还有男主角Dirk Bogarde,伟大的英国男演员传统啊!表演太有戏剧化张力了!最后一场戏,尽管没有拍出曼写的水中沙洲(我自己的毕业作业里拍到了一块沙洲!那天正好大退潮..),但是那晕光镜拍出来的逆光夕阳海景,男孩指着远方....真叫人别无他求了!!!顺便提一句,小说里的高潮似乎并不在这儿而是在前面他委顿在地时装做苏格拉底对菲多讲话那段.
那个小男孩的演员我倒不是怎么太心动,我喜欢他那个玩伴啊,在书里他叫雅舒,而且写他和塔德乔的关系像是侍从和主人,最后要分手了才爆出野性的...电影里这点没讲出来,主要是雅舒的演员太高大好看了一点:coque:维斯康帝说最后塔德乔这个瑞典演员是万里挑一-------我想他一定网罗了太多的俊男...没处打发了才...:frown:

最后要讲的是,如果电影和书都没看过,还是先看书吧!如果看过其中一样,那另外一样也一定要补上哦!(看过书的话你会知道,卖唱歌手来的那天晚上,那个老头面前放的那杯红色饮料是石榴汁:v


卢梭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方舟 发表于 2005-5-11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没有十分的夜色,睡眠也没有十分的妥帖。我躺下,回忆刚刚看过的《魂断威尼斯》,就像深夜梦回时的长廊月色,空勾起一腔思绪,满眼之下,空荡荡的没个寄托之处,任其一点点地被销蚀掉,无能为力的挣扎……

我喜欢那个抱着吉他唱歌的小丑,那么压抑的威尼斯,哄人开心的歌声从骨子里透出了世界即将毁灭掉的压抑和绝望。他最终狡猾的慢慢退出,转身逃入夜色之中了。

那个爱上了一个波兰美少年的音乐教授艾申巴赫,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不祥。我无从猜测一个爱上了无从得到的爱人的人是怎么忍受死亡的临近的?

对白不多。整部电影都在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心理当中行进。唯一激烈的对白就是穿插的争论,关于艺术的,关于美的。

我还是想起了威廉·福克纳的那句话,纯洁是一种反自然的状态。我略感到了压抑,我想我是不是也能冲破心灵的束缚,正视一下心中的蓬勃生长着的恶魔?

他们无疑都是美的。无论从装束上,还是从仪态上。他们似乎是一群永远都无从凋谢的完美的花朵,在黄金般的温室中有理有节的盛开着,以供彼此观赏。

可是,他们心中的恶魔呢?他在渐渐的临近么?怎么只有那个音乐教授在感觉霍乱已经濒临威尼斯,威尼斯将是一座幽灵般的死城!他在追随着那个美少年,他想说什么?

“带着达齐奥,赶紧离开这座城市!”于是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也同时睡醒了他满腔的爱意。他步履蹒跚的出来了,听到的消息却是“波兰人达齐奥一家,中午饭之前离开的。”

威尼斯的海边已经悄无人迹了。他在对着涛声,看到那个美少年的幻影逐渐远去,远去……。于是,北京的夜色浓了,那霍乱的危机已经隐匿了,我们平安的活着。

我听到了那沉沉压抑的涛声,为了艺术,也是为了美。美的东西或许都是恶魔。他让人奋不顾身的死亡,却弄不清到底是为了什么。美总是空荡荡的存在着。

我们静下来,聆听静止的生命。感触静止的画面。甚至连徐徐升高的电梯都是一段大慢板。你看到他的表情了么?里面有压抑,嫉妒、窃喜、畏惧、自责,和想冲破一切的心灵的狂野。然而,我们不再能够体会了,这个电梯怎么这么慢啊?

海涛说,二层到了。这个运行了让人感觉有一个世纪的电梯,果然停在了二层。我们大笑。这似乎成了今晚最完美的经典,却意外的构成了对于我们今天这样生命的莫大嘲讽。

当夜色失去了静止的生命和画面,我们将堕入完全的死亡。




Dionysos  在 5-11-2005 06:30 发表:

早上看完小说,激动了一下午,晚上把电影看了
先说一句整个的感觉:叫好啊!

