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这样的大名剧,还能说些什么呢?让我晕倒的是,单词ROBOT竟然来源于这个1920年的剧本。。。(ROBOT是捷克文中一词ROBOTA的变形,后者是劳役,苦工之意)至于此剧的中译,总觉得不那么妥帖,ROBOT不是机器人,而是有机组织合成出来的人造人。大概是约定俗成了,词义被偷换而产生的谬误。
伟大的未来幻想小说有太多太多,从美丽新世界,1984,五号屠场到沙丘,人造人梦到电子羊,哪个不是引发噩梦的的元凶?科幻电影,我们有太空漫游2001和飞向太空。以剧场展现科幻题材显然是个少之又少的选择,不过读罢我想:有恰佩克一人足以!
人造人/机器人这个领域的遐想和描摹,早在这开天辟地的头一幕里就发展得尽善尽美了。关于目的,关于用途,关于法则,关于背叛,关于战争,关于毁灭,一切的一切,你会发问:后来的科幻者都是干吗吃的?蓝图,大概是吧,直到A.I.,直到MATRIX,我们看到的仍然是1920年传下来的这一套!甚至一些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深度阐释,我们在后来的科幻作品里反而看不到了。举例:人类为什么要使用机器人?是为了替自己劳动。继续问,人类为什么需要大量替代劳动力?现代科幻作品的解释是,因为人类不想劳动,我们懒----这显然是苍白的。万剧的解释是:由于人造人批量生产以后造价会不断降低(人造人可以自己生产人造人),人造人投入劳动并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者地位以后,各种产品的价格都会下降。最终,各种消费品的成本都会降到趋近于0,人类由此步入按需索取的经济形态。于是乎,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不管这理论是否认真,这才是能让读者信服的动机。
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展现人类命运转折的史诗性场面,在这点上,恰佩克无疑是高超的。剧中场景就是一个小小的客厅,翻天覆地的变故尽在场外发生,观众似乎是挤在逃生仓里目睹了同类的毁灭,历史这不可逆行的巨兽每跺一次脚,好象都能震动我们的座椅。最终,人造人们攻进客厅,我们见证了地面上最后几个生者的死亡。这种局限的,剧场式的惊心动魄,远比现在那些好莱坞科幻灾难大片来得切肤入髓-----看不到的才最可怕。
除了绝望,恰佩克还在剧的终点以宗教神秘主义语汇抛给了我们一大团希望----在人类死绝之后,一对男女人造人突然相爱,失去了人类的帮助以后再也没有办法复制自己的人造人似乎找到了出路。恰佩克说:这一切都从疼痛感中来,有了痛,才有恐惧,有了恐惧,才有对自己肌体的珍惜,才有了对别人肌体的爱恋,才有了对奴役并伤害自己的人的仇恨,才有了杀死他们获得平等的愿望。这些,都是活着的感觉,人的感觉。 |