维斯康帝的剧本改编绝了
人物背景由作家移植到音乐家身上,片尾的片花里说了,他认为托马斯曼写这小说的时候是以马勒为原型.这样的改编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奔跑光线 发表于 2005-5-11 1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游行床铺 回家的路上无趣得只得拖鞋摩擦地面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咖啡馆 发表于 2005-5-11 11: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发想看小说里是怎样的了……
之后再去看电影,才能真正解除我的困惑吧

还好做了改编,不然我将彻底看不懂电影的,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无可耐还的盯着画面,无望的想象:这里要传达的应该还有些什么更多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yan 发表于 2005-5-11 14: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广规模声势浩大呀~~~~~~我先看那据说翻译欠佳的网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5-12 00: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啊,刚发现另一种说法...

DER TOD IN VENEDIG, 1912, Death in Venice), Mann's famous novel, was inspired by a young, sailor-suited boy, Wladyslaw Moes, whom the author saw in Venice in 1911. Other characters have also their counterparts in real life. However, Tadzio in the book is 14, but Wladyslaw was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注册 发表于 2005-5-12 0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onysos  在 5-12-2005 12:59 AM 发表:

我的天啊,刚发现另一种说法...

DER TOD IN VENEDIG, 1912, Death in Venice), Mann's famous novel, was inspired by a young, sailor-suited boy, Wladyslaw Moes, whom the author saw in Venice in 191 ...


sailor-suited boy:sese:
势不可挡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咖啡馆 发表于 2005-5-28 14: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死于威尼斯开始

托马斯曼在死于威尼斯中展示的文字之美,看之前是我无法想象的,而看后我又难以用我的词语去形容它。
阅读是沉溺的过程,我渐渐的意识了自我,在作家的目光中,追逐美少年的足迹;又深深地在那目光的背后,体会美是怎样的概念。
电影的感觉太压抑了,从一开始就笼罩在疾病和绝望中。小说完全不是这样的,你能感到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那种惊喜和愉悦,你能感到那种追随的试探、深入、回应和渐渐才陷入的无望。
对于美,对于爱,谁又能不去追逐呢?一霎那,你刚好敞开自己;一霎那,他刚好降临面前。这是上天怎样的恩惠赐予啊!谁人能不感激,谁人又能抗拒?!如此的执著迷恋不过是最为正常的了,虽然它终将走向某种形式的灭亡。这样的美只能存在于距离中,永远也得不到。宁可在美好破灭之前,在爱消亡之前,让生命先走吧!
施与爱的人看似痛苦,即使他的不到爱人,他得到的幸福也是无尽的。我已经开始羡慕小说里的那个老作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咖啡馆 发表于 2005-5-28 16: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到路的尽头

拉奥孔的微笑,让我不由得毛骨悚然。
没想到巴思后现代冷感的文字,竟然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带入感!
大段大段的谈话,坚定和矛盾的理论交织,充斥着我的头脑。认同、反感、迷茫、混乱……压迫的感觉太沉重,我真怕自己被这样的一本书打倒。
我自然无法同意乔庞大的个人理论,主观的上帝比魔鬼还可怕。雅各的态度时而让我赞同,或者是同情理解,时而又气愤地要命!他永远能自圆其说,永远能满不在乎,他不强迫不要求,但是又始终斤斤计较。他跟乔完全就是一样的魔鬼!用不同的道理和形式扰乱别人的生活,但是自己呢?同样还不是把自己打倒了。可怜的伦尼就这样被他们害死了……可该死的是,我最厌恶的角色就是伦尼,她的茫然软弱不坚定,她轻易的被乔控制,被雅各伤害,无辜的丧失了自己。我最理解她的时刻,也是我最厌恶自己的时刻……人类是因为自己的软弱,才被魔鬼和上帝控制,可是一旦坚强了就成了魔鬼或者上帝!怎样的结果都是可怕的……
也许我已经被这本书打倒了,它扰乱了我的生活态度,却又在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再建立,怎样纠正才是正确的!脚下的路还没有成形,却怎么竟到了终点?何去何从也许不要紧,也总要有去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Dionysos 发表于 2005-5-29 18: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觉得乔很像张粤宁。。。。。
伦尼像更迷糊版的棒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暴走阿波罗 发表于 2005-5-29 22: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onysos  在 5-29-2005 18:40 发表:

我还是觉得乔很像张粤宁。。。。。
伦尼像更迷糊版的棒棒



哈哈哈哈~~



虽然没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豁達乱拜]❤

GMT+8, 2024-10-18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